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有人知道汉朝的武将管爵名称和级别吗?我有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5:4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02

封侯爵等虚实杂沓,历来史评各有千秋。

汉制郡国并行,一郡统有数县,本为郡下有县;但若遇封侯情事,则该县改称为国,即郡下有国。汉朝列侯因租邑大小,爵秩因有县侯、乡侯及亭侯之别。

(一)县侯:此侯爵所领范围,虽为县级,但因改县为“国”,不复称县,是以省略“县”字,以汉初双相魏其侯及武安侯来说:魏其侯之领地原为琅玡郡的魏其县,但因封侯的关系,魏其县改为魏其国,窦婴不称魏其县侯;武安侯之领地原为魏郡之武安县,亦以封侯之关系,武安县改为武安国,田蚡不称武安县侯。另外卫青受封长平侯,建国纪元,不再复称长平县,而是长平国,虽名为国,其实县也(长平即白起坑杀赵卒之地),卫青不称长平县侯。

(二)乡侯:此侯爵所领范围,降至乡级,动辄称之“某某乡侯”,虽然前面某某地名常为县名。

(三)亭侯:此侯爵所领范围,降至亭级,动辄称之“某某亭侯”,虽然前面某某地名常为县名或都亭之名称。

以此法分析,便可知道何为县侯、何为乡侯,何为亭侯。

关羽的汉寿亭侯,按此要领区别:若是读为“汉.寿亭.侯”,则指县侯,享有一个叫寿亭县的地方(可惜当时没这个地名),可领全县;或读为“汉寿.亭侯”,指的是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可领一亭之地,汉寿可以为亭名,也可以为县名。

会让人弄混的是有些县名带有“乡”字,例如南郡就有南乡县,满宠因封南乡侯,在读为“南乡.侯”时,其实就是县侯,除非改读为“南.乡侯”,此则指南乡。曹真被封为东乡侯,恰好南阳郡之新野县下辖东乡,指的就是“东.乡侯”之东乡,除非能找到东乡县的所在,“东乡.侯”始为县侯。

若能按爵名因地数邑,封地实领全地的状况如此。

二、爵享税邑之虚实

世事难料,名不符实,虚有其表,常常发生。

只有在实封的状况下,各列侯才有“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是以“汉法,大县侯位视三公,小县侯位视上卿,乡侯、亭侯视中二千石也。”

但是前述比较食邑,并非官制高低。就*权利来说,爵名县侯、乡侯及亭侯都是列侯,以秦汉二十等爵来说,县侯、乡侯及亭侯都是最高级的第二十等爵,其爵等相同,其次第十九等爵为关内侯,再其之第*爵为大庶长...依此类推。官与爵之别以简单的比方,职级代表权力及责任,爵位则为身分或收益的保证:一个是大官,一个是地主。*卑职如三公九卿与士吏干部,彼此会有上下之分,甚至有生杀大权;高爵与低爵如大地主与小地主,谁也管不了谁,比谁多资只是纯排名。曾经有六百石的刺史,却能监督二千石的郡守,重点不在彼此石高收入,而是在互相官职权力,大地主不一定就享有权力,反而是*常常能左右大地主。

虚封不享对应租邑,常会出现封国不享本邑,或者得国兼享其它领地,此时爵位仅供参考,端视实际不同而定。例如文聘“进爵长安乡侯”,对应本地为长安,长安从来就不是什么乡下地方,而且“(文)聘在江夏数十年,有维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常年驻在边疆为江夏太守,不太可能擅离驻地而远赴长安。又曹操为武平侯,按字面只享邑武平国(一县),但是曹操却共计可食四县(其它三县为柘县、苦县及阳夏县,合计二万户),此为兼享封地以外。

若比吕不韦封侯就更清楚,按《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文信侯不是只能享邑文信县(事实上也没这个县),而是另得洛阳十万户。因此《三国志》屡屡出现封谁某某侯,然后再叙增减百千户等,此正道出“辖侯不对应享国”。夏侯敦“封高安乡侯...录敦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不是说高安此地原有七百户,后来人口增加一千八百户,所以共有二千五百户,而是专指允许食邑的户数增加,所以必述户数以资说明领地大小,也许高安此地还能再增邑到万户,也许增户皆悉由他地,不在高安也说不定。

因此比较所封何地并没有意义,除非为实领,否则虚领一来未必悉有领地,二来可能兼占其它封领,比较收入大小只是排序富庶之别而已。乡侯及亭侯常为虚领,没有名符其实的封地实领,更无法因之比较其收入。许褚封牟乡侯,不过七百户,曹仁之安平亭侯却有一千五百户,不能因此误解乡侯(七百侯)小于亭侯(一千五百户),其实牟县(县级,泰山郡牟县)与安平县(县级,博陵郡安平县)皆为县名。两爵纵使同为县侯,也不比牟县与安平县,西汉侯爵虽可领全县,两地纵使地方同大还不一定户数相同;何况东汉以降,侯爵已渐虚封,而且还细分乡亭之别,户数不盈全县,更不易相比。

拿虚封比实领,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三、爵序与爵等

《三国志》没有志专讲列侯高低,但在描述皇帝后妃等级时,却从旁可知列侯概况。

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可知对应列侯之细分。再详《三国志》,三国的封爵各不相同,蜀汉出现封爵或可实领其地,与曹魏动辄封爵另明文食邑若干户、东吴封爵不带食邑若干户,迵然不同。这是因为蜀承汉制、魏改汉制,又吴自立新制的结果。单就魏制而言,诸侯高位,其次县公、县侯、乡侯、亭侯及关内侯,因此曹魏爵位大小依次为:诸侯>县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这与秦汉时的诸侯>列侯>关内侯>其它等爵,截然不同。

