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冲刺百分百八年级第六单元答案,急用,所以还会加分,帮帮忙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1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2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语段训练中学语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即 、 、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因此,《三峡》是 文。
2、文中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指出相应的原文语句。
3、下列译文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光线分开,就不见太阳和月亮 。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自: 或:
良: 溯
5、简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6、 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参*:1、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说明文。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A 4、在,有时,非常,上溯(的船)。5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6、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作者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来描绘春冬之时的水。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6、“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对仗工整,画面灵动。请说一说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
答:
参*: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1)对偶(2) 对偶、借代 4、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6、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 家、 家。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 ,合称 。
2、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 的心理。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
拟人:
反问:
4、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
(2)
(3)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8、比较两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1、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2、月夜美景,抑郁3、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5、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7、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8、《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者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悠闲漫步,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3、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4、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6、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7、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1、农历十六 连接着天 一会儿、不久 冲荡太阳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由远及近。4、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增强了对浙江之潮描写的*真感和真实性,使文学色彩更浓。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6、(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7、写海潮的雄壮观。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写观潮人数之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 的年号,其中隐含着 的深意。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
5、上文画线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6、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参*: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6、余 客 客 于 客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3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语段训练中学语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即 、 、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因此,《三峡》是 文。
2、文中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指出相应的原文语句。
3、下列译文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光线分开,就不见太阳和月亮 。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自: 或:
良: 溯:
5、简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6、 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参*:1、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说明文。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A 4、在,有时,非常,上溯(的船)。5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6、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作者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来描绘春冬之时的水。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6、“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对仗工整,画面灵动。请说一说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
答:
参*: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1)对偶(2) 对偶、借代 4、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6、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 家、 家。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 ,合称 。
2、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 的心理。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
拟人:
反问:
4、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
(2)
(3)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8、比较两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1、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2、月夜美景,抑郁3、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5、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7、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8、《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者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悠闲漫步,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3、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4、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6、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7、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1、农历十六 连接着天 一会儿、不久 冲荡太阳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由远及近。4、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增强了对浙江之潮描写的*真感和真实性,使文学色彩更浓。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6、(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7、写海潮的雄壮观。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写观潮人数之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 的年号,其中隐含着 的深意。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6、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参*: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6、余 客 客 于 客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此诗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 ,字元亮, (朝)人。《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最能表现田园之乐的诗句是 。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4、“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答:
5、表明诗人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以传神的笔画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2、苏轼称王维的诗画为“ ”。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大荒”是什么意思?
3、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句是:
2、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归园田居》1、潜 东晋2、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但使愿无违。4、指作者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使至塞上》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渡荆门送别》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和荒漠辽远的原野。2、广阔无际的原野。3、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登岳阳楼》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3、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大老伤悲的落寞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3
hsjdjsdjwdwd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2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语段训练中学语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即 、 、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因此,《三峡》是 文。
2、文中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指出相应的原文语句。
3、下列译文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光线分开,就不见太阳和月亮 。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自: 或:
良: 溯
5、简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6、 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参*:1、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说明文。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A 4、在,有时,非常,上溯(的船)。5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6、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作者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来描绘春冬之时的水。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6、“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对仗工整,画面灵动。请说一说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
答:
参*: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1)对偶(2) 对偶、借代 4、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6、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 家、 家。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 ,合称 。
2、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 的心理。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
拟人:
反问:
4、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
(2)
(3)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8、比较两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1、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2、月夜美景,抑郁3、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5、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7、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8、《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者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悠闲漫步,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3、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4、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6、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7、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1、农历十六 连接着天 一会儿、不久 冲荡太阳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由远及近。4、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增强了对浙江之潮描写的*真感和真实性,使文学色彩更浓。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6、(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7、写海潮的雄壮观。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写观潮人数之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 的年号,其中隐含着 的深意。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
5、上文画线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6、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参*: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6、余 客 客 于 客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3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语段训练中学语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即 、 、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因此,《三峡》是 文。
2、文中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指出相应的原文语句。
3、下列译文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光线分开,就不见太阳和月亮 。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自: 或:
良: 溯:
5、简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6、 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参*:1、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说明文。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A 4、在,有时,非常,上溯(的船)。5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6、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作者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来描绘春冬之时的水。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6、“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对仗工整,画面灵动。请说一说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
答:
参*: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1)对偶(2) 对偶、借代 4、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6、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 家、 家。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 ,合称 。
2、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 的心理。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
拟人:
反问:
4、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
(2)
(3)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8、比较两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1、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2、月夜美景,抑郁3、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5、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7、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8、《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者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悠闲漫步,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3、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4、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6、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7、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1、农历十六 连接着天 一会儿、不久 冲荡太阳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由远及近。4、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增强了对浙江之潮描写的*真感和真实性,使文学色彩更浓。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6、(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7、写海潮的雄壮观。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写观潮人数之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 的年号,其中隐含着 的深意。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6、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参*: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6、余 客 客 于 客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此诗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 ,字元亮, (朝)人。《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最能表现田园之乐的诗句是 。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4、“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答:
5、表明诗人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以传神的笔画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2、苏轼称王维的诗画为“ ”。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大荒”是什么意思?
