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3 13:1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0:13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出处:北宋苏洵所作的《六国论》。
原文节选: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创作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实不*兼并的*,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上的**,军事上的骄惰*,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0:14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政*表作品《六国论》,原文如下: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扩展资料: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0:14
意思: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出自:宋 苏洵《六国论》
原文选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释义: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于:比。可以:可以凭借。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下:指在六国之后。从:跟随。故事:旧事,先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北宋*实不*兼并的*,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上的**,军事上的骄惰*,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本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本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
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在他的论说文中,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0:15
如果凭借我们这样强大的国家,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连那灭亡的六国都还不如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0:15
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列,这就比不上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