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有什么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2:2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10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扩展资料:
维持机体各种组织正常兴奋性需要有合适而恒定的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及各种离子浓度等,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如碳酸氢钠和碳酸、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具有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的作用,使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血浆中各种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比例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尤其是心肌的兴奋性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10
血液对人体很重要。那血液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在饮食中摄取的水分,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等营养素,通过肺摄入氧气,由内脏器官制造的荷尔蒙,从而在骨髓中生成血红细胞,血红细胞可以帮助人*造血液。
那么血液又对人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血液在人体内不断的循环着,流动着。
血液可以通过流动将营养物质送到各个细胞中,然后将体内的废物带回肺部与肾脏。肺部与肾脏再通过呼吸,以尿液的形式将废物排除体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健康的血液。血液的粘稠度也影响了新陈代谢的是否畅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11
血液有什么用?
要了解血液的功能,就得了解血液的4个“成员”——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红细胞——输送氧气
红细胞是最出色的运输兵。血液的功能很多,不过究其根本,血液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运输”二字,如果把它比喻*体内的运河的话,红细胞就是运送“货物”的“运输兵”。
在显微镜下,红细胞的外形像一个中间凹陷的小圆饼,直径只有7微米。别看它小,我们人体须臾不可缺少的氧气,需要及时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是靠它来运送的。
白细胞——消灭入侵者
在我们周围的水、空气、各种生活用品中,甚至我们自己身体内部,每时每刻都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细菌、病毒,要抵御它们的侵袭,离不开人体的“卫兵”:白细胞。
白细胞的“个头”一般比红细胞大,能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吃掉”入侵人体的细菌等“坏分子”,平时我们看到的从伤口流出的脓液,就是死亡的病菌和“壮烈牺牲”的白细胞。
血小板——加固血液的屏障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员。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伤、流血,但只要不伤及主要血管,流血总能自己止住,这就是因为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
血浆——保持“中庸之道”的功臣
除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血液还剩下55%的淡*液体——血浆。虽然不含活的细胞,血浆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我们每天吃进不同的食物,进行不同的活动,都会引起身体内环境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却始终在我们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持一个“中庸”的状态,这就是血浆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的结果。
此外,血浆还有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参与凝血和免疫等作用。
http://cache.baidu.com/c?word=%D1%AA%D2%BA%3B%D3%D0%3B%CA%B2%C3%B4%3B%D3%C3&url=http%3A//www%2Epubchn%2Ecom/blog/pubchn/articles/6400%2Ehtm&b=17&a=0&user=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11
血液对人体的作用
2007-08-11
11:18:49
作者:
文字大小:【大】【中】【小】
说起血液,它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很多人没想过探究它的具体功能。仔细想来,血液至少在四个方面为人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液是人体的运输队。每天我们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东西,都是经过了身体处理,成为能被人体运用的养分以后,交给血液运输队,送到人体的四面八方的。人体的各个部分,在工作后又产生了一些废物,也交给了血液运输队,通过肾脏和肺排出体外。
血液是人体的信号员。在人体中,激素可以发挥一定的“指挥”调节作用。比如生长激素可以让人长高,胰岛素可以让人的血糖下降。一些器官分泌的激素先要传给血液这个信号员,依靠血液输送到相应的器官,才能让激素发挥生理作用。医学上把这叫做“体液调节”,血液是进行体液调节的重要联系媒介,是个非常尽责的“信号员”。人体内还有酶、维生素等物质,它们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调节作用的。
血液是人体的平衡杆。走钢丝有了平衡杆就会稳多了,而人体内就有很多“走钢丝”的地方呢。比如我们的体温身体各个地方都不能相差太大,这就需要靠血液把热比较平均地带到任何地方才好。其他的还有体内电解质浓度,酸碱度等等,都是靠血液让体内处处平衡的。医学上把这叫做“内稳态平衡”。
血液还是人体的防卫队。血液中有白细胞,当有外来的细菌等微生物,或者体内有死亡,恶变的组织细胞,白细胞便会毫不留情地去攻击和消灭它来保卫人体的健康。这是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另外,血液凝固也弥补了血管损伤,使得外界微生物不能通过伤口入侵人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12
动脉---是将血液运离心脏的血管,管壁厚,富有弹性
静脉---是将血液运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
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管径极细,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仅容红细胞逐个通过,微具弹性
血液循环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就叫做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可分为两条路线: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处连通.心脏的自主地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在循环过程中,有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动脉血是指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见右图)在本图中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动脉血.
