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6:29
沈阳112厂首任厂长熊焰(前排左五)
1948年熊焰随着解放大军进入了沈阳,上级又命令他去接收伪满飞机工厂和机场及其他几个工厂,还有*在沈阳北陵的一个修理组。当他们来到伪满飞机工厂和机场时,这里已是空空如也,飞机器材及其他物资被老百姓抢空了。在东塔机场清点物资时,*的飞机不断飞来狂轰滥炸,将当时的办公大楼炸掉了一个角,熊焰正在楼中办公,他却镇定自若,还到处调查走访,动员老乡送回从工厂、机场拉去的器材物资。
后来,航校机务处迁入沈阳,先后接收了5个工厂和哈尔滨的一个修理厂,共计6个工厂。熊焰担任五厂厂长,仍负责飞机修理工作。面对这堆烂摊子,首先要把人组织起来迅速投入工作。这时,特别需要修理工。于是熊焰他们便挨门挨户访贫问苦,宣传党的*,动员原工厂的职工回厂复工,同时清点敌伪留下的物资及资料。在解放沈阳时,缴获了几架美制飞机。这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新玩艺儿。于是,他们便在修理日机的基础上边学边干,修好了美机。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熊焰又接受了领导组装100架米格15歼击机的任务,这又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当时工厂只有两座半厂房,一座厂房当机库,又是修理工作间;另一座厂房是职工宿舍及办公室;剩下的那半座厂房因漏雨不能使用。100架飞机的五大部件及有关器材、设备、附件,需要从专线运到厂房。没有运输工具,他们便发动党团员骨干,硬是用撬杠把部件一点一点挪到厂房。他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协助苏联技术人员组装了100架歼击机,按期交给抗美援朝前线空军使用。紧接着,他们又承担了这批飞机使用的副油箱的研制工作。他们组织技术人员及老工人,边学习边研究,经过月余日夜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副油箱,按期交付兄弟工厂加工制造。
1951年,为了更快地发展航空工业,*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局,属重工业部领导。空军驻沈阳的鲁班部队(原牡丹江航校机务处)划归航空工业局。当时鲁班部队的副队长熊焰与鲁班部队全体人员转业到航空工业局。鲁班部队五中队(原航校机务处五厂——修理厂)改为112厂,即沈阳飞机制造厂。熊焰被调任该厂第一任厂长。该厂从原来修理机床后来发展为设备优良、工艺复杂、技术先进的新型飞机制造厂。科学技术知识缺乏,他们就边学边干,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本着“边建设、边生产、边出人才”的原则,在*、省市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全厂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终于在1956年生产出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米格-17)并成批投入生产,为国争了光,为工人阶级争了气。
112厂的五年计划3年就完成了,建设了新型厂房,安装了成套的现代化生产设备,成为一个“母鸡厂”,不仅成批生产出飞机,还培养出了大批技术人才。
1957年,身为112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熊焰年仅38岁,肩负着总管技术和所有重要环节的工作。对待生产和技术上的问题,他一向尊重科学,以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好质量关。因为飞机在空中一旦出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遇事先从各种坏的情况考虑,力争求得好的结果,已成为熊焰的一种工作习惯。在仿制第一架飞机时,他要求严格按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严格工艺纪律,层层负责,加强检验制度,树立检验人员的权威。如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请教苏联专家及技术人员,翻阅大量技术资料。为解决飞机振动问题,他陪着当时航空工业局特地从苏联聘请的一位试飞专家,跑遍每一个使用飞机的空军部队了解情况,征求使用飞机的飞行员的意见。经过反复细致的调查了解,与苏联专家共同研究分析,妥善解决了所谓的飞机振动问题。熊焰耐心向空军订货部门及有关单位说明情况,使成批飞机顺利地装备了空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