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世也有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等战乱纷争的朝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0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称帝,国号曰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大漠,东至辽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五代十国年限
此观点有争议,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逗五代十国地.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逗孙地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五代十国的文化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0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称帝,国号曰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大漠,东至辽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五代十国年限
此观点有争议,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逗五代十国地.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逗孙地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五代十国的文化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0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称帝,国号曰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大漠,东至辽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五代十国年限
此观点有争议,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编辑本段]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逗五代十国地.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逗孙地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两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5年,刘隐为唐静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龑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五代十国的文化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