体循环: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通过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各组织的毛细血管。在这里,血液中的氧、营养物质与细胞的二氧化碳、代谢最终产物进行交换,使含氧多的动脉血变成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经静脉汇集,最后通过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肺循环:当心室收缩时,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随后经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 隔的毛细血管。在这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与肺泡内的氧进行交换,使含二氧化碳多的 静脉血变成含氧多的动脉血,然后汇成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白血病概述
它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普遍被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两者是造血成分的克隆性疾病,两种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不同的。
现已知白血病是一种克隆性恶性病,恶性变可发生在造血干细胞广泛范围内,累及的范围可以多少不一。恶性克隆的产生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逆转录病毒感染原瘤基因激活是主要的,而放射线、化学毒物、药物(特别是烷化剂)以及遗传因素致染色体异常和免疫功能降低等促使了恶性克隆的产生和发展。某些造血系统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淋巴瘤等最终也可以转化为白血病。
白血病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的发病有关。病毒可能是主要的因素。此外,尚有遗传因素、放射、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因素。
某些染色体的异常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染色体的断裂和易位可使癌基因的位置发生移动和被激活,染色体内基因结构的改变可直接引起细胞发生突变,免疫功能的降低则有利于白血病的发病。
(1)病毒
早已证实C型RNA肿瘤病毒或称逆转录病毒是哺乳类动物如小鼠、猫、牛、绵羊和灵长类动物自发性白血病的病因。这种病毒能通过内生的逆转录酶按照RNA顺序合成DNA的复制品,即前病毒,当其插入宿主的染色体DNA中后可诱发恶变。
肿瘤病毒携带有病毒源瘤基因(v-onc),大多数脊椎动物(包括人的细胞)基因体内有与v-onc同源的基因称源瘤基因。v-onc被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体内后可使邻近的基因发生恶变。逆转录病毒的感染也可致源瘤基因激活,成为恶性转变的基因,导致靶细胞恶变。进入体内的病毒基因即使不含有v-onc,如果改变了基因的正常功能,也有可能引起白血病。
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T细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和某些白血病发病有关。白血病患者中有白血病家族史者占8.1%,而对照组仅0.5%。近亲结婚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期望值30倍。某些染色体有畸变、断裂的遗传性疾患常伴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病率,如Down综合征、先天性血管扩张红斑症(Bloom综合征)和Fanconi贫血等。 (3)放射因素
电离辐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大小及辐射部位有关。一次较大剂量(1~9Gy)或多次小剂量均有致白血病作用。
全身和放射野较大的照射,特别是骨髓受到照射,可导致骨髓以致和免疫以致,照射后数月仍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断裂和重组。放射线能导致双股DNA可逆性断裂,从而使细胞内致瘤病毒复制和排出。放射可诱发急、慢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未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且发病前常有一段骨髓抑制期,其潜伏期约为2~16年。
(4)化学因素
苯的致白血病作用比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为主。烷化剂和细胞毒药物可致继发性白血病也较肯定,多数继发性白血病是发生在原有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和易产生免疫缺陷的恶性肿瘤经长期烷化剂治疗后发生,乳腺癌、卵巢癌和肺癌化疗后也易发生继发性白血病。
白血病分类
白血病可根据病程、临床特征和细胞形态学等进行分类。
(1)病程和临床特征分类
按病程缓急和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可将白血病分为:
①急性白血病:病情发展迅速,骨髓及周围血中主要是异常原始和幼稚细胞;
②慢性白血病:病程比较满,骨髓及血中主要是较成熟的异常细胞,其次为幼稚细胞。
慢性白血病还可按不同细胞系列,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2)细胞形态学分类
可分为: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②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者主要包括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3)按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幼稚细胞数
可分为:①白细胞增多性: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显著增多(15×109/L以上),并有大量幼稚细胞;②白细胞不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甚至低于正常(15×109/L以下),血中较难发现异常幼稚细胞。
(4)特殊类型白血病
特殊类型白血病包括:
①低增生性白血病;
②绿色瘤或粒细胞肉瘤;
③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④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⑤*T细胞白血病;
⑥非Hodgkin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⑦肥大细胞(或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
⑧浆细胞白血病;
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⑩急性全髓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的预防
同其他癌症一样,白血病虽然不能做到完全预防,但针对一些发病因素,也能取得相对预防的效果。
首先,不要过多地接触X射线和其他有害的放射线。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加强预防措施。婴幼儿及孕妇对放射线较敏感,易受伤害,妇女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过多的放射线,否则胎儿的白血病发病率较高。不过偶尔的、医疗上的x线检查,剂量较小,基本上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其次,不要滥用药物。使用氯霉素、细胞毒类抗癌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小心谨慎,必须有医生指导,切勿长期使用或滥用。
第三,要减少苯的接触,慢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人体的造血系统,引起人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诱发白血病。从事以苯为化工原料生产的工人一定要注意加强劳动保护。
二、白细胞为何减少?
