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部纪录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3:42
1、尽量保留真实环境的同期声
同期声是指拍摄画面的同时录制的声音,它可以起到弥补画面的不足、增强影片的生动性、强化影片真实感的作用。
这样的同期声能够强化影片的真实感、可信度和亲和力,使观众感觉像是置身在当时的场景中一样,一些日常比较常见的声音也会让观众倍感亲切,拉近影片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2、若历史影像不符合画幅比例,需要调整
纪录片中的素材有一部分来自于拍摄,可能还有一部分关乎历史的题材,就需要去寻找历史影像资料作为素材,剪辑好放进影片中。
有的时候就会碰见一些问题,例如老旧影像资料的画幅比通常都是4:3,而我们现在更多使用的都是16:9的比例,这时画面就会出现有黑边的状况,类似这个镜头。
3、选择最能直接表现旁白的镜头,省略掉一些逻辑过程
纪录片通常都有人物旁白,像我们刚才看的《人生一串》的开头。
在选择画面时,需要尽量贴合人物旁白去上,省略掉一些逻辑过程,这个逻辑过程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很多剪辑师在剪的时候都会有这个错误,我举个例子,
刚才的这段影片中,有一句旁白是:”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
按照剪辑师剪辑宣传片或者其他类型片子的思维来说,通常我们都会去考虑逻辑问题,也就是上个镜头和下个镜头内容、时间、空间上的逻辑是否顺畅。
关于剪辑纪录片要注意什么,环球青藤小编就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影视后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摄像技巧、后期剪辑的方法及素材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3:43
纪录片是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所以制作纪录片首先要收集现实中的材料素材信息,之后进行大纲的编写。要根据大纲拟定的计划对所表现的事物、人物进行实地拍摄采访和取景,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可靠且详细。在配音员的选择上非常严格的,而且声音要求大多以男配音员为主,因为男生的声音更加浑厚低沉,更能增加可信度。追问请问专业的纪录片配音老师怎么找?
追答
更多配音资讯请关注声咔配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3:43
亲,很高兴为您服务,有一次,在我参加的一个晚会上,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孩子看看我们这些企业家,然后说:做企业家。在场的人忽地笑着鼓起了掌。我也拍了拍手,但听着并不舒服。我想,这孩子对于企业究竟知道多少呢?他是不是因为当着我们的面才说要当企业家的呢?他是不是受了大人的影响,以为企业家风光,都是有钱的人,才要当企业家的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3:44
注意题材,因为如果素材太多就会在拍摄过程中迷茫. 注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作品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任何素材,任何制作出发点,都应围绕着它来完成,这就是全局. 两个基本点一是拍,二是剪. 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3:44
历史文化纪录片;前期筹备;策划撰稿;体会
央视纪录频道自开播以来,倍受广大观众尤其是电视人的关注与喜爱,人们通过观看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能够获取多元的百科知识(诸如:历史事件、自然生态、人文地理、社会形态、人物纪实等),从而达到提升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的传播效应。而作为电视人,我们在欣赏与学习的同时,对这个领域的制作模式,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实物遗存,这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但如何做好、做精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更好地宣扬古都文化,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前期筹备
一直以来,一般性的地方台制作此类电视片都比较粗糙。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制作机制的问题;二是策划意识淡薄;三是运行资金不足。这三者其实是联动影响的。现在电视台基本实行的是栏目制和编导负责制,节目运作周期短、制作力量单薄、专家支撑缺失,运行资金短缺,而这些都是制作纪录片的大忌。因而要做好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这些是首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要确定优秀的策划团队、制作团队和专家团队作为固定班底;其二,应有科学合理的制作周期与播出方式;其三,给予必需的运行资金。其四,投入高品质的摄录设备以及配套设施。
1、确定优秀的策划团队、制作团队和专家团队作为固定班底
优秀的策划人员是团队的灵魂,需要集中电视台甚至是外聘一批精于业务、善于统筹管理、集体观念强的业务精英来组合团队。这样在前期的策划中,能集思广益拿出可行性强的策划方案,来统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以及在制作过程中及时修改或增加、优化策划方案,直到最终纪录片的定稿。策划人员的工作始终要贯穿纪录片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直到成品的最终审定。
