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官 勋官 散官 还有爵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5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58
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勋官:授给有功*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
爵位:爵号,官位。
职官又称职事官,职者,执也.就是具体行使某种权力施行某些职责的官位.如*三省六部*(宰相/各部尚书/左右侍郎),地方省府州县官(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
散官又称散阶,与职官相对,散官不从事具体的任务,而是一种荣誉称号.如开府仪同三司/大夫/侍郎/将军/校尉等衔.
散官与职官的关系,唐宋以前,是先授阶(散阶)而后根据阶来授官,可以比阶的品位高也可以比阶的品位低.如"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就是以大司马大将军(散阶)的身份具体从事尚书(职官)的事情;明清与唐宋以前相反,是先授官(职官)而后授阶.
职官和散阶之外还有一种等级制是勋官。勋官产生于北周,主要用于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因此,在官阶、封爵之外,又多了一种表示等级的制度。勋官与散官有一定关系,如唐典里规定:五品以上者勋官,番上四年,六品以下番上五年,可以被简选授予散官。简选不从第者,五品以上与六品以下分别再得番上四年与五年;再简选时没有选中的,十二年者再番上六年,八年者再番上四年,等等。没有取得散官的勋官,仅仅比平民的身份略高一点。勋官与平民不同之处:一是勋官依令由*授给勋田;二是在刑法上,勋官和职事官、散官的待遇一样,其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可以减—等;三是有充任吏胥的资格,如唐制勋官五品以上者,可以任州镇仓督、州县市今、录事等,六品以下可充任里正;四是有免除征役的特权,但须按规定到兵部和州县上番;五是法律上禁止白丁重婚,勋官则可以娶妾。它与散官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主要按功劳授予,犹如汉代的取得军功爵。至明代时勋官始分文武两种,清代废除勋官,与世爵合并。
爵位秦以前是*权力大小的标志.秦以后,爵位(分"封爵"和"赐爵"两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于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名位和经济利益.封爵历代各有差别,大致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赐爵只存在于两汉,分十九等,可以买卖,因为弊端太多,遂被废止.
古代确定官职等级的方法为"品秩".曹魏以前以"秩"来确定*身份地位的尊卑."秩"指的是*的俸禄.如汉*秩等为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等共*. 曹魏以后设九品之制.九品以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各品又有正从之分.共*.九品之外更低的称为流外官.隋唐以前正四品以下各级又分上下两阶,这样九品共有三十等.职官,散官,勋官乃至爵位都以品位定等级.如明朝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督御史为从一品,各部尚书/各地总督为正二品,各省巡抚为从二品, 知府为正四品,知县为正七品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58
首先,爵位不是官职,只是一个尊位,不代表权利。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注意,‘王’不是爵位,‘王’代表一方诸侯,是绝对权利的象征。
品级只能代表官职,不能代表爵位,爵位也不会和品级对等。比如一个一品大员,可能没有任何爵位,也可能一个毫无一官半职的人,却有很高的爵位。
打个比喻,以三国为例,张飞在蜀国位至车骑将军,一品大员,但他的爵位只是新亭侯,一个小小的亭侯而已,诸葛亮总览国政,但爵位只是武乡侯,一个比亭侯大一丁点的乡侯。
汉以前,由于分封制,所以‘王’比较多,像韩信、彭越这些都封了王,春秋战国时期,王更多,但是诸侯王的势力过大,会威胁到*的权利,后来秦朝取消了分封制,改郡县制,就没有王了。
到了汉,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又开始大封同姓王,以至于有了后来的‘八王之乱’,所以汉以后,便再也没有出现分封的局面。
至于你说的徐达这些,这跟每朝的制度有管,魏征是封了公爵的,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封了公爵的。
历史封到‘公’一级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曹操了,曹操被封‘魏国公’,至于那个魏王,是他自封的,包括刘备的汉中王也是自封的,不算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59
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爵
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之分。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嫡子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唐代诸王之女称郡主。清代皇后生女称固*主,妃嫔生女称和硕公主,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勋
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品
是指官的等级。
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阶
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注: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勋官:授给有功*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
爵位:爵号,官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百度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59
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其子孙后代世袭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