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6:10
自两汉伊始,至三国魏晋时期,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为了补充兵源和劳动力,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控制逐步内迁的各边疆少数民族,经常性的强行迁移或以土地官职招引,把西北、东北,包括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移入中原王朝所控制的边地附近居住,并加以羁縻统治。晋泰始元年(265年),执掌曹魏实际朝政的晋王司马炎携父祖三代基业,代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司马炎即晋武帝。
西晋建立之初,当年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经过近百年的辗转迁徙,已经遍布中原北方各地,尤其以并州(山西)、关中(陕西中南部)为多。自晋初开始,由于西晋贵族及各少数民族豪强的压迫和剥削、同时各少数民族内部也滋生了恢复之前被剥夺的权位和旧有的掠夺贪欲,导致西晋内部以各民族形式组织的*甚至战争不断发生,先后爆发了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之乱、匈奴刘猛的内侵之乱、匈奴郝散叛乱、匈奴刘度元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叛乱等大小战争。
西晋内部*曾经多次建议朝廷强制迁离诸胡,写出了《徙戎论》,但西晋朝廷内部争权夺利、内讧四起,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在他们看来属于“疥癞之患”的诸胡,全心投入皇族内部彼此厮杀和权力争夺中。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胡便趁机举兵,加入天下争夺的行列中。
当年先后迁入内地的诸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南匈奴、包括卢水胡、铁弗部)、鲜卑、羌、氐、羯等五族,在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前后,西晋*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势力的影响力,司马氏皇族间的内斗开始扩散到各地方州县,一片混乱之下,各族人民饱受离乱摧残,西晋政权统治力量被大大削弱,王朝也走向了灭亡。而各地的少数民族则在大乱中纷纷立国,建立政权。
晋永宁元年(301年),巴氐人(原居住在西北,后迁居巴蜀的氐族)李特、李流兄弟因西晋地方官吏的贪暴压榨而产生怨念,在绵竹(四川德阳)聚众起义,一路进攻蜀中各地。李特、李流先后战死或病逝,晋永兴元年,李特之子李雄攻克成都,驱逐西晋官吏,自称成都王。晋光熙元年、成建兴三年(306年),李雄改称皇帝,建国号为“大成国”。这是后来史书中记载的“东晋十六国”历史的开端。
东晋十六国示意图
自光熙元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建国,到元嘉十六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一百三十四年时间内,在中原北方及西南各地,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十六个主要政权,共有: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赫连夏。其中汉族建立了前凉、西凉、北燕;匈奴建立了前赵(汉)、北凉(卢水胡)、夏(铁弗);羯建立了后赵;鲜卑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建立了前秦、后凉、成汉(巴氐);羌建立了后秦。
此外,还有不属于十六国系统的:西燕、冉魏、翟魏、代(北魏前身),因国祚较短、影响力不大,所以就不录入十六国这段历史了。
下面就将十六国这段历史详细叙述展现出来。
一、汉(成汉):李雄称帝后统治蜀中三十年,晋咸和九年、成玉衡二十四年(334年),李雄去世,遗命侄子李班继位。同年,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行继位。晋咸康四年、成玉恒四年(338年),李雄堂弟李寿杀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
晋建元元年、汉汉兴六年(343年),李寿去世,子李势继位。晋永和三年、汉嘉宁二年(347年),东晋权臣桓温主持伐蜀,李势不能抵挡,兵败出降,成汉灭亡。
成汉在李雄统治时期战事不兴,政权也较少用严苛刑法,民间赋税轻薄,是成汉全盛期。李雄去世后李氏宗族不断为争夺权力而内讧,走上了西晋灭亡的老路,蜀中安定局面为之败坏,成汉上下离心、百姓困苦,统治基础迅速崩坏,东晋趁机大举进军,一击而消灭了成汉。成汉历五主,四十三年。
刘渊
