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3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23
新春佳节之际,人们都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餐桌上的菜肴越来越丰富,但总有几样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北方会吃饺子,南方则会吃汤圆。虽然食品不同,但都包含着美好的祝愿!那么你知道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春节时,会吃些什么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在秦汉之际,那时候的饮食结构与现在完全不同,中国古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另一说为麻、黍、稷、麦、菽)。因此那时候的饮食也很简单,人们最初食用米饭或者粥,之后才出现馒头、饼、面条等食品。到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明饺子,用来治疗耳朵的冻疮。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饺子依然没有成为过节的必备品。据南朝人的记载,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闻鸡鸣而起,家族中无论长幼,全部穿上整齐的衣服,聚集在一起,依次拜贺。之后,全家人还要一起饮下椒柏酒和桃汤。饮酒的次序也与平常不同,是先幼后长的顺序,因为幼童走向成年,所以要先喝酒庆贺。
接着还要饮用屠苏酒,次序与饮椒柏酒相同,之后还要饮用胶牙饧,接着还有五辛盘,敷干散,却鬼丸,到最后每人吃一个鸡蛋。
椒柏酒指的是椒酒和柏酒,椒酒是用椒浸制的酒,柏酒是用柏叶浸制的酒,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会饮用这种酒来祝寿和避邪。所谓的桃汤,指用桃木或桃煮成的液汁,古人认为桃木可以辟邪避秽,因此要饮用桃汤。屠苏酒也是一种药酒,据说是华佗研制的。
而胶牙饧指的就是麦芽糖,古代的时候,科技落后,人们只能用麦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类原料熬制而成粘性软糖。五辛盘指的是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人们认为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预防疾病。敷于散、却鬼丸都是一种民间的方药。
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到了唐朝,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一样,登上人们的餐桌了。不过此时的饺子依然没能出现在春节的餐桌上。人们还是按照传统习俗,因屠苏酒,服用五辛盘。
直到明朝的时候,饺子才成为春节必备,根据明人的记载,“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可以说如今的春节饮食习俗大致是在明清时期奠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人们的餐桌虽然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们的过年情怀。适逢新春佳节之际,编者独孤雁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敬贺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23
这两个月来被疫情封在家中,天天土豆加白菜,火锅、烧烤、奶茶可望不可即。那么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古人的餐桌上都有什么菜呢?
土豆、白菜、玉米
其实在古代,这土豆、玉米、白菜也是深受百姓欢迎的明星蔬菜。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当地的印第安人经历了长期培育才获得了毒素低,块茎大的品种。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土豆带回了欧洲,但在当时,上层贵族觉得它是低等食物,是适合工人和农民食用,贵族们种植土豆只是为了欣赏它的花朵,将它们当成装饰品。直到后来频繁的战争导致粮食减产,贵族们才和平民一样吃上了土豆。
到了明朝后期,土豆才被传入中国,而后大受欢迎,因其抗冻,易保存的特点,成为居家储存必备蔬菜,中国人口能够突破一亿大关就有土豆的功劳。
与土豆一样为人口增长立下汗马功劳的还有玉米,同样有印第安人培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玉米被当做贡品呈献给皇上,称为“御麦”,可见当时玉米那不同寻常的地位。不过在古代,玉米最大的贡献还要属养活明清以来不断增长的人口,四万万同胞就是在玉米、土豆等食物的帮助下生出来的呀。
除了土豆和玉米,还有西红柿、西葫芦、西蓝花、黄瓜、菠菜、胡萝卜等我们现在常见的蔬菜都是外来品种。那么在这些菜没有传入中国前,古人都吃什么呢?
大白菜呀!
