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1: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5:22
农本论是我国古代关于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它认为农业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农本论出现于奴隶社会崩贵,封建社会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思想家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商君书》说:“能事本而禁未者,富。”《管子》说:“强本务,去无用,然后可使民富”,并说“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荀子》:“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吕氏春秋》:“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这里的本,指的是农,末,指的是工和商。这也是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历史渊源。它的出现与我国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成为我国的基础,以及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关。
到汉代,农业被进一步强调,文帝提出“农天下之大本也”,景帝提出“农,天下之本也”,昭帝也说:“天下以农桑为本”。南北朝时则形成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有国者必以人为本,固本者,必以食为先。”宋代农业家陈旉又将农业和维持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说:“生民之本,衣食为先,而王化之源,饱暖为务也。”“列圣相继,维在务农桑,足衣食,此礼义之所起,孝弟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直到清代,康熙在《农桑论》中仍然说:“盖农者所以食也,桑者所以衣也,农事伤则饥之原,女红废则寒之原,小民饥寒近于身,而欲其称仁慕义……其势不能。”事实说明,农本可以说是贯穿我国古代的基本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