再说三国不同汉制,即封爵必享邑,其实有待商确。简单的说,前面提到的汉寿亭侯仅为名号,不代表拥有汉寿一地的奉邑;至于错认为“汉寿亭”的列侯,又太抬举关羽,因为曹操当时尚未称公,地位不过列侯,没有资格策封别人为诸侯,关羽不过刺杀颜良,所建的是军功,因此因功受爵性质倾向为武功之侯。

亭乡各都侯(如“都亭侯”及“都乡侯”)更容易理解,绝非某地叫“都亭”或“都乡”而沿袭称谓,所以误以为一堆侯爵都共享同一都亭。盖都者,城也。引《后汉书》的“洛阳都亭”、“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本初元年,封定兄弟九人皆为亭侯。”此处《东观记》注为:“定兄据卞亭侯,弟光昭阳亭侯,固公梁亭侯,兴蒲亭侯,延昌城亭侯,祀梁父亭侯,坚西安亭侯,代林亭侯也。”

因为不会有人把洛阳及长安看成亭级单位或乡级单位,但是洛阳及长安却可以大封无数的“亭侯”及“乡侯”,否则岂不是把洛阳及长安分封奉邑,皇帝住所变成属下的领地。正因都亭侯及都乡侯的皆无奉邑,所以才要另行交代封户,如“封邑八百户”、“或增邑一千户”等。以洛阳二十四都亭来说,万岁亭侯(荀彧)、千秋亭侯(董昭)、东阳亭侯(徐绪,徐晃之子)等,以上皆为都亭侯,对应本地都是洛阳。

爵名虽有县侯、乡侯及亭侯,爵序排列亦以县侯>乡候>亭侯,但诸位列侯在这里的大小,只有食邑收入大小的区别,爵等实则同级。

四、复设地名以应爵名

《后汉书.宦者列传》:“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即然是亭侯,但却有:“地道记县西有费亭城,魏武帝初所封。”也就是沛国酂县虽有费亭,但在湖陆县西新设费亭此城。从这点知道地名可以改,而且可以使封侯为之名实相符。

先插一段辩诬:亭侯不应只在曹操时出现,虽然《通典》:“献帝建安初,封曹操为费亭侯。亭侯之制自此始也。”顾炎武却在《日知录》提到:“灵帝以解读亭侯人继。《桓帝纪》:封单超等五人为县侯,尹勋等七人为亭侯。列传中为亭侯者甚多,大抵皆在章和以后。丁綝言能薄功微,得乡亭厚矣。樊宏愿还寿张,食小乡亭。则建武中似已有亭侯矣。”就东汉初期出现亭侯来说,显然东汉末年的曹操并非最先制定亭侯。

因此历来争议许久的县乡亭侯之分,也可因此试着释疑:

关羽之汉寿亭侯,在曹操战袁绍所封,对应的本地地名至今失考,但有两县可参考:即荆州武陵郡的汉寿县,还有刘备收川时“改葭萌为汉寿”,此为广汉郡的汉寿县。当曹操未取刘表时,关羽的亭侯极可能为虚领,等到刘备入荆收川后,两地皆有汉寿,也许关羽可因此而食县,从亭侯摇身变成县侯,这也是有一派的人认为关羽的爵位应句读为“汉寿亭.侯”,即把关羽当县侯。若再把张飞的宜城亭侯列入,关羽及张飞只封亭侯,这不代表两人被刘备轻视不用,盖此时刘备草创,地狭区少,领土有限,故不多封。

后来张飞被封爵西乡侯,孔明受爵武乡侯,按历来考订,琅玡郡有武乡县(《汉书.地理志》:“琅玡郡...武乡,侯国。”),汉中郡有西乡县(《晋书.地理志》及《华阳国志.汉中志》皆以汉中郡辖有西乡县,又《旧唐书.地理志》:“本汉成固县地,蜀立西乡县。”)后者张飞之西乡立县,有如关羽之汉寿立县,都是因人设地。回头看孔明,若孔明不能食县琅琅郡武乡县,此侯必为遥领;此与刘备取汉中前,张飞未达汉中郡西乡县,亦为遥领——两者相同。

这样就很清楚,遥领本为虚封,不管是县侯、乡侯还是亭侯,皆难食本地之税邑。但是在当局主动更改地名,无巧不成书,刚好就是昔日爵位对应之本地,其中奥妙耐人寻味。也许虚封无地,但是若能有地可以对应,不就形同实领——张飞之西乡侯及孔明之武乡侯,遥领本为虚封,但是一但“上面指示”置县西乡县及新设武乡县,其动机最有可能就是为“爵位实领”作准备。

《晋书.地理志》提到上党郡下设武乡县,在石勒时“别置武乡郡。”傅畅得封武乡亭侯,或许来自于县名武乡。再早一点,曹操战袁绍后,严干因捕*得封武乡侯,*为袁绍之甥,领有并州(除并州外,袁绍自领冀州、袁谭领青州、袁熙领幽州,共有四州),建安年间出现武乡侯,被认为是武乡县复置的证明。

再退一万步,蜀相自从南征凯旋后,北伐前出师陈表,率领大军进驻汉中,从此不复返回成都。以后孔明长期留置汉中,若能于汉中郡设置武乡县,加以实领的话,恰好武乡侯就国,实领武乡县。

