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主要是在当时的 及其相关的史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6:1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33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特点:
①分工明确
②效率
③互相牵制
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作用: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意义及影响: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还有史实不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33
有利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34
三省六部部门与运行机制:三省六部创于隋文帝时,唐朝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官都是宰相
政事堂:唐代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
特点:(1)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相数,且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分工明确——总结了汉朝以来内朝、与外朝相制约的经验,重设*机构,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
(3)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存在的、微妙的君权与相权长期争夺的教训,避免了专权与*
评价(影响) :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增强的产物,三省宰相集体议事、互相牵制,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不过,制度若严格执行,皇权会受一定*,因而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之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机构;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但若皇帝执行不严,皇权并不能受*,因此存在局限性。
史实:利:唐太宗时期
弊:武则天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34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35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特点:
①分工明确
②效率
③互相牵制
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