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邮驿系统是怎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2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19
转:
邮驿,即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后汉书·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宋朝曾巩《驾部制》:“舆马辇乘之奉,邮驿圉牧之治,中台要务,主以郎曹。敷求得人,俾任吾事。” 清 陈廷敬 《平滇雅·滇池》诗:“降幡夕竖,逆骇纵横,林野涂脑,邮驿递颅。”
中国古代*为了有效的传播*、经济、军事等各类信息,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
础上,建立了一整套邮驿系统,依靠这套邮驿系统,古代社会才能进行相对高效的信息传播。而古代邮驿源远流长,王朝兴盛,邮驿发达;王朝没落,邮驿必然衰落,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在古籍中,“邮”、驿”均指在道路上隔一定距离为传递信息的人设置的站,站上提供食宿和车马,同时也指以邮驿方式传递信息。
中国的邮驿何时出现,尚未有确证。见于史籍记载的邮驿制度和邮驿的正式名称始于周代。西周时邮驿系统已初具规模。诸侯国之间为了*、军事活动的需要,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负责传递*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等。
一、先秦
根据记载周代典制的古籍《周礼·地官·遗人》的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庐、路室、候馆均指接待宾客、旅人的馆舍。亦是邮驿的另一功能。委、积指饮食。)可见周代对邮驿系统的设置和管理已经相当规范了。
到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建立起邮驿网,主要交通道路上一般隔 30 里设一馆驿。《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的传播速度之快,甚至比采用专用邮路,乘坐专用邮车,以传递君王的命令的速度还要快。从这里可以看出,邮驿系统主要是为了更加迅速的传达政令。尤其在战国时期,邮驿形式更加多样,有了递、驿、徒 3 种形式:递用车,驿用马,徒为步传。
二、秦汉
秦王朝建立后,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以“驰道”为干线的全国交通网。《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交通网络延伸的同时,邮驿系统也得到全面的扩展。
到了汉代,邮驿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邮亭驿站星罗棋布,《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载,西汉共有邮亭 2 3 所。到东汉,全国驿道总长已超过 32 0 0 0 公里。《史记·留侯世家》载,汉“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里指闾里,汉时每闾里间隔约 1 0 公里)。驿站的距离也有严格的规定,《续汉书·舆服志》载,“驿马三十里一置”。当时利用邮驿系统传播信息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传车一般日行百里,快则二三百里。马驿更快。尤其在传送紧急公文时,驿者挨站换马,速度大为提高。《汉书·赵充国传》载,金城副长安相 1 4 0 里,文书三日半可到,平均日行约 40 0 余里。
汉时邮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国防上。边防一线的重要紧急文书,都是靠邮传递的。汉武帝时大将李陵北征。兵抵受降城,他马上通过邮传给武帝上书报告。后来桑弘羊要在西域轮台屯田,也准备通过邮驿来密切汉*和西域的关系。东汉时我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起来,班超和甘英的出使西域和大秦,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
汉*在西北的邮驿十分发达,出现了“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局面。当时,西方的罗马也正处于繁荣时期,那里也是邮驿畅通,沿途“列置邮亭”,所以当时诸国的商人和使者,可以从东汉边境通过邮驿一直驰骋到罗马首都。
整个汉代,*从制度上保证了邮传的有效施行。在*部一级的九卿官职中,有许多是和邮驿制度直接关联的。比如,少府中的尚书令和符节令,便是专管*公文收发和符节的分发与管理。大鸿胪兼管邮使的接待。御史大夫也兼管邮传,对邮传使者的凭证进行监察。和邮传关系最直接的是九卿中的卫尉,他的属下有一*叫“公车司马令”,负责接待由传车征召来上书的民间贤士,所以又叫“公车上书”。后来近代史上著名的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得名便由于此。三公中的太尉、府中的法曹也主管邮驿,负责邮驿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一般管理。
