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49
不可说
禅宗认为第一义(或第一句)不可说。《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云:“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第一义是不可说的。《佛果禅师语录》云:“师升座,焦山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乃云:‘适来未升座,第一义已自现成。如今槌下分疏,知他是第几义?’”就是说,第一义不能说,当一说的时候,已不是第一义了。这些说都是戏论。但戏论归戏论,总得说出来,就用遮诠的方法。说第一义,即不做死语,让人知道什么不是第一义,从而体会第一义。比如,有人问和尚什么是春源一滴水。师云:是春源一点水。和尚没有说什么。你只管问,和尚只回答不相干的话,这就是说第一义不可问,不可说,让你自己明了。说了第一义不可说,则会招来“为什么不可说”一类的问题。故而和尚不说或说些不相干的话,这就是不道之道。 就是非修非不修。马祖在南岳传*整天坐禅修行,对于来访者一律不见。师(怀让)就在马祖面前磨砖,马祖不理会他。时间长了,马祖问师:“磨砖干什么?”师说:“磨做镜子。”马祖说:“磨砖怎么能成镜子呢?”师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能成佛?”也就是说,坐禅不能成佛,道不可修。马祖问:“什么是修道呢?”师说:“道不是修得的。如果道是修得的,你能修得道,就还能坏道。如果说不修呢,那就是凡夫俗子了。”道是非修非不修,即“无修之修”。因为佛法认为万事万物皆为因果,就有成有坏。若能修则能坏,所以道不能修,不修就是修,故为无修之修。不修,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无心,不滞,不住。
禅者要在日常起居中做不用功的功,不修之修,即没有认知的对象,也没有认知的主体,即无主客对立。不要想悟道,就整天思量着道是什么?道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主客对立立场了。这样就执着于道本身或悟道本身。有所执就丢失了整体的生活世界。如此则永远不能进入禅的境界而悟道。只有每天并不思量道是什么,也不整天总是要记得不要想道是什么。而是根本不想这个问题,只是如常人一样饮食起居。
有一个法演禅师见圆鉴法师。圆鉴法师让他看“如来有密语,迦叶不复藏”一句。一日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早来,我年纪太大了,你去参见白云端和尚。法演到了白云,一日上法台,忽然大悟:“如来有密语,迦叶不复藏。”果然如此。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诚哉是言也。于是颂谒一首:“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向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青风。”悟己所得,并非新得到了什么知识。
禅宗人常说:“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前一片闲田地,几度卖来还自买”,田地就是那块田地,本来就是你的,除此另找田地,岂不是多事而造新业。开悟前无道可修,开悟后亦无佛可成,即没有得到什么新的知识或大道。这就是佛传给迦叶禅宗,迦叶从来也没有藏起来,是公开的秘密。 禅者过的是平常人的日子,不去执着修道,也不去执着不修道。以平常心度日,主客没有区分,一旦悟得道,还是那个日子,依旧与平常人一样。也并非如牛顿从落到地下的苹果而发现牛顿定律,及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这是发现了新的规律。而禅者只是换了心。勉强说来,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待生活,这也不确切。呜呼,第一义的确不可说。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即是不滞于生活。
黄檗说:“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走,未踏着一片地。没有人我等的分别,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事物迷惑,这才是自在人。”归根上,仍是不看重因果,消除因果的概念,即“消业”而不受因果的束缚。随事随流,而成自在人。这如同风吹过水面,一波又一波,波波相随,而不留痕迹,最终仍归于平静的水面。世事有痕而无痕。有痕,有世事因果;无痕,指不着于己心。此处则是与庄子相通了,即中国化了。而宋明理学看起来与此类似,但却大异其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