在东吴各侯皆为虚封(封爵不食领地,增户与爵位无关),曹魏封侯则并叙户(封爵连带增若干户),没有理由要求蜀汉按汉制实封(就食领地)。况且蜀汉与魏吴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户数增减,无论有无封爵。比较各国封爵受邑概况:

三国 封爵 租邑

曹魏:增户 所增户数

东吴:不增户 另有指定

蜀汉:不增户 待疑

举例:曹魏张辽“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在封侯时同时增户,此户数可在领地之内,也可不在领地,此事甚多,不多列举。东吴徐盛“封都亭侯”而另“赐临城县为奉邑。”食县却为亭侯;周瑜及程普悉未封侯,但皆食四县,比汉初双相(魏其侯及武安侯)仅各食一县,有过之而不及。

蜀汉封爵没有增减户数,所食领地不取决于他地,要就如东吴封爵虚领,要就如汉制封爵实领。刘备收川建国初年,确有封爵为虚封情事,但在*下改名置地后,却增易虚封为实领之可能。

五、实领与虚封之别

在虚封的前提下,县侯、乡侯及亭侯同为列侯,因不直接悉食全邑,彼此都是平起平坐。

反观实领的要求,因地得户,而且是全领,县侯就领全县、乡则领全乡、亭侯可领一亭。以西乡侯与武乡侯来来说:

以县侯而论,则为“武乡”县;以乡侯而论,则为“武”乡。因此不是找出“武乡县”就是找出“武乡”。就像张飞的西乡侯,不是在“西乡”县的县侯,就是在“西”乡的乡侯,恰好孔明的故乡琅玡郡有武乡县、张飞的故乡涿郡亦有西乡县。若要咬定张飞及孔明为实领乡侯,那就找出对应乡名,始称实领,否则遥领、虚领的可能很大,只是挂名而不享邑。

尤其是遥领敌占区,除非能收复该地,否则不可能在敌国收租取税。事实上很多人官爵并驾其驱,按《华阳国志》:“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一)就官职而言:王平为安汉将军时,句扶官至左将军,功名爵位亚于王平;张翼为左车骑将军,与廖化为右车骑将军,两人官位齐名。

(二)就爵位来说,四人并不相同:王平为安阳侯(县侯)、句扶为宕渠侯(县侯)、张翼为都亭侯(亭侯)、廖化为中乡侯(乡侯、县侯不定,但不会是亭侯)。

官职两两成对,但是爵位却不尽相同,与其说是官近爵异,不如称为官爵皆似,始有齐名并称之说。安汉将军对左将军,左车骑将军对右车骑将军;县侯对乡侯,县侯对亭侯——互相应该齐名而同级。

至于蜀汉侯爵能不能实领,以魏延来说,镇守汉中而受侯为南郑侯,不排除实领南郑县。就算魏延实领其侯,但是魏延仍非在蜀汉举足轻重,从与杨仪的斗争及在成都朝中无人,皆可得知魏延的地位。因为决定*地位应以官职论高低,而非从爵禄来评收入大小。

会造成这种大地主必能地位高的错觉,其实是因为大多数的*收入极多,所以反而以为亭侯或乡侯就不如县侯,其实以上三侯都是列侯,地位同格,同为有指定地的爵位而已。反观关内侯也享有领地,汉初,甚至也有其它爵等能享领地,如《汉书.高帝纪》:“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七大夫为第七等爵,若以二十等爵计算,至少有十三等(第七等爵至第二十等爵)可享领地。只不过列侯有更大的领地,所以这些封建的余风,令人以为可割据一方,甚至称王称孤。

最后以数字化举例:

(一)前提

假设唐宋县统有十乡(甲乡、乙乡、丙乡、丁乡、戊乡、己乡、庚乡、辛乡、壬乡、癸乡),每乡辖有三至十亭(戊乡内有消防亭、壬乡内有*亭),共七十八亭,共计万户,乡级平均千户,亭级平均百户。

(二)实领

若有人被封为唐宋侯,此为县侯,领万户。

若有人被封为丙侯,此为乡侯,领千户。

若有人被封为消防亭侯,此为亭侯,领百户。

(三)虚封

若有人被封为甲乡侯,此为乡侯,因不领全乡,或只指二百户(乡级额定千户)。

若有人被封为*亭侯,此为亭侯,或可领一千二百户(亭级额定百户)。

若有二人被封为唐宋乡侯,虽皆为乡侯,一个封千户(乡级),一个封八百户(还是乡级)。

甚至为出现*亭侯(一千二百户)数量大于甲乡侯(八百户),此例乡侯不一定比亭侯多户。

或者有人虽被唐宋侯、乙乡侯及消防亭侯,但皆不给户,三侯皆为虚领,一户也没有。

六、结论

分土以封爵,核心则少地。

在联邦制度下,或是无力独抗外敌时,分封部下以屏障*,的确可分担敌侵的压力。周室大封诸侯,周国就不必独抗东夷、犬戎及楚蛮,而是由晋侯齐侯东向,秦郑诸姬等防戎楚。

就*集权而言,分封是种*,不论从资源被诸侯瓜分,或因此土地被割据,*皆难直辖统御诸侯所属封国。是以项羽分封,诸侯叛乱此起彼落;汉初分封,七国之乱枝大压根;晋初分封,八王乱事竟轮流掌政。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封建时,即作此种考虑,诸侯割据为乱君之源,唐朝节度使自给自足,从安史之乱到河朔三镇,*无力控制,亦为同类尾大不掉;自宋至明清,不再裂土广封诸侯后,终于确定*核心。