3、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句是:
2、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归园田居》1、潜 东晋2、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但使愿无违。4、指作者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使至塞上》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渡荆门送别》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和荒漠辽远的原野。2、广阔无际的原野。3、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登岳阳楼》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3、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大老伤悲的落寞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3
hsjdjsdjwdwd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40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语段训练中学语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即 、 、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因此,《三峡》是 文。
2、文中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指出相应的原文语句。
3、下列译文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光线分开,就不见太阳和月亮 。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自: 或:
良: 溯
5、简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6、 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参*:1、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说明文。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A 4、在,有时,非常,上溯(的船)。5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6、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作者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来描绘春冬之时的水。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6、“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对仗工整,画面灵动。请说一说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
答:
参*: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1)对偶(2) 对偶、借代 4、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6、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 家、 家。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 ,合称 。
2、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 的心理。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
拟人:
反问:
4、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
(2)
(3)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8、比较两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1、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2、月夜美景,抑郁3、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5、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7、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8、《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者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悠闲漫步,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3、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4、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6、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7、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1、农历十六 连接着天 一会儿、不久 冲荡太阳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由远及近。4、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增强了对浙江之潮描写的*真感和真实性,使文学色彩更浓。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6、(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7、写海潮的雄壮观。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写观潮人数之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 的年号,其中隐含着 的深意。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
5、上文画线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6、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参*: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6、余 客 客 于 客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40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语段训练中学语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即 、 、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因此,《三峡》是 文。
2、文中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指出相应的原文语句。
3、下列译文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光线分开,就不见太阳和月亮 。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自: 或:
良: 溯:
5、简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6、 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参*:1、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说明文。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A 4、在,有时,非常,上溯(的船)。5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6、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作者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来描绘春冬之时的水。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6、“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对仗工整,画面灵动。请说一说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
答:
参*: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1)对偶(2) 对偶、借代 4、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6、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 家、 家。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 ,合称 。
2、 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 的心理。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
拟人:
反问:
4、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
(2)
(3)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8、比较两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1、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2、月夜美景,抑郁3、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5、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7、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8、《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者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悠闲漫步,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3、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4、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6、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7、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1、农历十六 连接着天 一会儿、不久 冲荡太阳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由远及近。4、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增强了对浙江之潮描写的*真感和真实性,使文学色彩更浓。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6、(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7、写海潮的雄壮观。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写观潮人数之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 的年号,其中隐含着 的深意。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6、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参*: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6、余 客 客 于 客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此诗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 ,字元亮, (朝)人。《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最能表现田园之乐的诗句是 。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4、“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答:
5、表明诗人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以传神的笔画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2、苏轼称王维的诗画为“ ”。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大荒”是什么意思?
3、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句是:
2、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归园田居》1、潜 东晋2、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但使愿无违。4、指作者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使至塞上》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渡荆门送别》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和荒漠辽远的原野。2、广阔无际的原野。3、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登岳阳楼》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3、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大老伤悲的落寞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41
hsjdjsdjwd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