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8:04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8 01:03
每年的七夕节,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的人们都会去廊桥上“量桥”,这一风俗后来加入了茶灯舞、三角戏演出和擂茶会等内容,逐渐形成了一种庙会形式而代代流传下来。“量桥”是走廊桥和过廊桥的意思,寓意用虔诚的心祈求平安。
廊桥,在当地又叫篷桥、凉桥、棚桥、厝桥等,上有屋瓦,遮风挡雨,适应举办各种活动。桥中间设有神龛,供奉着不同的神灵菩萨。光泽历代建有不少廊桥,至今保留下来的有10余座。当地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人的一生要过三桥——父母桥、夫妻桥、子孙桥,即保佑父母安康、夫妻恩爱、子孙满堂。因此,从古至今光泽民间信众“量桥”有三座特定的桥,一是父母桥,原来是指司前村的廊桥,这座桥在上世纪90年代被洪水冲倒,后改在邻近邵武重新修建;二是夫妻桥,即油溪村的廊桥;三是子孙桥即大洋坪村的廊桥。每年七夕,这3座桥就会非常热闹,一早就有人打扫、烧香,四方信众呼亲唤友、成群结队、身背香烛香纸等祭物赶往这3座桥。一般是在初六晚上到附近庙里或桥上念经等待,初七开始“量桥”。一个人一般一年“量”一座桥,连续3年完成,也可以间隔年度不限。次序一般是先父母桥、后夫妻桥、再子孙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先走哪座桥。走完了这3座桥,就可以走其他的廊桥。所以在光泽除这三桥外,其他有廊桥的地方七夕时也很热闹。
“量桥”风俗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据光泽县鸾凤乡油溪村年年主持夫妻桥“量桥”的“桥首”傅庆辉老人介绍,民间信众把“量桥”看得很重,一般有专人负责司仪。桥上的布置也很隆重,不仅要张灯结彩,神龛前还要摆满供品。当天要有三四个信众先举香过桥数遍,以清桥上的秽气。量桥的带头人需事先选定,钟鼓敲响后鞭炮响起,便正式开始“量桥”。上桥时带头人烧过头香、尾香后先走,接着每个人都是穿经服、头戴红花、手捻佛珠红绳跟在后边,每走一步就接近一步平安,每到一根柱子前都要转身与后面的人对拜一下,一直到桥尾,所有参加“量桥”的人围成圈共诵平安经,表示今天有幸在一起“结缘”。量桥原来除信众外,一般人不能参加,后来发展到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大家一起祈愿幸运和平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2:11
七夕将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再一度映入眼帘。这一次,我们暂且不去看桥上那对相拥而泣的神仙眷侣,让我们将目光下移,好好审视一番那流转的星河、任劳任怨的喜鹊、沉默无言的鹊桥。
一、星象里的故事
将天上的星宿的运行演绎为一段神话故事,对于脑洞大开的古代人从来就不是难事。在缅甸的神话故事中就有关于情人星的传说:在遥远的过去,一对男女互生情愫,但碍于门户之别,没能结为连理。他们死后,化为了天上的星星,一个只出现在黎明前的东方,另一个则出现于黄昏后的西方,平时不得相见,但每隔三年他们都会飞至空中相会。这个故事可不像极了牛郎织女嘛?