封建诸侯本为时代倒车,有害于国家统治,封爵愈大,若割土愈多,*则剩地愈小,控制愈薄。从周朝强大六军开始,到后来仅剩角隅,七雄之盛,周不亡也难。蜀汉鲜少封爵,旨在强化国家统治;此与江东割地共和,江东以皇权与门阀共存,难怪后来晋军伐吴,各地军队坐视观望,晋军远征军只派二十余万人,江东丞相张悌率众三万济江,以三万对抗二十余万,当然不利,其实战后东吴扣掉战死还有二十三万,这就是分封不易控制的下场。

东西二汉对臣封侯约有一千七百侯,最多一侯可食六县,其中不乏一侯独为万户侯,或是五人同日封侯等,而且俱为最高级的县侯,汉室一日割五县(仿佛战败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如此人臣剥削,*朝廷又能剩多少?因此在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在西汉会变成县侯或乡侯,在东汉会有亭侯出现,实则时代潮流为有意强化皇权,以删减臣力。

封爵式微,势所必行

汉朝

四、行政立法

(一)皇帝制度

汉初,承袭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集权的封建君主*,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命为‘制’,令为‘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至汉朝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通过儒家化的纲常理论宣传,使得“君为臣纲"成为臣民必须信奉的教条,从而使皇帝更具有神秘性,更具有权威性。在汉朝,凡“阿党附益”,危及*集权与皇帝统治的犯罪,都将用“重法”加以制裁。凡对皇帝有“大不敬”行为,以及拒不执行皇帝诏令的“废格诏书”行为,都要处以“弃市"死刑。②汉朝皇帝制度的确立,有力地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的行政*分为*与地方两个方面。在*,承袭秦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的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于皇帝之下,百僚之上,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其中的九卿,分别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宗正、大鸿胪、大司农、少府等,分别掌管国家礼仪、宫廷守卫、皇室事务、司法、外交、财政、赋税各项。汉武帝为强化皇帝权力,把丞相改名为大司空(主管土木工程),并使三公隶属皇帝,九卿也分属三公。

在地方,汉初沿袭秦朝郡县二级行政管理*,同时又复立若干诸侯国。此后,由于汉景帝、武帝力行“削藩"*,最终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巩固了郡县两级管理*。至东汉时期又设置州一级行政管理机构,最后形成州、郡、县*管理*。

(三)官吏管理制度

汉朝注重依法管理官吏,其中,相继规定抑制诸侯势力的《附益律》;抑制官吏随意提高品级的《尚方律》;考核官吏业绩的《上计律》;规定官制官规的《汉官旧仪》等,使得官吏管理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

在官吏考核与奖惩方面,《上计律》规定,每年郡守在岁末派出上计掾与上计吏各一名,将本郡各县的农业生产、户口增减及社会治安的情况书写于计簿之上,向*汇报。对官吏考核有政绩者,予以升迁。对没有业绩者,予以斥责或罢免。如果发现官吏有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将给予严惩。据《汉书·文帝纪》载:“吏受赃枉法,…···皆弃市”,反映出当时惩贪的严厉性。

(四)监察制度

汉朝非常重视运用监察制度,强化对地方官吏与不法豪强的监督工作,借以巩固封建*集权的*统治。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并首定“六条问事”令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监察官吏是否奉行诏令,秉公执法,以及有无建宅购田“逾制”的行为,

并对有违法逾制的官吏给予惩罚。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改善吏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①参见《汉书·食货志》。

②《汉书·义纵传》。

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 发展。汉初,实施“与民休息”*,百姓兵得负担相对减轻;军事体 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 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 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逐渐施行。 东汉初,裁撤郡*队,取消都试制度.以募兵制渐代征兵制,使国 家军力遭到削弱。至后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农民起义过 程中产生大大小小武装集团乘乱崛起,致使国家重踏*。
  军事领导* 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 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 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 即,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 师治安。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 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大 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 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总理国 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中叶 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 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朗官 和近侍(如太中大夫、X者>监军。 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沼,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 各地军队出征;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充任;将军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武帝以 后,大将军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须朝政,实权 甚大。
  在地方,汉朝郡、国并行。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 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 官,兼掌军事:臣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 卫和维持王国治安。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 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绎、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 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 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 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 权,从而埋下了*割据的种子。

兵役制度 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汉初,承秦 制.实行征兵制。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莫 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武帝时,土地兼并 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 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 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此外,如谪兵、奴 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刘,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 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初,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 为“正”。“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一 年在本郡 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 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 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 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凡有一定军功、资历、 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 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初募熟悉胡、越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人 当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用募对象 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谪兵),井实行“七科 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军训制度 西汉强调“非教士不得从征”(《汉书“武五子 怜》),不仅注重平时因地制宜、因兵种而异的训练,还坚持定期校 阅、考核,次行都试(大检阅)制度。即每年秋季,在京师,举行隆重 祭祀仪式,武官和士兵一起演练阵法。在郡国,太守、都尉及县令、 县尉组织材官、骑士、楼船,进行射箭、乘马、行船等项军事技能比 赛和考核,评定优劣,罚的还以狩猎形式进行军事演习。在边境,由太守率领万骑巡察防务情况,并实行边塞秋射制度,对候长、士史 进行射箭考核,合格者有赏,不足吉受罚。训练内容以张弩发矢为 主,也综角抵(角力、摔跃)、手博(拳技)、蹴鞠(古代足球运动)等武 术、技巧项目。东汉废都试制度。中叶以后,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 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