白细胞具有吞噬能力,能消灭外来的病原菌,保卫身体的健
康,所以人们将它誉为身体的卫士。
正常人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为4000~10000/立方毫米,其中
具有重要防卫功能的,如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60~75
%。在身体某一部位有炎症,尤其是化脓*染时,白细胞总数
及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即医务界通常简称为“白计分”或“白
分”的,皆会升高。而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00/立方毫米,
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都正常的,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如果中性
粒细胞低于2000/立方毫米,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如低于1000/立
方毫米,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为什么会减少呢? 说来不外乎是生产不足或是破坏过
多两个原因。长骨(如四肢的骨骼)、扁骨(如胸骨)、髂骨的
骨髓是造血的场所。当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时,血细胞便减少。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苯妥因钠及抗癌药等,能引起骨髓造血功能
障碍。某些毒物如苯等能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X线、放射性
同位素亦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某些病毒的感染,能暂时性地抑
制骨髓造血功能,而癌的骨髓转移,特殊类型的白血病,能完全
损害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尽管多数的炎症感染,白
细胞都会升高,但有些炎症感染,白细胞却会减少。如伤寒杆菌
感染,白细胞明显减少,被认为是伤寒杆菌的内毒素对白细胞的
破坏过多所致。此外,象流感、肝炎等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也会
减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
由于产生抗白细胞抗体,使白细胞破坏增加,而造成白细胞减少。
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等引起的过敏,也会使白细
胞破坏增多。还有脾功能亢进,也能使白细胞破坏增多,而导致
白细胞减少。另有一种被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是因为
粒细胞粘附在毛细血管壁上,而使血循环中的白细胞减少。在患
疟疾时,即有此种情况出现。
轻症的白细胞减少者,可能有头昏、乏力等症状。严重的可
产生高热寒颤,口腔、咽部溃疡,甚至发生败血症。
为了查明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往往需要抽取骨髓来检查骨髓
的造血功能,作白细胞凝集试验,以检查有无抗白细胞的抗体等
等。
白细胞减少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许多种疾病的一个共同
的表现。故对白细胞减少,都应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有些药物如鲨肝醇、利血生、辅酶A等,对白细胞减少有一定的
疗效。对重症的粒细胞缺乏症,则需应用抗生素、激素、输血、
输白细胞等治疗。
预防白细胞减少,应加强劳动保护、改进工艺流程、避免或
减少对放射线、苯等的接触。不滥用可能造成骨髓功能抑制的药
物,以及预防某些感染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名叫“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的,
在中青年妇女中较为多见,其原因尚未明了,多伴有低热、疲乏
等症状,病程迁延,但对健康多无影响。服些健脾补肾、益气养
血的中药,可能有些效果。
三、皮肤上的红点点
皮肤上出现了红点点,往往很引人注目。这些红点点性质各
异,要注意分辨。
最常见的红点点,有小如针尖,大至芝麻的、略微高出皮肤
表面的红痣。其实红痣与黑痣一样,对健康并无影响。除近期发
生明显变化外,一般不需要治疗。
有一种中心部位稍稍高出皮肤表面,四周有许多毛细血管向
外伸展的,称为蜘蛛痣。主要见于肝硬化的病人,应该针对病因
治疗。
另一类皮肤上的红点点,是皮下出血的表现,初起时鲜红,
二三天后渐渐变成紫色,进而变成黄褐色,最终消失不留痕迹。
皮下出血细如针尖的,称为瘀点。较大的称为紫癜。直径在
0.5厘米以上的,称为瘀斑,也就是俗称的乌青块。 瘀点,有时
见于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一些重症细菌感染,
象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外,皮下出血的病因,
可归结于血管因素和血小板因素两种。
血管因素引起的皮下出血,除因血管损伤外,主要是过敏引
