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2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简单的一句话,似乎有着马上就能让人神游到那个大时代的感觉,其让人亢奋之情甚至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只不过其区别在于,这句话的对象是当时的楚人,而后一句影响更为深远罢了。
废话不多说,先聊一聊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几种解读吧。
一、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几种解读
在历史上,对这句话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
第一种,三大家族说
这也是流传最为广远的一种说法,即在楚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家族——昭、屈、景,他们不但在楚国国内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是楚国多年来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所以,只要楚国还有这三大家族在,就有灭秦的希望。
第二种,地名说
即“三户”指代的是项羽击溃秦军的所在地“三户津”,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对项羽灭秦的一个谶语。
第三种,虚设之辞
《史记.集解》中有“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的说法,也就是说,楚人对秦人的怨恨,即使只剩下三户,也会最终将秦人灭掉。
第四种,附会之辞
即“三户”指代陈胜、项羽、刘邦三位楚人,正是他们三人的存在,最终灭亡了大秦帝国,所以才会有后人附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应该说,上面这四种说法中,除了第二种,其他三种都还是比较能说得过去的。但是按照其在《史记》中的出处来看,似乎又有了不同的解读。
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出处
在文章的开头,水一白便提到这句话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之所以在这里又强调一下,主要还是想让大家更加了解一些这句话出现当时所处的环境。
当时,陈胜刚刚战败,项梁、项羽叔侄已然起兵,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有一支楚人的力量,即楚国大族景氏子弟景驹的队伍。这时,一位七十老汉站了出来,向项梁提了一个建议,此人便是后来闻名的范增,他对项梁说道:“陈胜之败是很正常的。但是,秦灭六国,楚国是最不应该的。自从楚怀王入秦一去不复返,楚人一起思念到如今。昔日楚南公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现在,陈胜起义,不立楚国人的后代,反而自立,这才导致失败。倘若将军能立楚怀王之后,大事可成啊。”
看得出来,按照范增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其本意只能是上述四种说法中的第三种。如果是第一种,那范增应该去找景驹,如果是第四种,陈胜当时已经败了。但是范增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借助这句话,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即重立楚君,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则只成为了一句托辞。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范增这句话也是引用的,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楚南公之口。那么,楚南公到底何许人也呢?
水一白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阅到关于楚南公的介绍,直到在《汉书.艺文志》中看到“《南公》三十一篇,战国时作”的字样,才将二者串联起来。《汉书.艺文志》提到,《南公》属阴阳家作品,所以以楚人的身说,说出一句鼓励楚人的谶语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楚人的气节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中最为中原强国所瞧不起的便是秦、楚,秦主虽与赵君同源,却因与西戎交互过久,而沾染了过多戎人习气,以至被中原文化所鄙视;而被称为“三苗后裔”的楚人,更是一直站在鄙视链的底端。不过,秦、楚两国都非常争气,一个扫平了西戎、一个占据了长沙以南大片疆域。也正因为他们都是在被鄙视中不断发展壮大,直到被中原大国所重视、甚至恐惧,所以他们的子民更加有气节、更加不容易屈服。
在那个跌宕起伏的大时代中,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自然也就成为了最能振奋楚人身心的话语。所以,当秦人一统六国之后,最先站出来反抗的便是楚人陈胜,紧接着又是楚人项羽、刘邦站出直接推翻了秦人短暂而又残暴的统治。
所以,楚南公最初说到“楚虽三户,户秦必楚”这句谶语的时候,虽然只能是“昭、屈、景”或者是泛泛而指,但最终却暗合了“陈胜大泽乡起义、项羽巨鹿之战、刘邦兵进咸阳”,既是历史的一种巧合,更是楚人气节的彰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2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简单的一句话,似乎有着马上就能让人神游到那个大时代的感觉,其让人亢奋之情甚至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只不过其区别在于,这句话的对象是当时的楚人,而后一句影响更为深远罢了。
废话不多说,先聊一聊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几种解读吧。
一、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几种解读
在历史上,对这句话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
第一种,三大家族说
这也是流传最为广远的一种说法,即在楚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家族——昭、屈、景,他们不但在楚国国内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是楚国多年来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所以,只要楚国还有这三大家族在,就有灭秦的希望。
第二种,地名说
即“三户”指代的是项羽击溃秦军的所在地“三户津”,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对项羽灭秦的一个谶语。
第三种,虚设之辞
《史记.集解》中有“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的说法,也就是说,楚人对秦人的怨恨,即使只剩下三户,也会最终将秦人灭掉。
第四种,附会之辞
即“三户”指代陈胜、项羽、刘邦三位楚人,正是他们三人的存在,最终灭亡了大秦帝国,所以才会有后人附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应该说,上面这四种说法中,除了第二种,其他三种都还是比较能说得过去的。但是按照其在《史记》中的出处来看,似乎又有了不同的解读。
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出处
在文章的开头,水一白便提到这句话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之所以在这里又强调一下,主要还是想让大家更加了解一些这句话出现当时所处的环境。
当时,陈胜刚刚战败,项梁、项羽叔侄已然起兵,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有一支楚人的力量,即楚国大族景氏子弟景驹的队伍。这时,一位七十老汉站了出来,向项梁提了一个建议,此人便是后来闻名的范增,他对项梁说道:“陈胜之败是很正常的。但是,秦灭六国,楚国是最不应该的。自从楚怀王入秦一去不复返,楚人一起思念到如今。昔日楚南公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现在,陈胜起义,不立楚国人的后代,反而自立,这才导致失败。倘若将军能立楚怀王之后,大事可成啊。”
看得出来,按照范增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其本意只能是上述四种说法中的第三种。如果是第一种,那范增应该去找景驹,如果是第四种,陈胜当时已经败了。但是范增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借助这句话,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即重立楚君,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则只成为了一句托辞。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范增这句话也是引用的,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楚南公之口。那么,楚南公到底何许人也呢?
水一白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阅到关于楚南公的介绍,直到在《汉书.艺文志》中看到“《南公》三十一篇,战国时作”的字样,才将二者串联起来。《汉书.艺文志》提到,《南公》属阴阳家作品,所以以楚人的身说,说出一句鼓励楚人的谶语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楚人的气节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中最为中原强国所瞧不起的便是秦、楚,秦主虽与赵君同源,却因与西戎交互过久,而沾染了过多戎人习气,以至被中原文化所鄙视;而被称为“三苗后裔”的楚人,更是一直站在鄙视链的底端。不过,秦、楚两国都非常争气,一个扫平了西戎、一个占据了长沙以南大片疆域。也正因为他们都是在被鄙视中不断发展壮大,直到被中原大国所重视、甚至恐惧,所以他们的子民更加有气节、更加不容易屈服。
在那个跌宕起伏的大时代中,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自然也就成为了最能振奋楚人身心的话语。所以,当秦人一统六国之后,最先站出来反抗的便是楚人陈胜,紧接着又是楚人项羽、刘邦站出直接推翻了秦人短暂而又残暴的统治。
所以,楚南公最初说到“楚虽三户,户秦必楚”这句谶语的时候,虽然只能是“昭、屈、景”或者是泛泛而指,但最终却暗合了“陈胜大泽乡起义、项羽巨鹿之战、刘邦兵进咸阳”,既是历史的一种巧合,更是楚人气节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