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拼接城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30
《拼贴城市》理论的解读
《拼贴城市》是柯林•罗关于城市设计的一部著作。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学者,他的专著是很少的。
除去绪论,这本书共有五个主要章节。他们分别是第一章“乌托邦失败了吗?”。第二章“盛世之后”。第三章“实体的危机,肌理的困境”。第四章“城市冲突与拼贴术”以及第五章“拼贴城市与时间的再征服”。
从序言开始,柯林•罗他主要是对现代建筑的历史和现状展开批判。总的说来,在他之前,类似这样的批判已不再少数。例如文丘里,雅葛布斯等等都已经提出。当然这些批判的视点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论点大致一致,那就是现代主义乌托邦并没有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承诺。用罗在第一章中的观点来说,从牛顿力学到笛卡尔主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使现代人坚信人类有可能性把握确定的自然知识,而黑格尔主义又将这种信念扩大到社会领域,从而认为确定性的社会知识同样可能,并且一旦拥有这种确定性的知识,人类就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以静观为特点古典乌托邦无法实现的社会构想,由此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乌托邦,即罗所谓的“行动派乌托邦“,在他看来。现代建筑就是这种行动派乌托邦的一部分。他写道:”诚然,现代建筑肯定已经来到,但是新耶路撒冷却无从谈起,而且许多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事实上,现代建筑并没有导致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 在第二章“盛世之后”柯林•罗不仅对现代主义的乌托邦提出批判,而且也对乌托邦幻灭之后的建筑发展提出质疑。在这里,他着重分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倾向。他将它们分别称为“对城镇景观的崇拜”和“对科幻世界的崇拜。”前者所要表达的是现代建筑的大规模建设极大的破坏了小城镇的环境。在柯林•罗看来,“对城镇景观的崇拜”是一种保守和空泛的思想状况;后者是以日本新陈代谢派为代表的“对科幻世界的崇拜”的倾向,尽管他们看似充满活力但同样不可取。
这是两个极端。若都不可取,那“拼贴城市”希望寻求的是一条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道路。“拼贴城市”需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柯林•罗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拼贴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的技巧。其切入点是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巨大差异。在他看来,与建筑围合空间的传统城市相比,现代城市的问题就在于最为实体的建筑不再具备围合空间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实体的危机”与“肌理的困境”的关系。换言之,传统城市属于“肌理的城市”,而现代城市则更多表现为“实体的城市”。
通过展示马赛公寓与乌菲齐之间几乎完全反转的图形—背景关系,柯林•罗从而揭示出现代建筑将“肌理的城市”转化为“实体的城市”的关键所在。当然柯林•罗的分析中,实体与肌理之间图形—背景的反转关系并非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差异所独有。但柯林•罗试图告诉人们,实体与肌理的矛盾并不是现代建筑的必然产物。为了进一步说明作为一种技巧的“拼贴城市”,罗引用了“边角料空间”的概念,它被用来说明在建筑中根据不同使用或其他要求采取不同形状的房间交界处产生的剩余空间,这种空间也可能出现在建筑内外的交界处或者建筑的外层屋面与内层吊顶之间其次,“拼贴城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事实上,技巧的发展运用都是以相应的思维方式为前提的。因此,在第三章“实体的危机,肌理的困境”论述作为城市设计技巧的“拼贴城市”之后,罗在第四章“城市冲突与拼贴术”着重论述作为思维方式的“拼贴城市”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罗在这里借用了一个“刺猬与狐狸”的观点将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刺猬指的是追求一元论,采用一种标准行事的思想家;狐狸指的是承认多元论的思想家。在罗看来,西方建筑史上最为典型的“刺猬式建筑”是凡尔赛宫,而西班牙的哈德良离宫则可视为“狐狸”建筑的范例。前者是“整体建筑学和整体设计”的展现,后者则试图努力消除任何控制思想的主宰;前者是“绝对君权”的体现,而后者则在协调混杂冲突的同时不失建筑的尊贵理想。同时罗将西方建筑史上的某些建筑师分为两类:舶拉第奥,豪克斯莫尔,索恩,韦伯,莱特,格罗比乌斯,密斯,迈耶等属于前者,而朱利奥•罗曼诺,雷恩,纳什,诺曼•肖,卢特恩几乎肯定是后者。但罗着重指出,按照这一划分,柯布西耶的情况比较复杂。简言之,在建筑上,柯布知道很多,是一只狐狸,可在城市上,他只知道一件大事,因此是一个刺猬。在柯布
那里我们看到的是“复杂的建筑和简单的城市”,这与古希腊雅典卫城呈现的“简单的建筑和复杂的城市”的关系正好相反。对于罗而言,城市在本质上是多元复杂的,而“狐狸式”的“拼贴城市”就是对城市多元复杂性的响应和体现。
罗将“拼贴”理解为“一种根据肌理引入实体或者根据肌理产生实体的方法”,一种在当今情况下“单独或共同应对乌托邦和传统这类根本问题的唯一方法,”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罗在拼贴城市最后一章“拼贴城市与时间的再征服”中对全书思想进行了一番总结,换言之,拼贴的特点就在于其反讽方法,正因为如此,它就有可能将乌托邦作为镜象或者片段来处理,而不必对之全部接受,就此而言,拼贴甚至是一种策略,它在支持永恒和终极的乌托邦幻想的同时,又可以激发由变化,运动,行为和历史构成的现实。
就此而言,罗秉承的是一种以自由主义为根基的人文注意传统。作为一名建筑师,史学家和评论家。罗的目标同样是*性的。而他的策略则也是美学性的。为的是使同一个中产阶级能够应对他所认为的*极端主义以及它所蕴涵的经济技术和美学上的简单化倾向,无论这种极端主义来自右翼还是来自左翼。在这一过程中,罗并非鼓吹建筑可以决定一切,相反,他们都属于一种文化人文主义,它主张在艺术中反映而非决定人类存在充满矛盾和对立的特性。可以认为,这也是“形式主义者”柯林•罗所著《拼贴城市》的*含义。
我认为任何用“后现代主义”概括“拼贴城市”的企图都是不恰当的,因为从理论上讲,“拼贴城市”并不完全拒绝现代主义的城市理想,它允许乌托邦的存在,但反对将乌托邦作为绝对和唯一的价值。
但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如果从技术层面来讲“拼贴城市”可以用“城市理想+变形”的“文脉主义”进行概括的话,那么柯林•罗在反复批判柯布的巴黎改造究竟要如何变形才能保持现代城市理想的同时符合“拼贴城市”的标准?如果就柯布方案与巴黎城区的关系本身而言,它是否正是人类存在价值多样但却相互冲突难以调和状况的最好说明?
显然,一个过多以传统城市为基础的“文脉”主义模式不仅会导致“图形—背景”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理论的可信性。而且也使我们无法直接面对当代城市的挑战。
确实在当代城市正日新月异并凸显自己独特性的时候,我们需要超越一个30年之久的理论。但是人类的认识进步永远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柯林•罗走出了他的一步,我们需要跨出更多的步伐,就此而言,《拼贴城市》依然是20世纪人文主义城市理论的一部经典
推荐小说,欢迎阅读、收藏、推荐:http://www.readnovel.com/partlist/32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