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3:20
*人员使用自卫武器(自卫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携带武器秘密隐蔽,通常不宜外露。因此,要求所携带的武器必须安全,保险要确实;二是使用时机异常紧迫,通常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因此,要求所携带的武器使用要方便,机构动作要可靠;三是使用范围严格有限,使用效果确实。因此,要求所携带的武器要有足够的效力和效力的节制。52式*手*的“体形”自然是能满足隐蔽携带的要求;它的结构特点和战术技术性能,又全面地适应了任务使用要求。携行时,可以事先推弹上膛,并装定保险,使*处于保险状态。倘若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而提前解除保险,或误解除保险,也不影响安全携带。因为此时发射机机构正处在双动发射状态,与单动发射相比,扳机力较大且行程较长,即使误操作也不易走火。一旦遇到紧迫局面,则可省去解除保险的动作,立即掏出手*射击,充分地满足紧迫局面快速反应、超近距离迅速开火的战术需求。而一般单动手*通常不宜提前推弹上膛或解除保险。因为单动手*推弹上膛并装定保险后,仍呈待击状态。如若误操作,极易走火,造成误伤。
52式*手*这种类似转轮手*的双动和单动发射机构,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由于击锤是受到击发阻铁和扳机连杆双重制约的,当发射机构处在单动状态时,扳机的行程很短,而且扳机力也很小很轻,特别有利于提高射击的准确性。
52式手*的保险机构也特别值得一书。该*设有跌落保险,当手*在单动待击状态下受到外力撞击(例如手*跌落在地上),出现非人为扣压扳机而解脱击锤的意外情况时,击锤因受到扳机簧以及扳机连杆的牵制作用,虽向前回转,也撞击不到击针。而一般单动手*,无论其是击针平移击发还是击锤回转击发,在待击状态下掉在地上,极易走火。足见52式*手*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十分周全。
一般的手*在装定保险之后,套筒同时被锁住而不能拉动。而52式*手*与众不同,在装定保险之后却仍然可以拉动套筒。这种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当需要退出膛内*弹时,可以在装定保险的状态下进行,而不是必须解除保险才能退弹,从而将误动走火的可能性降低到零。二是在装定保险的状态下,可逐发推弹上膛和退弹(行业中分别称为“过膛”和“骝弹”)直至空仓挂机,从而把“临机误事”的概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52式*手*的这种保险状态下“过膛”和“骝弹”机构特点,只能在为数不多的现代世界名*上可以看见。如意大利的伯莱塔92F自动手*(美国的型号叫做“M9”)。
如果手*不设置膛内有弹指示器,使用者在拿到*后,一般要“安检”一番。传统而又常规的动作,自然是要取下弹匣,拉动套筒,以确认膛内有弹与否。然而,倘若面临特殊情况,例如在黑暗中敌我对峙,紧张中,心里又不能确定膛内是否有弹,不得不拉套筒检查,如果膛内有弹,“哗啦”一声跳出一发弹来,结果会引敌先我开火……,后果实在不堪设想!这就是没有膛内有弹指示器的被动!
52式*手*在击针的正上方,设置了膛内有弹指示器。当膛内无弹时,膛内有弹指示器借簧力前伸,其后端缩进套筒尾部;当膛内有弹时,弹底抵压有弹指示器向后伸出*尾部约4mm。用眼看,用手摸,都可确认膛内是否有弹。膛内有弹指示器,对使用者随时确认武器的战术技术状态,保持稳定的战斗心理,迅速发挥武器的战斗使用效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52式*手*作为新中国初建时期的产品,在做工上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说非常难得。当然,任何事物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 52式*手*也必然受到当时条件的局限。例如,当时我国*械表面的处理技术还很落后,52式*手*表面呈土红色,给人以很旧的感觉。再如,模塑的握把护板,使用的原料很差,显得十分粗糙。能见到的52式*手*,其护扳几乎没有不变形的,实在比原品PPK相差很远。
52式*手*没有在*干警中广泛使用,这里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从历史状况看,我国*队伍的手*,直到*,仍然是各种杂式手*混用,诸如美国M1911A1 0.45英寸柯尔特手*、德国7.63mm短*管毛瑟手*以及其他一些杂牌的7.65mm口径的自动手*。当然,也有少数使用国产51式手*和苏联 TT-30/33式手*的。至于52式*手*,似乎在基层*单位并不多见,大多在一些上级机关或担负特殊勤务,包括首长保卫任务的单位使用。后来*砸烂公、检、法,各单位武器都集中收缴,7.65mm手*弹也越来越少,以至52 式手*逐渐退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