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3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29
EPSP是烯醇丙酮酸磷酸莽草酸,EPSP的形成是兴奋性递质,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且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
ipsp(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指的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EPSP和ipsp的特点:
EPSP持续10ms左右,能总和。EPSP由Na+与K+通过统一通道同时移动形成,形成EPSP的粒子流可能还包括Cl-的内流。当EPSP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则爆发峰电位。
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成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持续约10ms,能总和。由于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对Cl-、K+通透性增加,致使Cl-内流和(或)K+外流而产生IPSP。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EPSP (烯醇丙酮酸磷酸莽草酸)
百度百科-ipsp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29
突触后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