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5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9:23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的刊印变得更为便捷,而书本印刷仍无断句,一般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而句中语气的承转、停顿则以读号(,或 、)表示。
古人将这种对文章的点读分段称为“章句之学”,而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彰显了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与此同时,部分书籍文章也会以“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即在文章的每一句后加上“句”或者“读”字以断句,起到停顿、转折的作用。
真正在雕版刻字中加入句读,以便读者理解文义的做法是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中说到:“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伤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使,然亦但句读*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幷点注文,益为周尽”。
不管标点是读者所加还是抄者所加,但至少在秦汉时期,标点已经基本形成,后来逐渐演化形成各种新式标点,但即便如此,古代的标点符号还是相对有限,还是以圈点为主,一直到*时期才有了真正意义的新式标点,而在此前一直到晚清,很多的印刷品,仍然没标点。
古书上没有标点符号,但我们的祖先有很强的断句能力,这大概是读书学习的基础节能之一吧。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
比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9:2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9:2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9:2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