优秀的制作团队,是纪录片具体的实施者。这会涉及到拍摄、灯光、编辑、特技、音效等专业性强的技术手段。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可以打破电视台的编制,高薪聘用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制作团队,或是通过与某一方面技术实力强的影视制作公司的合作,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优秀的专家团队,是纪录片的历史真实性的保证。他们能为纪录片提供详尽的文史资料,撰写相关的专题文案,核对稿件的史实与观点是否正确,审核片子成品画面的表达与文字内容是否对应吻合。他们要参与纪录片的策划修订、稿件核对、成品审看。
2、确定科学合理的制作周期与播出方式
一般情况下,纪录片不应按照普通栏目的日播制或是周播制来播出。从制作流程上讲,一部纪录片是要经过诸多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这不同于一般性的节目制作,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实践与加工。比如:拍摄一部纪录片,前期的资料收集、专家论证,以及拍摄主体不同的光影、不同的气候、不同季节的拍摄要求,这需要镜头的积累,需要时间。同时专业设备如摇臂、轨道、灯光等的应用,无疑会减缓拍摄进度。因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应该按独立的系列节目来适时播出。
3、筹措必需的运行资金
拍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需要的费用自然要会多一些。这包括外聘人员的薪金,专家的劳务费,所需场工劳务费以及合作单位的制作费用等支出;还包括所需拍摄编辑设备的添购与维修等;其它还有住宿、误餐、交通等支出。解决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台里立项,投入专项资金来完成。二是争取社会团体的赞助,来实现合作共赢。后一种方式是现在电视台主要采取的方式。
4、准备高品质的摄录设备以及配套设施
录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一般要求画面的质量比较高,这就会对录制设备的要求较高,对录制的手段也要求也多一些。这就涉及到高清摄像机以及多种配套专业镜头、摇臂、斯坦尼康、延时滑轨道、轨道、飞行摄录机、各种照明灯光以及后期高清编辑机,这是最为基本标准配置。
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策划与撰稿
通常人们认为,制作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虽然意义重大,但并不卖座。但央视大型纪录片《敦煌》、《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纪录片的热播,开始改变了这一传统观点。其实只要按照传播的规律,站在受众的欣赏角度,去策划片子的表达方式,去人文地故事化地撰稿,就能实现突破。
1、策划,决定了一个片子的基调与表达方式,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纵观以前诸多此类片子,画面编辑优美,但是不接地气,过于注重历史的严谨、专业的表述,基本上是说教式、古文体的表达方式。这好比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只考虑到了知识层面,没有考虑到社会层面,重视了存在的意义,忽视了传播的意义。
其实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又专业,又好看,这并不矛盾。其切入点就是历史文化知识与我们现代人的关系是什么?现实意义在哪里?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故事话的表述、生活化的内容。要把冷冰冰枯燥的历史变成生动的故事,历史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相关人物形成关联。用现代人的理解与习惯去叙事,用现代人的生活与存在与历史人物对照。
例如,我们在制作纪录片《云冈石窟》的时候,首先是以一个普通的年青讲解员的现实生活与工作来引入主题,其间相关联的人物还有研究员、表演艺术家、雕刻家、手工艺人以及各种与云冈有关的各类人物,以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来引入和阐述云冈石窟的历史脉络、文物价值、保护研究等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话题。意义有二,从学术上增加了现实意义,从传播上增加了看点。
2、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撰稿,要故事化、散文化的文字表述
这要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积累:
首先,要对制作对象的历史进行深入地研究,收集历史资料并与专家研讨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撰稿的前提。同时要于每个相关人物进行沟通与了解,作为撰稿中的人物素材资料。
其次,要熟悉同一历史背景下与制作主体历史脉络、形成原因密切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实物遗存等知识。做到不仅能纵向的陈述主体历史,还能横向的评价总结。这会增加片子的历史厚重感与知识宽度,同时也极能体现撰稿人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力。
最后,要落脚在生活化、散文化的文字表述,避免古文体的艰涩。艰涩的语言是电视片的忌讳。电视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通俗易懂,如果再能散文化的表述,就增加了语言的美感,片子也定会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