汉时,地方邮驿管理也比前代更为正规化。邮驿系统由州、郡、县*管理。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吏便是“督邮”。他不仅主管邮书,还兼管督察长吏,是个实权官吏。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据出土的汉代木简记载,汉代邮驿通信已有迅速、准确、安全的要求。随着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的形成。邮驿不可或缺地进入并维系着这个通道。丝路和驿站相互依存,丝路因驿站而增加活力,邮驿因丝路而通达至印度、中亚、波斯等国。马可•波罗曾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其游记中提及了很多古代驿站的遗迹,从中可以看到驿站在丝路中的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
两汉与隋唐之间,是一个长期动荡不安的时代。混乱的局势对邮驿系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战火纷飞之时,更需要迅速获得必要的信息,因而邮驿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更清晰的显示出来。各国在征战之余,都挪出一部分财力人力进行邮驿的建设。
据载,为了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魏国研制出一种“追锋车”。《三国志集解》中解释说:“晋志曰,⋯⋯追锋之名,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这种传车奔走神速,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傅畅《晋诸公赞》载,“帝性急,请召欲速。秀等在内职,到得及时,以望在外,特给追锋车,虎贲率五人,每有集合,望辄奔驰而至。”
同时,邮驿的形式也进一步多样了。如三国时期的吴国由于地处多水的江南,遂因地制宜设置了水驿,更便利了信息的传播。
四、隋唐
隋唐之时,邮驿系统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据《唐六典·尚书兵部》载,唐开元年间有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相兼者70余所。
陆驿大约 30里一设,边陲地区驿所间隔则长一些,而“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不必三十里”。根据交通繁忙程度,陆驿分为7个等级。最高等级的都亭驿配备驿马75匹,最低等级的六等驿则只有驿马8匹。
水驿也根据交通繁忙程度分成3个等级,第一等的水驿配驿船4只,第三等水驿只配驿船2只。
驿马日行300里,最快可达到日行500里,故唐诗有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如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六天之后,远在3000里之外的长安就接到了消息。
水驿的速度则较慢。逆水时重船日行约40里左右,空船日行50里左右;顺水时日行百里左右。
为了更快地传播紧急讯息,唐代还发展出一种“飞驿”。如据《唐会要·馆驿》载:“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辽,发定州。皇太子奏请飞驿递表起居。又请递敕垂报,并许之。飞表奏事,自兹始也。”
五、两宋
宋代邮驿的规模虽较唐有缩减,但宋对邮驿制度的革新,促进了邮驿制度的发展。
一直以来,邮驿在传递信息之外,还承担着提供食宿的任务。宋代为了提高文书传递的效率,在驿站之外另设递铺,专门供传播信息之用,驿站则只负责提供食宿。
据《梦溪笔谈》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步递主要运送一般文书,日行200里,马递运送紧急文书或物品,日行300里,急脚递运送紧急军文,日行400里,后又提高到500里。
急脚递中还有一种金牌急脚递,红漆金字,上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这种文书每到一铺,铺卒需早早在铺前等候,交接后立刻赶往下一铺,并不入铺耽搁。《梦溪笔谈》描述了其传递的情况:“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夜行五百里,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受。”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就是这种金牌急脚递。
南宋又增设了斥候铺和摆铺。斥候铺是把称作斥候的了望、侦察与文书传递结合起来的急递组织,通常设在边防要地。摆铺是为适应军事行动、加速紧急文报的传递而临时设置的一种急脚递,是斥候制度的一种补充。
据有关资料推算,北宋递铺约6000个,铺卒10万余人,南宋递铺约3500个,铺卒5万余人。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宋朝的邮驿系统也是十分完备的。