武器装备是战争的工具,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代的武器种类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军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种多样。长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剑;远射兵器有弩、弓;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03

将军的职位:

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官位职别:

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和掌职及俸禄如下: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官名秩俸印件掌职太常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秩俸千石,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秩俸二百石,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主历法。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掌星历。

望气佐,主望气。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太乐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秩俸百石,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太祝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秩俸百石至斗食,协助令,丞。

祝人,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主厨。

太宰属官:太宰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百石至斗食,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主厨。

屠者,主屠牲。

卫士,主警卫。

太卜属官:太卜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太医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庙郎,主宗庙。

寝郎,主守寝。

园郎,主守园。

员吏,卫士,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祭酒,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秩俸比六百石,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歌吹诸生。

2,光禄勋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光禄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光禄丞,秩俸千石,车郎将,秩俸比千石,户郎将,秩俸比千石,骑郎将,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右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秩俸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谏议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秩俸六百石,为皇帝谋事。

仆射,秩俸比千石,主宾赞受事。

谒者,秩俸比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秩俸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秩俸四百石,主宾赞受事。

主事,员吏,掾。

3,卫尉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卫尉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卫尉丞,秩俸千石,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南宫卫士丞,南宫卫士员吏,南宫卫士,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员吏,北宫卫士,卫尉员吏,卫尉卫士,左都侯,秩俸六百石,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秩俸六百石,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太仆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太厩令,太厩丞,太厩尉;未央令,未央丞,未央尉;家马令,家马丞,家马尉;边郡六牧师苑令,边郡六牧师苑丞;考工令,秩俸六百石,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协*工令。

考工右丞,协*工令。

5,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廷尉,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廷尉左监,廷尉右监,廷尉左平,廷尉右平,廷尉正。

6,大鸿胪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大鸿胪,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大行治礼丞,大行卒史,行人,翻译,主客。

7,宗正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宗正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秩俸比千石,宗正员吏,公主家令,公主丞。

8,大司农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大司农,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太仓令,太仓丞;均输令,均输丞;平淮令,平淮丞;都内令,都内丞;籍田令,籍田丞;斡官令,斡官丞;盐市令,盐市丞;郡国盐铁官,常平仓官,大司农史,稻田使者,郡国农官,榷沽官。

9,少府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官名俸禄职掌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秩俸六百石,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尚书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秩俸四百石,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掌诸医。

协律都尉,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织室令,主织。

东园匠令,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主饼饵。

导官令,主择米。

若卢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有四丞。

均输丞,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禁圃令,辑濯令,钟官令,主铸钱。

技巧令,六厩令,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黄门令,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1,执金吾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执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中垒丞;寺令,寺丞;武库令,武库丞;都般令,都般丞;式道左中侯,式道左中丞;式道右中侯,式道右中丞;左京辅都尉,左京辅都尉丞;右京辅都尉,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东园主章,六章长丞,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秩俸二千石,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郡丞,秩俸六百石,长史,秩俸六百石,功曹史,五官掾,督邮,郡府属官:主记事掾史,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主记。

奏事掾史,主奏议事。

少府史,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主侍卫。

府门亭长,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主谋议。

门下掾,杂务人员。

门下史,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杂务人员。

民政*:户曹掾史,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仓曹掾史,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主上计之事。

市掾,主市政。

兵政*:兵曹掾史,主兵事。

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事。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主辟讼事。

交通*:督邮掾,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主邮驿。

漕曹掾史,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学官掾史,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主教育。

学经师,主教育。

文学史,主教育。

医曹掾史,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西域都护丞,西域都护司马,西域都护候,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闾师。

县佐,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名称治所京兆尹,长安右扶风,长安。

左冯翊,长安。

河南郡,雒阳。

东郡,濮阳。

颖川郡,阳翟。

汝南郡,平舆。

沛郡,相。

南阳郡,宛。

琅琊郡,东武。

东海郡,郯。

会稽郡,吴。

豫章郡,南昌。

南海郡,番禺。

交趾郡,赢偻。

日南郡,西卷蜀郡,成都。

益州郡,滇池。

武威郡,姑藏。

张掖郡,觖得。

敦煌郡,敦煌。

太原郡,晋阳。

涿郡,涿。

西域都护府,乌垒。

渤海郡,浮阳。

辽东郡,襄平。

乐浪郡,朝鲜。

http://www.cuiweiju.com/htmpage/97/9755/上面有很多历史军事资料,有兴趣可以参考哦.
回答者:易伊 - 大魔法师 八级 3-28 07:52

--------------------------------------------------------------------------------

封侯爵等虚实杂沓,历来史评各有千秋。

汉制郡国并行,一郡统有数县,本为郡下有县;但若遇封侯情事,则该县改称为国,即郡下有国。汉朝列侯因租邑大小,爵秩因有县侯、乡侯及亭侯之别。

(一)县侯:此侯爵所领范围,虽为县级,但因改县为“国”,不复称县,是以省略“县”字,以汉初双相魏其侯及武安侯来说:魏其侯之领地原为琅玡郡的魏其县,但因封侯的关系,魏其县改为魏其国,窦婴不称魏其县侯;武安侯之领地原为魏郡之武安县,亦以封侯之关系,武安县改为武安国,田蚡不称武安县侯。另外卫青受封长平侯,建国纪元,不再复称长平县,而是长平国,虽名为国,其实县也(长平即白起坑杀赵卒之地),卫青不称长平县侯。

