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国两弹元勋有没有钱学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5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1

有 在第11位

两弹元勋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
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
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副秘书长,二机部副*、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
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
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
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
展起来。在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
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
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
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
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
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
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
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
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
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
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
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
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
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
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
、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
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
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
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
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
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
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
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
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
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
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
,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
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
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
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
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
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
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
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第12届*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
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
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
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
3、4、5、6届全国*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
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
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
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瞬拧?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
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
、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总装备部
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
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
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
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
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
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
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
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
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
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
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
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
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
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
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
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
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
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
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
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
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
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
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
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
部副*,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第6至8届全
国政协副*,*第9至12届*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
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
、**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团执行*,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太平洋科学协会*兼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
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
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
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
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
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3.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
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
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
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851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1

中国两弹元勋有钱学森。
人物业绩:
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中国两弹元勋一共有23人:分别是:
1.钱三强(1913-1992)
2.钱骥 (1917-1983)
3.姚桐斌 (1922-1968)
4.赵九章 (1907-1968)
5.邓稼先 (1924-1986)
6.王淦昌 (1907-1998)
7.彭桓武 (1915-2007 )
8.程开甲 (1918- )
9.黄纬禄 (1916- )
10.屠守锷 (1917- )
11钱学森 (1911-2009 )
12.周光召 (1929- )
13.杨嘉墀 (1919-2006 )
14.陈能宽 (1923- )
15.陈芳允 (1916-2000 )
16.吴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
18.孙家栋 (1929- )
19.朱光亚(1924-2011 )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2011 )
22.于敏 (1926- )
23.郭永怀 (1909-1968)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1

有因为他参加了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2


http://ke.baidu.com/view/48514.html?wtp=tt

第11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1

有 在第11位

两弹元勋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
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
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副秘书长,二机部副*、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
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
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
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
展起来。在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
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
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
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
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
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
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
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
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
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
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
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
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
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
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
、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
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
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
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
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
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
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
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
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
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
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
,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
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
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
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
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
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
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
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第12届*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
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
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
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
3、4、5、6届全国*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
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
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
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瞬拧?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
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
、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总装备部
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
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
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
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
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
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
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
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
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
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
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
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
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
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
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
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
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
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
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
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
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
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
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
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
部副*,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第6至8届全
国政协副*,*第9至12届*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
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
、**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团执行*,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太平洋科学协会*兼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
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
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
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
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
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3.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
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
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
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851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1

中国两弹元勋有钱学森。
人物业绩:
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中国两弹元勋一共有23人:分别是:
1.钱三强(1913-1992)
2.钱骥 (1917-1983)
3.姚桐斌 (1922-1968)
4.赵九章 (1907-1968)
5.邓稼先 (1924-1986)
6.王淦昌 (1907-1998)
7.彭桓武 (1915-2007 )
8.程开甲 (1918- )
9.黄纬禄 (1916- )
10.屠守锷 (1917- )
11钱学森 (1911-2009 )
12.周光召 (1929- )
13.杨嘉墀 (1919-2006 )
14.陈能宽 (1923- )
15.陈芳允 (1916-2000 )
16.吴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
18.孙家栋 (1929- )
19.朱光亚(1924-2011 )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2011 )
22.于敏 (1926- )
23.郭永怀 (1909-1968)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1

有因为他参加了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2


http://ke.baidu.com/view/48514.html?wtp=tt

第11个。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四万元没开发票税务局发多少钱 不给开发票这个情节要罚多少钱? 广东乌龙茶的种类 银行什么时候拉征信 600795国电电力,为什么在2010年4,5月突然从8块跌到4块呢?涨幅-50%... 学习很差怎么逆袭 高考文科差生五十天冲刺计划!!! ...漂亮女人,那些不大漂亮的还很善良有点丑的怎么办?她们不是很可怜吗... CS1.6 AWP经典的FRAG视频 求链接 ...大家谁有AWP的视频或者DEMO,要个看看,学学,谢谢!~ 社区电子商务系统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吗? 《拳皇》中“大蛇”的来历是什么? 让中国导弹跃进20年,没有钱学森就没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为什么钱学森却没有? 请问拳皇里面,大蛇之力是什么?大蛇一族又是什么? 拳皇97boss大蛇的必杀技阳光普照的能量转换原理是什么 中国如果没有钱学森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所应该包括的功能 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 为什么十二生肖里会有龙这个不存在的物种,难道古时真的有龙这个生物吗? 如何证明这个极限不存在? 为何爱因斯坦会说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 求解为什么这个不存在数学期望 谁能告诉我这个为什么是不存在的? 文件不存在,请与系统管理员联系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为什么不能否定其他世界也不存在? 这个极限不存在怎么算出来的呢? “不存在”这个词语是指有的意思还是指没有的意思? 为什么这个极限不存在? 拳皇mugen,八神vs草剃京,两人都获得大蛇力量后谁会更强 美国人说一个钱学森抵五个师,钱学森对中国来说,到底有多伟大? 百数电商管理系统有哪些功能? 美篇的文件咋保存到手机相册里 谁有钱学森的资料啊? 大蛇是不是《拳皇》最强的存在 没有钱学森,中国会有两弹一星么 拳皇97大蛇用的是什么力量 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 激情的岁月中,有没有钱学森? 拳皇97大蛇拳脚攻击力一流,绝招可以秒杀一切对手,对战中怎么没有人选大蛇? 中国没有钱学森会怎么样 拳皇大蛇的来历 越详细越好 为什么中国近几十年都没有像华罗庚、钱学森等大师出现? 拳皇97屠蛇:这才是真正的大蛇之力,双阳光瞬秒对手 2020开学第一课里面有没有钱学森? 求拳皇大蛇招式的官方名称 网上买火车票怎么改签 中国如果没有钱学森,是否能造出两弹一星? 《拳皇》克里斯和大蛇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