六、元代
元朝的驿站是历代最盛的。驿站在蒙古语中称站赤。《元史•兵志》载:“站赤名,驿传之译名也。”站赤的交通工具根据各地不同环境状况而不同,有马、车、船、轿、牛、驴、狗等。
元朝的驿站总数虽和前朝差不多,但规模明显增大了许多。如唐、宋的驿站用马最多70余匹,而元朝的大驿站用马动辄上千匹。急递铺的设置则承前代,各铺距离十里十五里二十五里不等。据《永乐大典》载,当时“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
七、明代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开拓海上驿道并进一步延伸至非洲。
驿递接待的待遇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随便享用的。明初,对驿递接待人员的范围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朝廷只给很少的军务和钦差人员发放使用驿递的证明信,允许他们持“官”牌或马牌使用公家的驿递。陆仲亨以侯爵之尊,因为违规使用了公家驿站的马匹,便被朱元璋罚往雁门捕盗。可见制度之严厉。
明朝中叶以后,驿递的管理开始出现混乱.以至于发展到没有使用驿递资格的*,甚至其他人员,借用或购买证明信使用驿站的情况。地方*们也乘机拿这个待遇来损公肥私攫取方便。出现了滥借滥赠的现象,导致驿递负担异常沉重。
嘉靖初年,淮阳驿递每年接到的证明信大约是3000个,不到20年光景,就上升到了1万多个,造成了“法当入驿者,十无二三。法不当人驿者,十每*”的严重失控局面。
八、清代
清代邮驿依各地路程远近及冲要偏僻情况之不同,因地制宜的设置了各种邮驿。
《清会典》载,“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各量其途之冲僻而置焉”,驿、所(递运所)、铺(急递铺)均大体承前制,站、台、塘则是清代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而特设的通信组织,名称因地域而不同,实质则都是以飞报军情为主,兼有侦察、巡逻、运输等功能。
但是,清朝古邮驿经过前期的盛后,到嘉庶道光以后,呈现出种种的衰落景象:邮传速度慢、效率低,“文书任意延搁,至数起始遣一马夫送之。故往往有数百里内文书竟迟至十条日始到者。”
咸丰年间,一方面军情紧急,羽书频传,另一方面驿路梗塞,通信戋灵,大量军事文书被积压、损坏、私拆。严重影响文件的技用,难完成“置邮传命”的任务。破败的驿站比比皆是,今河北武清县的河西驿清韧有驿夹152名,驿马33匹,到光绪朝只剩下驿夫30名,驿马24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19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322004/answer/440370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邮驿,即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后汉书·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宋朝曾巩《驾部制》:“舆马辇乘之奉,邮驿圉牧之治,中台要务,主以郎曹。敷求得人,俾任吾事。” 清 陈廷敬 《平滇雅·滇池》诗:“降幡夕竖,逆骇纵横,林野涂脑,邮驿递颅。”
中国古代*为了有效的传播*、经济、军事等各类信息,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
础上,建立了一整套邮驿系统,依靠这套邮驿系统,古代社会才能进行相对高效的信息传播。而古代邮驿源远流长,王朝兴盛,邮驿发达;王朝没落,邮驿必然衰落,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在古籍中,“邮”、驿”均指在道路上隔一定距离为传递信息的人设置的站,站上提供食宿和车马,同时也指以邮驿方式传递信息。
中国的邮驿何时出现,尚未有确证。见于史籍记载的邮驿制度和邮驿的正式名称始于周代。西周时邮驿系统已初具规模。诸侯国之间为了*、军事活动的需要,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负责传递*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等。
一、先秦
根据记载周代典制的古籍《周礼·地官·遗人》的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庐、路室、候馆均指接待宾客、旅人的馆舍。亦是邮驿的另一功能。委、积指饮食。)可见周代对邮驿系统的设置和管理已经相当规范了。
到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建立起邮驿网,主要交通道路上一般隔 30 里设一馆驿。《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的传播速度之快,甚至比采用专用邮路,乘坐专用邮车,以传递君王的命令的速度还要快。从这里可以看出,邮驿系统主要是为了更加迅速的传达政令。尤其在战国时期,邮驿形式更加多样,有了递、驿、徒 3 种形式:递用车,驿用马,徒为步传。
二、秦汉
秦王朝建立后,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以“驰道”为干线的全国交通网。《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交通网络延伸的同时,邮驿系统也得到全面的扩展。