(二)乡侯:此侯爵所领范围,降至乡级,动辄称之“某某乡侯”,虽然前面某某地名常为县名。

(三)亭侯:此侯爵所领范围,降至亭级,动辄称之“某某亭侯”,虽然前面某某地名常为县名或都亭之名称。

以此法分析,便可知道何为县侯、何为乡侯,何为亭侯。

关羽的汉寿亭侯,按此要领区别:若是读为“汉.寿亭.侯”,则指县侯,享有一个叫寿亭县的地方(可惜当时没这个地名),可领全县;或读为“汉寿.亭侯”,指的是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可领一亭之地,汉寿可以为亭名,也可以为县名。

会让人弄混的是有些县名带有“乡”字,例如南郡就有南乡县,满宠因封南乡侯,在读为“南乡.侯”时,其实就是县侯,除非改读为“南.乡侯”,此则指南乡。曹真被封为东乡侯,恰好南阳郡之新野县下辖东乡,指的就是“东.乡侯”之东乡,除非能找到东乡县的所在,“东乡.侯”始为县侯。

若能按爵名因地数邑,封地实领全地的状况如此。

二、爵享税邑之虚实

世事难料,名不符实,虚有其表,常常发生。

只有在实封的状况下,各列侯才有“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是以“汉法,大县侯位视三公,小县侯位视上卿,乡侯、亭侯视中二千石也。”

但是前述比较食邑,并非官制高低。就*权利来说,爵名县侯、乡侯及亭侯都是列侯,以秦汉二十等爵来说,县侯、乡侯及亭侯都是最高级的第二十等爵,其爵等相同,其次第十九等爵为关内侯,再其之第*爵为大庶长...依此类推。官与爵之别以简单的比方,职级代表权力及责任,爵位则为身分或收益的保证:一个是大官,一个是地主。*卑职如三公九卿与士吏干部,彼此会有上下之分,甚至有生杀大权;高爵与低爵如大地主与小地主,谁也管不了谁,比谁多资只是纯排名。曾经有六百石的刺史,却能监督二千石的郡守,重点不在彼此石高收入,而是在互相官职权力,大地主不一定就享有权力,反而是*常常能左右大地主。

虚封不享对应租邑,常会出现封国不享本邑,或者得国兼享其它领地,此时爵位仅供参考,端视实际不同而定。例如文聘“进爵长安乡侯”,对应本地为长安,长安从来就不是什么乡下地方,而且“(文)聘在江夏数十年,有维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常年驻在边疆为江夏太守,不太可能擅离驻地而远赴长安。又曹操为武平侯,按字面只享邑武平国(一县),但是曹操却共计可食四县(其它三县为柘县、苦县及阳夏县,合计二万户),此为兼享封地以外。

若比吕不韦封侯就更清楚,按《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文信侯不是只能享邑文信县(事实上也没这个县),而是另得洛阳十万户。因此《三国志》屡屡出现封谁某某侯,然后再叙增减百千户等,此正道出“辖侯不对应享国”。夏侯敦“封高安乡侯...录敦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不是说高安此地原有七百户,后来人口增加一千八百户,所以共有二千五百户,而是专指允许食邑的户数增加,所以必述户数以资说明领地大小,也许高安此地还能再增邑到万户,也许增户皆悉由他地,不在高安也说不定。

因此比较所封何地并没有意义,除非为实领,否则虚领一来未必悉有领地,二来可能兼占其它封领,比较收入大小只是排序富庶之别而已。乡侯及亭侯常为虚领,没有名符其实的封地实领,更无法因之比较其收入。许褚封牟乡侯,不过七百户,曹仁之安平亭侯却有一千五百户,不能因此误解乡侯(七百侯)小于亭侯(一千五百户),其实牟县(县级,泰山郡牟县)与安平县(县级,博陵郡安平县)皆为县名。两爵纵使同为县侯,也不比牟县与安平县,西汉侯爵虽可领全县,两地纵使地方同大还不一定户数相同;何况东汉以降,侯爵已渐虚封,而且还细分乡亭之别,户数不盈全县,更不易相比。

拿虚封比实领,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三、爵序与爵等

《三国志》没有志专讲列侯高低,但在描述皇帝后妃等级时,却从旁可知列侯概况。

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可知对应列侯之细分。再详《三国志》,三国的封爵各不相同,蜀汉出现封爵或可实领其地,与曹魏动辄封爵另明文食邑若干户、东吴封爵不带食邑若干户,迵然不同。这是因为蜀承汉制、魏改汉制,又吴自立新制的结果。单就魏制而言,诸侯高位,其次县公、县侯、乡侯、亭侯及关内侯,因此曹魏爵位大小依次为:诸侯>县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这与秦汉时的诸侯>列侯>关内侯>其它等爵,截然不同。

再说三国不同汉制,即封爵必享邑,其实有待商确。简单的说,前面提到的汉寿亭侯仅为名号,不代表拥有汉寿一地的奉邑;至于错认为“汉寿亭”的列侯,又太抬举关羽,因为曹操当时尚未称公,地位不过列侯,没有资格策封别人为诸侯,关羽不过刺杀颜良,所建的是军功,因此因功受爵性质倾向为武功之侯。