起的,医学上称为过敏性紫癜。有人对鱼、虾、牛奶、鸡蛋等食
物中的蛋白质过敏;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过敏;某
些药物、花粉甚至寒冷的刺激也可因身体的过敏,而使皮下毛细
血管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一些血液成分渗透出来造成皮
下出血。过敏性紫癜主要见于四肢、臀部,往往在身体左右两侧,
呈对称性分布,并成批反复出现,在出现紫癜的部位可有搔痒感。
过敏性紫癜还可引起关节腔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偶尔,也可能
伴发肾炎。过敏性紫癜的病人应查出对什么物质过敏,并脱离对
这种物质的接触。非那更、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对这种
紫癜有治疗作用。重症的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老年人由于皮下组织松弛,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也可有
紫癜,称为老年性紫癜。还有些年轻的妇女皮肤很容易有瘀斑,
称为单纯性紫癜。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这类情况可用维生素
C等治疗。
血小板因素引起的紫癜,自然是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血
小板减少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尿毒症
等疾病,其治疗当然应着眼于治疗这些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因为这些病人身体内往往存在着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这些抗体
破坏了自身的血小板而引起出血。此病常见于青年妇女,有反复
发作的倾向。轻的表现为皮下出血,严重的可以有内脏出血。特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可以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其他如辅
酶A、水牛角粉等中西药均有一定疗效。重症的可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治疗。广泛出血的,可能需要输入血小板。
诊断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应该慎重。因为血小板计数往往
不易准确。所以需反复检查,并在必要时做骨髓检查。
一、贫 血
贫血是指一定体积的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
正常范围。贫血是一种综合征,可出现于许多疾病。形成贫血主
要有三类原因:造血功能不良(常由于干细胞缺陷、造血原料不
足、骨髓受到外来细胞或物质侵占等原因)、红细胞过度破坏及
失血。血红蛋白为输氧的载体,故贫血后可发生全身组织缺氧症
状,如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活动后易气急等。
凡贫血患者必须在查清原因后再对症下药。
【处方】
1.贫血的原因很多,应仔细检查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要
自己随便吃“补血药”。
2.贫血病人不可偏食,注意经常进食含铁及叶酸丰富的食
物,如绿色蔬菜、蛋、肉、鱼、水果等。
3.小儿生长发育期和妇女妊娠期、哺乳期造血物质需要量
大,应加强营养,如食物补充不够,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铁剂和
叶酸。
4.月经量过多的妇女也要及时补充铁剂,应查明有否妇科
疾病,先治好妇科病,堵住出血漏洞,贫血才能恢复。有痔疮出
血或钩虫病的病人,应及时治疗,否则长期慢性出血也会导致缺
铁性贫血。
5.胃、小肠手术后病人,慢性胃炎胃酸减少者会引起造血
因子缺乏,应注意检查,如发现有贫血应积极治疗。
6.老年人发生贫血一定要去医院查清病因,以防遗漏肿瘤
性疾病。
什么是周围血管病
临床上将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统称为周围血管病。周围血
管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个系统的疾病。
常见动脉疾病包括: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造成的动脉狭窄闭塞,
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动脉炎症,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
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动脉扩张性病变,如动脉瘤;末梢
动脉功能紊乱,如雷诺氏病(现象)、红斑性肢痛症;外压性病变,
如胸出口综合征、�动脉挤压综合征;糖尿病血管病、动静脉瘘等。
静脉病分为浅静脉病和深静脉病,浅静脉病包括静脉曲张和血栓
性浅静脉炎;深静脉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