到了汉代,邮驿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邮亭驿站星罗棋布,《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载,西汉共有邮亭 2 3 所。到东汉,全国驿道总长已超过 32 0 0 0 公里。《史记·留侯世家》载,汉“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里指闾里,汉时每闾里间隔约 1 0 公里)。驿站的距离也有严格的规定,《续汉书·舆服志》载,“驿马三十里一置”。当时利用邮驿系统传播信息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传车一般日行百里,快则二三百里。马驿更快。尤其在传送紧急公文时,驿者挨站换马,速度大为提高。《汉书·赵充国传》载,金城副长安相 1 4 0 里,文书三日半可到,平均日行约 40 0 余里。
汉时邮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国防上。边防一线的重要紧急文书,都是靠邮传递的。汉武帝时大将李陵北征。兵抵受降城,他马上通过邮传给武帝上书报告。后来桑弘羊要在西域轮台屯田,也准备通过邮驿来密切汉*和西域的关系。东汉时我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起来,班超和甘英的出使西域和大秦,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
汉*在西北的邮驿十分发达,出现了“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局面。当时,西方的罗马也正处于繁荣时期,那里也是邮驿畅通,沿途“列置邮亭”,所以当时诸国的商人和使者,可以从东汉边境通过邮驿一直驰骋到罗马首都。
整个汉代,*从制度上保证了邮传的有效施行。在*部一级的九卿官职中,有许多是和邮驿制度直接关联的。比如,少府中的尚书令和符节令,便是专管*公文收发和符节的分发与管理。大鸿胪兼管邮使的接待。御史大夫也兼管邮传,对邮传使者的凭证进行监察。和邮传关系最直接的是九卿中的卫尉,他的属下有一*叫“公车司马令”,负责接待由传车征召来上书的民间贤士,所以又叫“公车上书”。后来近代史上著名的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得名便由于此。三公中的太尉、府中的法曹也主管邮驿,负责邮驿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一般管理。
汉时,地方邮驿管理也比前代更为正规化。邮驿系统由州、郡、县*管理。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吏便是“督邮”。他不仅主管邮书,还兼管督察长吏,是个实权官吏。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据出土的汉代木简记载,汉代邮驿通信已有迅速、准确、安全的要求。随着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的形成。邮驿不可或缺地进入并维系着这个通道。丝路和驿站相互依存,丝路因驿站而增加活力,邮驿因丝路而通达至印度、中亚、波斯等国。马可•波罗曾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其游记中提及了很多古代驿站的遗迹,从中可以看到驿站在丝路中的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
两汉与隋唐之间,是一个长期动荡不安的时代。混乱的局势对邮驿系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战火纷飞之时,更需要迅速获得必要的信息,因而邮驿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更清晰的显示出来。各国在征战之余,都挪出一部分财力人力进行邮驿的建设。
据载,为了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魏国研制出一种“追锋车”。《三国志集解》中解释说:“晋志曰,⋯⋯追锋之名,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这种传车奔走神速,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傅畅《晋诸公赞》载,“帝性急,请召欲速。秀等在内职,到得及时,以望在外,特给追锋车,虎贲率五人,每有集合,望辄奔驰而至。”
同时,邮驿的形式也进一步多样了。如三国时期的吴国由于地处多水的江南,遂因地制宜设置了水驿,更便利了信息的传播。
四、隋唐
隋唐之时,邮驿系统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据《唐六典·尚书兵部》载,唐开元年间有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相兼者70余所。
陆驿大约 30里一设,边陲地区驿所间隔则长一些,而“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不必三十里”。根据交通繁忙程度,陆驿分为7个等级。最高等级的都亭驿配备驿马75匹,最低等级的六等驿则只有驿马8匹。
