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西南遗址是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19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漳河北岸的邺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现在历史地理学家们将其列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邺城遗址分为邺北城和邺南城。南北两城虽然兴建时间不同,但整体布局严谨合理,成为我国六朝名都。由于漳河河床高且平坦,常年洪水泛滥,使漳河多次改道,邺城城址屡遭冲击。现存地表以上的建筑,除邺北城的金凤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洪水和战火,淤埋于地表以下。
邺北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战国时属魏,西门豹曾为邺令,投巫治河。两汉时为魏郡的郡治所在地,东汉末为冀州牧袁绍驻地。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都于此,这时就是邺城作为都城所经历的第一个朝代——曹魏。此时邺城得到大规模营建,城垣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外城有七个门,城内筑宫殿、衙署、苑囿等,并以城墙为基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金凤、铜雀、冰井)。当时的邺城,堂、殿、楼、阁、台星罗棋布,应有尽有,把偌大的都城点缀得五彩缤纷,幽雅古朴。曹操在邺城居住的16年,使这里成为当时北方*、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学就诞生在这里。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阳,邺仍为五都之一,称邺城为北都。西晋时,邺城多为皇室镇守。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公元329—350年)、冉魏(公元350—352年)、前燕(公元357—370年),北朝时的东魏(公元534—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均以邺城为国都。
邺南城在邺北城之南,紧靠北城,北城南墙即为南城北墙,建于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城东西6里,南北8里,比北城增加了东市和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和居民区。城门增至14个,方便了交通。同时新建了阊阖门、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奢华建筑。到北齐时邺南城又进行了扩建和改善,使它无论从规模还是在装饰、形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朝的北城,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都和北方佛教中心。
邺北城和邺南城均于北周末年毁于战火之中。遗址现大部分被漳河淹没,地表上仅存一些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及高出地面的金凤残台和铜雀台的东南角。城址内出土了盔甲、马铠等各种兵器,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雕刻、货币等文物。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邺城曹魏三台,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是邺城的景中之景,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金凤台原名金虎台,是三台最南边的一座,为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十六国时后赵都邺,为避建武帝石虎其讳而改名金凤台,并于台顶安装了金凤凰。据史*载,台高8丈,有屋135间。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台的南侧有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的文昌阁,阁石碑亭内嵌名人题咏碑碣甚多,其中元代“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碑额雕六龙盘结,古雅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碑廊北边有五十*石阶,拾阶而上,便可达金凤台顶。
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所建,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议决兵家战略之要地。曹操曾在其上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女诗人蔡文姬。铜雀台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铜雀台怀古》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
冰井台,位于三台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时台上建筑物被焚,明末时又被漳河水冲毁,地上遗迹无存。
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