(戏曲中的《牛郎织女》)
牵牛星和织女星是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文化的象征符号,关于牵牛、织女二星,《小雅•大东》记载:“跂(qí)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àn)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说织女工作效率极低,终日都难以成章(指华美的布匹),用以讽喻周王室在其位不谋其事。
在中外的这两个传说中,古人或为星象写人间故事,或借星象说人间故事,可见,古人对斗转星移的天文现象的解说思维还是颇有相似之处的。但毕竟中国古代织女神话中相会的不是两颗星星,他们想要约个会,还得有要更具烟火气息的交通工具。
(戏曲中的牛郎)
二、“在水一方”的织女
《诗经•周南•汉广》记载:“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用汉水的宽广及汉水之畔的游女,表达“在水一方”的伊人难以企及,这是诗经中的常见意象。作为织女故事的原型,“在水伊人”不仅为织女的出场方式做了文化铺垫,其中的“汉(汉水)”,也与织女故事里的银河有所关联。(中国古代民间也将银河与汉水联系对应,有银汉、天汉、云汉等别称)
神话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与想象,由上,我们不难推断牵牛织女的故事中所用到的跨越银河的工具,与古人渡过汉水的工具相差不会太远,最有可能的自然是连接河岸(汉水、银河)的工具——桥,亦或是日常的摆渡工具——船。虽然在以上的描写中,还没发展出相会、渡河的情节,但结合实际,桥可谓是最佳选择。
(《牛郎织女》中的织女)
三、通天人之“桥”
桥,从从现实意义上的功能来说,它是连接工具。在天桥神话的构想中,桥是虹的化身关联物,在古人的关联性思维里,它还有着连接天人、生死的象征意义。
《诗经•鄘(yōng)风•蝃蝀(dì dōng,指彩虹)》有云:“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当时的人把雨后的彩虹理解为预示阴阳失调、婚姻不幸的“淫邪”之兆,所以人们“莫之敢指”。在甲骨文中对于“虹”字有特殊的形象刻画:两条龙的尾部相接,连成弯曲的一道拱,龙头嘴巴大开。神话学学者叶舒宪认为其中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雨后出现的彩虹的神话想象:因大量降水,天神口渴了,故化身为虹龙到人间饮水。当然也可能是虹龙的出现,才导致了降雨。这一虹龙的形象也经常以双龙玉璜的形式体现出来:玉制的玉璜,无论从造型上(形似虹)还是材质上都可以达到通天人的效果。此外,桥还可以连接生死,民俗文化故事中亡者通往阎罗殿的工具就是奈何桥。
(玉璜)
如此,这一象征跨越天人、连接生死的桥,作为织女(神)和牛郎(人)的相会工具,也就不难想象了。
汉魏时期,牛郎织女的七夕神话故事已逐渐成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诗十九首》)但此时二者仍是隔河相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最早关于鹊桥的记述可见于《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引《淮南子》的记载:“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这里的填银河的鹊,颇有几分精卫填海的气势与影子。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也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说法。虽然两则故事有所差异,一是乌鹊一是鹊,但可以肯定的是鹊与七夕神话正式挂钩,鹊成为了七夕会面场景中的一员。
(《牛郎织女》中的织女)
在南朝刘宋诗人范云的《望织女》中:“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填海的精卫与填河之鸟的意象重叠,精卫填海的故事与织女的故事正式有了交集。
但是,由于受地理*信息传播、国家*、*无法“大一统”等因素的影响,鹊的意象在七夕题材神话的诗歌中尚不稳定。及至唐宋,鹊桥在七夕题材的诗歌中已较为常见,其中不仅有“鹊夜飞”“鹊填河”等词句,还有直接用“鹊桥”的情况。
四、七夕选定之鸟——鹊
现代意义上的七夕“鹊桥”中的“鹊”,没有了“乌鹊”和“鹊”的争议,单指喜鹊。喜鹊之所以在这一选拔赛中能脱颖而出,与它的生活习性、文化象征有关。
学者王晓平认为,七夕中鹊桥意象的形成,是受到了《诗经》中《鹊巢》《防有鹊巢》等作品影响。确实,鹊行成双的生活习性,与人间伴侣的婚恋爱情模式相似,喜鹊不仅是爱情的象征,也有团圆之意象。
(喜鹊)
此外,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发现,某些动物的行为与天气气象有着紧密的关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大雁南飞是秋天的预示,蚯蚓、蜻蜓、燕子等在有关雨谚语中都有他们的出现。而早在古书《禽经》中就载有喜鹊与气象相关:“仰鸣则阴,俯鸣则雨”。其实,七夕神话中的银河与填河作桥的喜鹊,都是秋季将至预兆。
七夕相会,牛郎织女久别重逢,必定情难自禁地喜极而泣,短暂会面后又是一年的分离,又如何不感伤落泪?人们相传七夕之夜多有降水,这些雨水就是牛郎织女的泪。这一点又贴合了喜鹊预报降雨的功能。且七夕之后,因季节变化,喜鹊头顶的羽毛都掉落更生,民间将之附会成搭桥所导致的现象。
由此种种,千年的神话演绎,才筑就了银河之上仙气飘飘的鹊桥。
(牛郎织女雕塑)
文史君说
古代人用千百年的时光将人间情痴附会于星象之上,演绎了一出神人相恋的神话爱情。牛郎与织女从最初的隔河相望、见而不得,到精卫填海、喜鹊填河的努力靠近,及至今昔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古人为这对苦难的眷侣构建了跨越人神差距的鹊桥,这座桥不仅跨越了银河空间,也连接着古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