水驿也根据交通繁忙程度分成3个等级,第一等的水驿配驿船4只,第三等水驿只配驿船2只。
驿马日行300里,最快可达到日行500里,故唐诗有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如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六天之后,远在3000里之外的长安就接到了消息。
水驿的速度则较慢。逆水时重船日行约40里左右,空船日行50里左右;顺水时日行百里左右。
为了更快地传播紧急讯息,唐代还发展出一种“飞驿”。如据《唐会要·馆驿》载:“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辽,发定州。皇太子奏请飞驿递表起居。又请递敕垂报,并许之。飞表奏事,自兹始也。”
五、两宋
宋代邮驿的规模虽较唐有缩减,但宋对邮驿制度的革新,促进了邮驿制度的发展。
一直以来,邮驿在传递信息之外,还承担着提供食宿的任务。宋代为了提高文书传递的效率,在驿站之外另设递铺,专门供传播信息之用,驿站则只负责提供食宿。
据《梦溪笔谈》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步递主要运送一般文书,日行200里,马递运送紧急文书或物品,日行300里,急脚递运送紧急军文,日行400里,后又提高到500里。
急脚递中还有一种金牌急脚递,红漆金字,上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这种文书每到一铺,铺卒需早早在铺前等候,交接后立刻赶往下一铺,并不入铺耽搁。《梦溪笔谈》描述了其传递的情况:“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夜行五百里,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受。”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就是这种金牌急脚递。
南宋又增设了斥候铺和摆铺。斥候铺是把称作斥候的了望、侦察与文书传递结合起来的急递组织,通常设在边防要地。摆铺是为适应军事行动、加速紧急文报的传递而临时设置的一种急脚递,是斥候制度的一种补充。
据有关资料推算,北宋递铺约6000个,铺卒10万余人,南宋递铺约3500个,铺卒5万余人。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宋朝的邮驿系统也是十分完备的。
六、元代
元朝的驿站是历代最盛的。驿站在蒙古语中称站赤。《元史•兵志》载:“站赤名,驿传之译名也。”站赤的交通工具根据各地不同环境状况而不同,有马、车、船、轿、牛、驴、狗等。
元朝的驿站总数虽和前朝差不多,但规模明显增大了许多。如唐、宋的驿站用马最多70余匹,而元朝的大驿站用马动辄上千匹。急递铺的设置则承前代,各铺距离十里十五里二十五里不等。据《永乐大典》载,当时“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
七、明代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开拓海上驿道并进一步延伸至非洲。
驿递接待的待遇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随便享用的。明初,对驿递接待人员的范围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朝廷只给很少的军务和钦差人员发放使用驿递的证明信,允许他们持“官”牌或马牌使用公家的驿递。陆仲亨以侯爵之尊,因为违规使用了公家驿站的马匹,便被朱元璋罚往雁门捕盗。可见制度之严厉。
明朝中叶以后,驿递的管理开始出现混乱.以至于发展到没有使用驿递资格的*,甚至其他人员,借用或购买证明信使用驿站的情况。地方*们也乘机拿这个待遇来损公肥私攫取方便。出现了滥借滥赠的现象,导致驿递负担异常沉重。
嘉靖初年,淮阳驿递每年接到的证明信大约是3000个,不到20年光景,就上升到了1万多个,造成了“法当入驿者,十无二三。法不当人驿者,十每*”的严重失控局面。
八、清代
清代邮驿依各地路程远近及冲要偏僻情况之不同,因地制宜的设置了各种邮驿。
《清会典》载,“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各量其途之冲僻而置焉”,驿、所(递运所)、铺(急递铺)均大体承前制,站、台、塘则是清代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而特设的通信组织,名称因地域而不同,实质则都是以飞报军情为主,兼有侦察、巡逻、运输等功能。
但是,清朝古邮驿经过前期的盛后,到嘉庶道光以后,呈现出种种的衰落景象:邮传速度慢、效率低,“文书任意延搁,至数起始遣一马夫送之。故往往有数百里内文书竟迟至十条日始到者。”
咸丰年间,一方面军情紧急,羽书频传,另一方面驿路梗塞,通信戋灵,大量军事文书被积压、损坏、私拆。严重影响文件的技用,难完成“置邮传命”的任务。破败的驿站比比皆是,今河北武清县的河西驿清韧有驿夹152名,驿马33匹,到光绪朝只剩下驿夫30名,驿马24匹。
满意请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19
驿站了还有驰道了不亚于长城的基建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