不全,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另
外也包括布加氏症、K—T综合征等。
淋巴系统疾病主要为炎症和回流受阻性疾病,如淋巴管炎、丹毒、
淋巴肿。
周围血管病多数属于难治、且有较大危害性的疾病。如动脉瘤破
裂出血、肺栓塞可导致猝死;多发性大动脉炎、布加氏症、动静脉瘘、
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栓塞、糖尿病坏疽等可发生肢体坏疽,以至于为挽救生命不得不
做截肢手术而造成残疾;静脉和淋巴性疾病,除肺栓塞和布加氏症可
危及生命外,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均可致常年下
肢肿胀、小腿色素沉着、瘙痒及溃疡。这些疾病使病人处于“半残疾”
状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周围血管病的治疗大致分为三部分,即中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为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塞、慢性供血不足及动脉
痉挛性疾病,包括溶栓、抗凝、祛聚、扩管、降纤以及抑制血小板粘
附聚集等药物。常用的西药有,尿激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已
酮可可碱、克栓酶、前列腺素E、阿斯匹林、抵克力得等。中药辨证
论治及静点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等综合作用,
临床上有较好效果,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适于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是周围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周围血管
损伤需要进行的血管吻合和修补术、血管搭桥手术、静脉瓣膜修补术
以及截肢手术等,在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下,可以起到缩短疗程、提高
疗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但手术治疗存在着适应症范围窄、
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高达30%的再狭窄率等问题。
介入血管治疗是近十多年来开展起来的新型治疗方法,它使得血
管外科疾病的诊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
介入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以及病人恢复快等优
点。如经皮经腔球囊导管血管成形术(PTA)、腔内血管支架植放、
动脉硬化斑块旋切、激光血管成形术、血管栓塞术等,目前已广泛应
用于动脉扩张症、动脉阻塞性疾病、动静脉瘘及部分静脉疾病的治疗。
但是,介入治疗也存在着费用昂贵、术后再狭窄等问题。
发现血液循环之谜
人体内的血液是怎样流通的?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寻找。我国古籍《内经》中就有"心主身之心脉"、"诸血皆属于心"的心说。古希腊学者波克拉底认为,脉搏是血管运动引起的,而且血管连通心脏。后来,古罗马著名医生盖仑认为,血液的流动是以肝脏为中心的,运行中的血液就像潮水涨落一样,作起伏运动,逐渐被身体所吸收。1000多年来,盖仑的这些论点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
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塞尔维特研究证明,右心室的血液流经肺部,通过曲折的道路到达左心室,这推翻了盖仑的心脏中隔有筛孔的论点。这一发现遇到了教会的攻击,塞尔维特竟被活活烧死。直到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才找到血液流通的道路。
哈维16岁考入剑桥大学,曾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意大利专攻医学,24负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又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担任英王查理一世的御医。哈维的研究立足于实践,他先后解剖了80多种动物,在详细研究各种动物的血液循环后,又把精力集中到人体。他对人体进行了著名的结扎实验:用绷带扎紧人的动脉,结果发现结扎的上方靠心脏那段动脉鼓起来,而且每一次心跳就有一次脉博;相反,在结扎的下方,即远离心脏那一段动脉就瘪下去,没有血液,也没有脉搏。实验证明,血液是由心脏流来的。哈维又用结扎实验来观察静脉,情况刚巧相反。一系列的实验说明,动脉血从心脏流出,静脉血流进心脏;而血液在血管中一刻不停地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哈维还对人体血液循环作了定量的研究,他仔细测量计算了人的血液,发现每一心室窗口血量约为2英两(约57克),心跳每分钟约72次,一小时内排血约为:2×72×60=8640英两,大约合540磅,是一个成年人体重的三、四倍。这说明血液是不断作循环运动,从动脉流出心脏的血,又通过静脉流回心脏。
那么,血液是如何循环的呢?