二、汉(前赵):西晋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秘密联络并州南匈奴首领刘渊,结为外援,立刘渊为北单于。刘渊据此建汗庭于左国城(山西离石),并在西晋内部混乱的有利时机中趁机脱离司马颖,起兵反晋。晋永安元年(304年),刘渊在左国城称王,建国号汉(自称汉朝外甥,刘姓而建汉),而后向西晋展开大举进攻。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自称大汉皇帝。
晋永嘉四年、汉光兴元年(310年),刘渊病死,太子刘和继位不久即被刘渊第四子刘聪弑杀,刘聪自立为帝。之后刘聪在晋永嘉五年、汉光兴二年(311年)攻克洛阳,俘晋怀帝,又在晋建兴四年、汉建元二年(316年)攻克长安,俘晋愍帝,西晋残余势力全部覆灭,北方中原大地基本被汉所纳入版图。
晋太兴元年、汉麟嘉三年(318年),刘聪病死,太子刘桀即位后被刘聪岳父靳准杀死,然后靳准又被汉贵族刘曜所杀,刘曜自立为帝。但是同为汉大臣的羯族人石勒拒不接受刘曜称帝,率军进攻刘曜。晋太兴二年(319年),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因为石勒也建国号为赵,所以称刘曜政权为前赵、石勒政权为后赵。
两赵相互攻伐、征战不休,在中原大地展开了十余年的对峙。至晋咸和三年、前赵光初十一年、后赵太和元年(328年),两军大战于洛阳西郊,刘曜饮酒过量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覆灭,次年,后赵攻占长安,杀前赵太子刘熙,前赵(汉)灭亡。
三、前凉:前凉是晋凉州刺史张轨所建立,张轨在晋永宁元年(301年)就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在中原大乱之时,张轨于凉州首郡姑臧之外增筑四城,征召凉州九郡子弟,建立学校,设置崇文祭酒,举行春秋两祭,招揽内地流民安置凉州各地。一时间凉州人文荟萃,经济繁盛,大气雄阔,为北方之最。
姑臧城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于北方大*时期,力保华夏衣冠文化在北方的留存。
晋永嘉二年(308年),张轨因患中风而不能说话,以子张寔为中督护,代管凉州。凉州张氏坚守臣节,服从晋朝廷,数次出兵卫护晋帝,并不断朝贡。晋授张轨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张轨坚决辞谢。
晋建兴二年(314年)五月,张轨病重去世,只以安西将军、安乐乡侯、护羌校尉、凉州刺史的名义下葬,以示身为晋臣。晋追赠张轨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
前凉统治者
此后,凉州张氏先后历经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三代四任凉州刺史,一直使用晋愍帝建兴年号,以晋臣自居,但实际上已是割据政权,史称张氏政权为前凉。
前凉建兴四十一年(前凉用晋愍帝年号、353年),张重华死,庶兄张祚废张重华子张曜灵,自立为凉王,不再尊奉晋为正朔。其后张氏宗室内乱不已,经历十余年的夺位之争,到前凉末代统治者张天锡时,前凉国势已经大衰,并失去了陇西重地。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大军步骑十三万进攻前凉,前凉主张天锡不能抵挡,*出降,前凉在凉州地方七十年的统治,历五代九主的传承至此灭亡。
四、后赵:晋永兴二年(305年),羯人石勒加入匈奴人刘渊的军队,从此作为刘渊、刘聪父子的部将征战四方。晋永嘉六年(312年)石勒进驻襄国(河北邢台),并以此作为自己地根据地,发展成为占据了河北、山东等地的割据势力。晋太兴二年(319年),刘曜自立为赵王后,石勒不服其称帝,也自立为赵王,定都襄国,建立后赵。石勒称天王后攻灭鲜卑段氏、占据河南、皖北、鲁北,成为北方极具实力的割据政权。
晋咸和三年、前赵光初十一年、后赵太和元年(328年),石勒在洛阳之战中消灭了刘曜主力,次年又攻克长安,灭前赵,整个北方大地上,除了辽东慕容氏和凉州张氏之外,皆归属于后赵。晋咸和五年、后赵太和三年(330年),石勒改称大赵天王,不久后称帝。晋咸和八年、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继位,石勒侄子石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总理国政。
次年十一月,石虎废黜石弘,自立为居摄赵天王,迁都邺城(河北临漳),并将石勒子孙全部诛杀殆尽。晋咸康三年、后赵建武三年(337年),石虎称大赵天王。晋永和五年,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石虎称帝,同年四月,石虎病死。
石虎
石虎是十六国期间有名的暴君,在他统治的十多年间后赵兵戈不息、差役繁重、刑法严酷,中原残破不堪,人民困苦。石虎死后,诸子纷争,石氏内讧接二连三展开,最后石虎的养孙石闵(即冉闵)趁石氏内乱之际,于晋永和六年(350年)杀后赵最后的皇帝石鉴,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