大白菜可是中国古人培育出来的特产,而且白菜的亲戚特多,现在菜市场中,至少有一半的蔬菜都来自大白菜所在的家族,叫做“芸薹属”,比如大白菜、小白菜、油菜、卷心菜、芥菜等等。
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中,都出现 类似油菜或者芥菜的种子。诗经中有记载“采葑采菲,无以*”,其中的葑和菲指的就是白菜的亲属:大头菜和芥菜。经过千百年的培育,“芸薹属”家族逐渐壮大,占据菜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在这个家族中,大白菜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没有土豆、玉米前,古人的主食主要是五谷,即“稻、黍、稷、麦、菽”,而蔬菜除了白菜家族外,还有“
葵、藿、薤、葱、韭”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早在秦朝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啦。牛、羊、猪
要说到吃,怎么能少了肉呢!在中国人的肉食中,牛、羊、猪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地位最高的当属牛肉了。先秦时期牛肉是最高大上的肉类,诸侯吃牛肉、卿吃羊肉,大夫吃猪肉、士吃鱼,而庶人只能吃蔬菜。
“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国语》不过自从铁农具出现了,牛便被赋予了耕地的历史使命,从此告别餐桌,谁要是再敢吃牛肉,小心掉脑袋。
告别了牛肉,中国人的餐桌上就剩下羊肉和猪肉了,但由于魏晋后气候变冷,降水减少,放牧的土地缩减,导致圈养猪的比重增加。虽说“二师兄”满身是肉,而且养殖成本低,但是猪肉并不受古人欢迎。孙思邈说过,吃猪肉“令人少子精,发宿病”,李时珍也说“其性淫,其肉寒,人若食之恐染其性”,总之是想告诉人们,猪肉吃不得!猪肉这么不受待见多半是因为古代养殖的原因,看看古代猪圈就知道了,猪圈上面就是厕所,猪主要以泔水和粪便为食,肉质非常糟糕,不受欢迎也是情理之中。
反观羊肉就没那么悲惨了,上千年来,羊肉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肉食,尤其是宋朝,吃羊肉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就有43万斤。“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宋会要辑稿》
宋朝人研究吃的也是一绝,炒羊肉,烤羊蝎子,酱羊肉,甚至还研究出了羊舌签、羊头签这类奢侈吃法。直到一位美食家的出现,改变了羊肉的地位,没错就是苏轼。
苏轼到了黄州后就打起了猪肉的主意,不仅研究出“东坡肉”这道美食,还专门写了一篇《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人不肯吃,贫者不解猪”,在大美食家的带动下,加上羊肉的价格逐渐上升,猪肉开始慢慢控制了中国人的餐桌,直到现在猪肉都是日常生活必备肉类。
火锅、生鱼片作为吃货大国,光有食材怎么够?当然还要研究各类食材的做法。在千百年来,霸占古人餐桌的不是炒菜,而是生鱼片。
孔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指的就是生鱼片,在古人的食谱中,“脍鲤鱼”可是人间美味。所谓的“脍鲤鱼”就是将鲤鱼切成片,越薄越细越好,再配上葱和芥末,简直美滋滋。“凡脍,春用葱,秋用芥”《礼记》
宋朝宰相苏颂曾说过“诸鱼中惟有此(鲤鱼)最佳,故为食品上味”,
可见古人们对脍鲤鱼的热爱。除了鲤鱼,吴中的鲈鱼也很受欢迎,在《搜神记》中,曹操就曾点名要吃松江鲈鱼脍,还有西晋的张翰,为了吃上一口脍鲈鱼,不惜把官给辞了!“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
不过淡水鱼还是不要生吃的好,小心有寄生虫。
除了生鱼片,古人还早早地吃上了火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造出了跟现在火锅极为相近的器皿。比如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这只“西周有盘鼎”,下面放炭火,鼎中煮菜,这不就是妥妥的小火锅么。
汉代的火锅类型就更丰富了,比如这件“海昏侯铜火锅”,这个设计更方便取出炭火。寒冷的冬天,在市内煮上火锅,涮羊肉、羊肚、百叶、鹌鹑、大白菜,配上酱料,再端上两盘脍鲤鱼、脍鲈鱼,简直不要太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23
我国的古代老百姓的餐桌上应该有红薯,玉米,青菜,萝卜,白菜,豆腐,鱼,鸡鸭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24
据我的猜测应该有一些蔬菜,比如土豆、白菜。如果要是奢侈一点的话,也会有肉,比如有猪肉、羊肉、鱼肉。估计普通老百姓,只能吃素菜了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7:25
冬葵、大豆、韭菜、大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原生的蔬菜,而且在《诗经》里都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