亭乡各都侯(如“都亭侯”及“都乡侯”)更容易理解,绝非某地叫“都亭”或“都乡”而沿袭称谓,所以误以为一堆侯爵都共享同一都亭。盖都者,城也。引《后汉书》的“洛阳都亭”、“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本初元年,封定兄弟九人皆为亭侯。”此处《东观记》注为:“定兄据卞亭侯,弟光昭阳亭侯,固公梁亭侯,兴蒲亭侯,延昌城亭侯,祀梁父亭侯,坚西安亭侯,代林亭侯也。”

因为不会有人把洛阳及长安看成亭级单位或乡级单位,但是洛阳及长安却可以大封无数的“亭侯”及“乡侯”,否则岂不是把洛阳及长安分封奉邑,皇帝住所变成属下的领地。正因都亭侯及都乡侯的皆无奉邑,所以才要另行交代封户,如“封邑八百户”、“或增邑一千户”等。以洛阳二十四都亭来说,万岁亭侯(荀彧)、千秋亭侯(董昭)、东阳亭侯(徐绪,徐晃之子)等,以上皆为都亭侯,对应本地都是洛阳。

爵名虽有县侯、乡侯及亭侯,爵序排列亦以县侯>乡候>亭侯,但诸位列侯在这里的大小,只有食邑收入大小的区别,爵等实则同级。

四、复设地名以应爵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03

文武分途

中国直到春秋时期还处在部族国家阶段,各级贵族掌握*权力。周天子以下的公、侯、伯、子、男各级贵族分封于各地组建国家,号为“诸侯”。周天子的朝廷有公、卿、大夫等贵族主持朝政,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也依*卿、大夫等贵族执掌政务,分工有管军事的司马,管司法的司寇等,但这些贵族各自有封地、采邑,全都世袭职位,号为“世卿世禄”。

卿有上、中、下之分,大夫也有上、下之等,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文、武官职分类,平时在朝处理政务,有些被天子或国君指定为执政,统揽全局;在战争时期一般卿受命为“帅”或“将”(都是指挥的意思)领军出战,据《公羊传》解释,如果领兵的贵族地位高、而且军队规模大,就称之为“帅”;如果领兵贵族地位高而军队规模不大,就称之为“将”。由于上卿经常领兵,因此也尊称为“将军”。临战时将、帅会分派大夫为“尉”、“御”、“右”等战术指挥职务。

战国时期原来的旧氏族贵族逐渐退出*舞台,以原来的“士”为主体壮大起来的新贵族全面执掌各国政务。比如秦国实行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建立起新贵族等级制度。这些新贵族并没有世袭地位,他们的贵族地位来源于他们对于国王的效忠与文治武功,他们的封地只是他们俸禄的补充,他们的爵位称号也与过去的不同。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和过去的贵族一样,在朝执政,出朝领兵。

随着各国君主**集权的加强,新贵族向职业官僚转化。同时由于战争日益频繁,作战的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作战时间不断延长,作战形式日益复杂,而士兵成分也多样化,需要有专职的军官担任指挥。原来只是临时战地指挥员的“尉”逐渐成为专职的军官。

到战国末年,各国都建立职业军官体系:“尉”为武官的统称,指挥一“部”军队的为“部尉”或“校尉”,另外县有“县尉”,郡有“郡尉”,为当地的司令官;以上有“都尉”,可以指挥某一战区或战役方向;朝廷设立“国尉”(或尊称“太尉”),相当于军队的总司令,与丞相平级。秦国后来还设立卫戍京城的“中尉”,警卫宫廷的“卫尉”等专职武官官职。

虽然职业军官系统已经形成,但当时仍然保留以爵位表示级别的惯例,“将”主要是指战地指挥官。

比如商鞅是以“左庶长”的身份主持变法,这是当时秦国的第十级爵位称号。4年后他因主持变法有功被提升为“大良造”(第十六级爵位),并领军围攻魏国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40年商鞅又被任命为“将”,领军进攻魏国。他设下圈套,骗过去的老朋友、魏国的将军公子昂到阵前来与他叙旧,活捉了公子昂,然后乘机大举进攻,打了个大胜仗。于是被封为最高爵位“列侯”,封商於地方15“邑”。

秦国名将白起,在公元前294年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获胜后爵位升至“左更”(第十二级爵位)。第二年又为“将”,指挥秦军与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大战,斩首24万,还俘虏了联军统帅公孙喜,攻取5座城池。于是被任命为“国尉”。下一年爵位升至“大良造”,再次指挥进攻魏国,攻取大小61座城池。以后连年进攻魏、赵、楚国,迫使楚国迁都。秦国将楚国原都城郢改为南郡,封白起为列侯,号“武安君”。长平大战,白起又被秘密任命为“上将军”指挥最后决战。后来白起因与当时的丞相应侯范睢有矛盾,被免去官职与爵位,降为“士伍”(平民),最终*自杀。

又如赵国名将赵奢因在公元前269年的“阏与之役”中战胜秦军,被封为列侯,号“马服君”;另一个功臣许历为国尉,两人得以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秦军军官出征时往往是以爵位来表示级别,如公元前260年,“左庶长”王齕进攻韩国上党。第二年秦国又使“五大夫”王陵攻赵国邯郸。

战国末年各国逐渐直接以武官的官职来表示级别,“将军”除了表示是战地指挥官的意思以外,也可以直接来表示级别。职业军官制度已经完全形成。

秦国自秦庄襄王即位(公元前249年)后派出作战的指挥官,都称将军,不再用爵位表示级别。公元前247年魏国召回避祸侨居赵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以“上将军”名义指挥5国联军,大败秦将军蒙骜指挥的秦军。

