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7: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51
朱可夫(Zhukov, Georgy Konstantinovich ;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
苏联元帅,军事家。生于卡卢加州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一贫苦家庭。1915年应征加入*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乔治十字勋章2枚。1918年参加红军。1919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时期历任骑兵排长、连长,参加平息白卫军叛乱的战斗。
内战结束后曾进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和红军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历任骑兵团长、旅长、工农红军骑兵监助理、骑兵师长、驻西班牙军事顾问、骑兵军长、驻华军事顾问和军区副司令等职。1939年夏调任驻外蒙(今蒙古国)苏军第1集团军级集群司令,在诺门坎事件中组织指挥苏蒙联军反击日军,围歼日军重兵集团。1940年6月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晋升为大将。1941年1~7月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
苏德战争初期,作为大本营代表,同西南方面军首长一起组织数个机械化军在布罗德市地域实施反突击,把德军坦克兵团阻滞在罗夫诺和杜布诺地区。1941年8~9月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指导实施叶利尼亚战役,击溃德军突击集团。这是苏军自开战以来实施反击和进攻的第一个成功战例。9月11日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处境危急之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率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共同作战,并组织劳动人民积极支援,粉碎德军夺取该城的企图。10月调任西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莫斯科会战,经过艰苦奋战阻滞了德军向莫斯科接近地的进攻;尔后转入坚决*,与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协同作战,将德军击退100~250公里。
1942年8月起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和最高统帅部副最高统帅,积极参与制订最高统帅部的战略计划,并在前线直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先后协调了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作战、库尔斯克会战和第聂伯河会战的各方面军行动,指导、参与制订并监督实施这些战役的计划。
因功绩卓著于1943年1月晋升为苏联元帅。1944年3~5月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同年在组织实施白俄罗斯战役时,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2和第1方面军的作战行动,与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作战行动的大本营另一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一起,为粉碎德军*集团军群和解放白俄罗斯做出重大贡献。
1944年11月起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翌年初指挥该方面军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协同作战,共同实施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歼灭德军“A”(*)集团军群,解放波兰大部地区,攻入法西斯德国境内。1945年4~5月指挥该方面军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实施柏林战役,歼灭法西斯德军重兵集团,攻克柏林。5月8日夜代表苏军最高统帅部接受法西斯德国投降。
战后,1945年6月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兼苏联军管局总指挥。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阅兵式上,朱可夫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检阅了受阅部队。1946年3~7月任武装力量部副*兼陆军总司令。1953年3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1955年2月~1957年10月任国防部*。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具有组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卓越才干;在训练与作战中深入实际,作风果断,深得官兵拥戴。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如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在主突方向上集中使用大量兵力兵器,以坦克兵团实行迂回穿插、分割合围,迅速粉碎敌军主要集团等。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6枚。著有《回忆与思考》。
1932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历任东北人民*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52
史恩华 第52军、195师一名普通的营长,1939年9月23日与全营500多名官兵一起战死于第一次长沙会战新墙河向比家山我军阵地,没有一个人撤退或被俘。
1939年9月18日,这是一个日军喜欢选来出征的日子。
拂晓,日军第6、第33师团,奈良支队、上村支队及配属他们的炮兵、装甲兵、工兵、航空兵、海军部队,在各自的出发地域,按照冈村宁次规定的时间,举行默祷仪式。
5万多名日军官兵面朝东方站立,双手暂时松开武器,在胸前合十。透过中国上空洒着小雨的浓浓乌云,目光凝视着想像之中从红色的海水中升起的太阳。
默祷毕,所有的手又抓紧武器。正在第6师团视察并组织进攻的冈村宁次上将以一个很凶悍的动作抽出指挥刀,用岛国的语言向他的同胞发出一个短促有力的声音。接着,几万双军用皮靴齐声踏响了这方距离默祷中出现的那群海岛很遥远的土地。
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方向的进攻开始了。
在冈村宁次的军用地图上,沿新墙河一线并排标着三支粗大的红色箭头,如三支利箭直*南岸。星星点点地洒在河北岸几处制高点的中国守军前沿阵地,如同大潮来临之前的几粒小石子。在这些小石子中,首当其冲的是离河岸向北深入较远的张耀明第52军、覃异之195师的比家山阵地。
在冈村宁次的地图上,这个呈椭圆形,双峰驼状的中*阵地没有标出守军番号和指挥员姓名。也许是因为在一次巨大的冲击面前,它显得太渺小了。
当时的195师师长覃异之回忆说:
日军19日突破河北岸左翼宋家湾阵地,20日凌晨起,从北面和西面向比家山史恩华营发起攻击。除了火炮,还使用了飞机反复轰炸。这个营在我们师最靠前,我的注意力一直在这里。
195师是1938年底52军新增编的部队,底子是河南保安队,军事素质很差。我由军参谋长调去任师长,上来就狠抓军事训练。先训连长,再训排长,最后是班长。射击、刺杀、投弹三项技术,人人过关,过不了关的就撤职。这是打鬼子,战场上个人阵亡事小,完不成作战任务,谁来负责!
史恩华是我在25师时的老部下,黄埔八期毕业当排长。他为人正直、作战勇敢,连长、营长都是我提的。史恩华有个哥哥史恩荣,黄埔七期,也在我的部队,战死在台儿庄。
军长张耀明说过,比家山阵地守三天就算完成任务,争取多守几天,挫敌锐气,在日军没过河前就大量消耗他们,这样后边的仗就好打了。
黄昏时候,能见度好,我到河边的一个高地用望远镜隔着河看。炮弹在那座山上翻出一片一片的黄土,工事残破不堪。参谋长说,比家山右翼的友军阵地也失守了。
我给史恩华打电话说,你已经坚守了三天三夜,达到了军部的要求,部队现在伤亡很大,又是三面受敌,如果无法支持,不得已时就向后撤。史恩华只说了一句话:“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
第二天拂晓起,比家山炮声密集,作战科长报告有十几辆坦克配合步兵进攻。我打电话找史恩华,传令兵说营长在前沿,我问还有多少兵力,传令兵竟哭起来。我让他马上传达我的命令:火速撤回南岸,不得有误!
史恩华和哥哥史恩荣都是我的下级,恩荣牺牲后他父亲曾来过部队,老人家流着泪握着我的手说:“恩荣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恩华的家庭比较富裕,父亲读过书,深明大义。
下午3点左右,我又打电话,终于找到史恩华。我发了火,大喊着问他为什么不撤,史恩华说:“师长,不是不撤,敌人把我们包围了,撤不走了。”
我命令他立即组织现有兵力突围,我调炮兵压制日军并派兵在南岸做接应。史恩华半天没有回答,最后说:“师长,我们来生再见吧!”
一个加强营,500多兵力,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士兵。一支整整齐齐的队伍……
打完仗以后,日本兵让老百姓去山上收尸,附近的村子老老少少去了上千人,都想看一眼这些打了四天的中国兵。
到了山上,老百姓全都跪在地下,满山遍野,碎尸横陈,没有一具可以完整收尸的,百姓们无不放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