哈维发现心脏是一个天然的"泵"。当它收缩时,把血液压出进入动脉;当它舒张时,里面又流满血液。血液总是从左心室流出,经过主动脉流通全身,再经过静脉流入右心房,经过肺循环流回左心房。如此周而复始,反复不已,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
1628年,哈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正式宣布了自己的结论,结果遭到了教会和保守势力的百般反对。他们攻击哈维的学说是"荒谬的",诬蔑哈维是"疯子",但真理终究要战胜谬误,科学一定会战胜神学。哈维用自己的实验当场驳倒了一大批的神学家。
哈维发现的血液循环像一盏明灯照亮近代医学,正如英国著名外科学家约翰•西蒙所说:"血液循环的知识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就像罗盘在航海中的地位一样,没有它,医生就会处于迷茫恍惚之中,无所依据。血液循环的发现,是生理学上至今还无可比拟的、最重要的发现,一定会为今后各个世纪人类的利益结出硕果。"
"由于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这是恩格斯给哈维的中肯的评价。
血型
血型是血液中各种成份相互区别的泛称。血液各种成份如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上都有它们各自特有的血型。我们常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上的ABO血型,分A、B、O、AB 4种血型,这是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含的化学物质组成(抗原)不同而分的。有A抗原的为A型,有B抗原的为B型,两种抗原均无的为O型,两种抗原均有的AB型。长期以来,人们对血型存在着许多误解。很多人认为,人类仅有A、B、O和AB这4种血型。其实人类的血型十分复杂,仅在红细胞上就有29个血型系统,每个人至少带有一百种以上不同的血型抗原。 除了同卵双生之外,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血型是完全相同的。与临床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和RH血型系统。人类有关血型的应用相当广泛,除输血外,还可在确认血缘关系、辅助侦破案件、诊断遗传病以及进行器官移植时应用。如白细胞血型(HLA)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此可用于鉴定父子关系等。
大多数人都以为人的血型终生不变。诚然,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血型自受精卵形成时产生,一直保持到生命终结而不改变。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的血型也会 发生暂时变异。如患白血病、某些肠道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的病人,或进行放疗时,血型都可能发生暂时性变异,但当症状缓解或停止放射治疗后,又可恢复原来血型。
输血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抢救伤员生命和保证一些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血型发生差错,造成病人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事故并不鲜见。如果我们在遭受某些伤病,需要输血的话,一定要用相同血型的血,不同型血进行输血的话会发生输血反应,这是一种在受血者血液内发生的一种不利身体的免疫反应,严重的会引起生命危险,所以在输血前,不但要选择相同血型的供血员,而且要将受血病人的红细胞和血清与供血员的血清和红细胞在化验室进行体外红细胞凝集试验,如果血型配合的话,才能进行输血。以往曾经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可取的,因为,虽然O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 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此外,除ABO、Rh血型之外,还有多种血型抗原也可能引起输血反应。因此,在输血前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与血液配合性试验目前已成为医疗单位的操作常规。其目地是为了输血的安全与有效。
预防心脏病应从青春期开始
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美国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也可能出现血管堵塞的现象,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脏病,应该从青春期做起。
美国一个生物医学研究基金会日前对760名年轻男女进行了研究,收集了他们长达7年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并对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和左大动脉的血小板数量进行了测定。
调查结果发现,在15岁到19岁的男性中,有2%的人出现血管堵塞的现象;20岁到34岁的男性中有20%的人有血管堵塞的症状。
负责这项研究的麦吉尔博士认为,尽管年轻人中出现血管堵塞现象的只是少数,但是这一问题不容忽视。如果人们平时不注意心脏的健康,到40岁极有可能患心脏病。因此,他建议人们最好是在年轻时就做好心脏病的预防工作,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的时间,培养豁达、平和的个性,经常进行运动,不要暴饮暴食,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血液循环
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10分钟,人就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即使不是全部智力毁掉,也会毁掉绝大部分。临床上的体外循环方法就是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时,保持病人周身血液不停地流动。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跳骤停病人,紧急采用的心脏按摩(又称心脏挤压)等方法也是为了代替心脏自动节律性活动以达到维持循环和促使心脏恢复节律性跳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