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2: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6:10
血是人体脉道内流动着的一种红色液体。脉是血运行的管道,称为“血之府”。
(一)血的生成
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生成的。“受气”是指接受的“营气”,“取汁”是指摄取的津液。《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中焦的作用实际上是指脾胃的消化腐熟和对水谷精气的转输作用,因此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的生化之源。
(二)血的功能血液对人体的主要功用是滋润和营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在血的濡润滋养下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还是人体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旺盛。《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三)血的运行与五脏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中,与之最为关切的脏有心、脾、肝三脏。
1.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的推动是否正常,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脾统血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要靠脾气的统摄才不溢出脉外。脾统血的作用对于血液正常运行起着保障作用,脾胃又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化源充足,气血才能旺盛。
3.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人在运动时对血液的需求较大,而在安静时对血的需求较少。肝对血量的调节能很好地适应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
四、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中清稀的部分称津,稠浊的部分称液。津液又因其分布的部位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如在目中的称泪,在鼻腔中的称涕,在口腔中的称唾和涎,出于皮肤的称汗,在膀胱中的称尿。但总体来说,津与液同属一体,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习惯上津液常并称,不予严格区分。
(一)津液的生成与功用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再经三焦的气化作用变化而成。
津液的主要功用是对人体的滋润与濡养作用,布散于肌表能滋润皮毛,输注于筋骨关节能滑利关节,并能够充养骨髓与脑髓,流入孔窍则转化为泪、涕、唾、涎等濡润孔窍。津液输注血脉还可以生化血液。
(二)津液的环流与输布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环流与输布的概括说明。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和三焦等脏腑的共同协调作用而完成。
1.脾的作用脾主运化,对水液有转输作用。水饮入胃后,经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脾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还可以将水液布散周身,即所谓“灌溉四傍”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2.肺的作用肺主通调水道,津液的环流布散过程中要有运行的通道,而水道的通畅要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肺气宣发,水液布散到周身;肺气肃降,使水液不断地下输膀胱,保持着小便的通利。正因为水液的运行和排泄都与肺的宣发和肃降有关,所以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3.肾的作用肾为水脏,主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所谓肾主津液是指肾通过气化作用,把由肺下输的津液清者蒸腾经三焦布散,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调节着人体水液的平衡。
4.三焦的作用三焦被称为“决渎之官”,是津液在体内流动输布的通道。
总之,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许多脏腑的参与和配合而完成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脏腑外,还有小肠、大肠的吸收水液作用,肝的疏泄以协助津液的输布作用和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等。
(三)五脏与五液
津液因所分布的部位不同而各有其名称,在眼中的为泪液,在口中的为唾液和涎液,在鼻中的为涕液,出于皮肤的为汗液。泪、涎、唾、涕、汗称为五液,并由五脏所主。心主汗液,肺主涕液,肝主泪液,脾主涎液,肾主唾液。五液的排泄都与其所属脏的功能有关,而五脏有病往往也会影响五液的排泌。例如,汗液的排泄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心气虚衰常有自汗出,心阴不足常有盗汗,脾胃有热会口中流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