秦王政发动全面征服六国的统一战争时,也不再将有战功的将军封侯、或赐予封地。公元前226年秦国打算灭楚国,因以数千人猛追燕太子丹而出名的勇将李信,宣称只要20万人就足以灭楚,秦王很高兴,结果第二年秦军在平与打了个大败仗,两个堡垒被攻破,7个都尉被杀。秦王只得亲自到老将军王翦隐居的地方去请他出任灭楚统帅。王翦要求配备60万大军,又向秦王请求“美田宅园池”,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只好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产业耳。”到了前线还5次派使者回都向秦王请求肥田美宅,做出一副只知道捞取实惠、没有野心的样子,以安秦王之心。

秦始皇征服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集权的朝代。在秦朝*机构中,文、武两个职业官僚系统已经完全形成。朝廷武官系统有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为“三公”的太尉,有警卫宫廷门户的郎中令,有指挥宫廷卫兵的卫尉,有卫戍京城地区的中尉,有监督武官的护军都尉。有些带”尉”的官职则是文官,比如廷尉掌司法审判,主爵中尉掌爵位封赏,一直是文官官职。

在出征作战时则会任命大将军、上将军、将军、裨将军等表示级别的不同名号的指挥官。地方也采用文武分别的制度,郡尉、县尉分掌地方军队的指挥并负责地方的防卫与治安。在各地交通要道还设置关卡,派出“关都尉”进行守卫警戒。

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仍然以“尉”作为武官统称,而明确文武*以其每年的俸禄数量来表示级别。太尉(以后改称大司马)作为最高武官,列“三公”,年俸号为“万石”(实际4200斛)。三公以下的“九卿”,年俸号“中二千石”(实际2160斛),武官列为九卿的有光禄勋(郎中令改称)、卫尉。执金吾(中尉改称)虽然不列为九卿,但也是“中二千石”。这些朝廷最高级武官的主要副手称“丞”,一般有2人,级别为“千石”(实际960斛)。此外武帝时又设置城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级别略低,号“二千石”(实际1440斛)。地方郡尉级别相比“二千石”的郡守略低,为“比二千石”(实际1200斛);县尉级别也低于县令(六百石),为“比六百石”(实际600斛)。

还有很多“尉”并不是真正的武官,除了从秦朝沿袭来的廷尉、主爵都尉等以外,汉武帝还设置“奉车都尉”掌管皇帝的车,“驸马都尉”掌管皇帝的马,“水衡都尉”掌管皇帝的园林,级别都为“比二千石”。有的从武官变为文官,比如汉武帝设置”司隶校尉”,原来是武官,负责侦缉、*京师地区重大*犯罪,后来被禁止带兵,改为监督京师附近地区的监察官。

西汉时的“将军”称号仍然具有战地或某一方面军司令官的性质,还不算是武官的正式官称,因此级别并不固定。比如与匈奴作战时卫青作为全军统帅,号“大将军”;有的以战略方向为号,比如“贰师(西域有贰师城)将军”、“度辽将军”;有以所指挥部队为号的,比如“材官将军”、“楼船将军”、“骁骑将军”等等。

将军作为司令官有组织指挥所的权力,可以自行组织“幕府”(因为设置在军营帐篷中而得名),任命“司马”、“长史”等参谋人员。

以后将军长期设置,成为一种正式官职。东汉正式明确“大将军”为朝廷最高级*,后来一般只用来封赏执掌朝政的外戚(皇后的亲属)。以下有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等一系列将军称号,如果加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是可以建立正式衙门机构的意思)的名号,也与三公平级。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将军名号最滥的时期。曹魏在大将军下设“中领军将军”来统帅*军集群,又将护军都尉改为护军将军,来主持武官的选拔委派。以后这两种级别最高的将军也逐渐增设。其他有左、右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实行九品官制后,凡大将军或开府将军都列一品,骠骑、车骑、领军、护军等将军为二品,左、右卫以及前、后、左、右将军为三品,校尉为四品。在将军府担任参谋工作的长史、司马、主簿、参军等武官为五、六品。基本军官则仍然是以“尉”为名,最低的塞尉为九品。到了后来将军越封越多,晋代将军仅名号就有40种,而将军名号与所承担的指挥职务完全无关,甚至习惯上前、后、左、右将军是授予文官的称号,比如东晋时王羲之就是“右军将军”。而南梁的将军名号居然多达240种,在区分品级外又分成44班。北魏有60多号将军,都是用来“褒赏勋庸”,并没有军事指挥职权。

这一时期实际担任战区或方面军指挥职务的官职改称“都督”。起先这是一个全军总指挥职务,如公元216年曹*曾命令夏侯敦以大将军身份“督二十六军”,222年曹真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后越设越滥,一个州、一个郡大小的军区也设都督。晋代制度:以“都督诸军”、“都督中外”为全军指挥,“监诸军”为临时指挥,以下战区都督有“使持节”、“持节”、“假节”3个等级,“使持节”有权杀地方长官以下,“持节”有权杀无官位人,“假节”只能处死违反军令者。这种制度被以后南北朝各代继承,除了指挥朝廷直属军队的一些将军职称外,只有加了都督衔的将军才是真正的武官。北周又另设“行军总管”作为方面军指挥。

隋唐时期朝廷府兵12个卫各设正三品的大将军。以下各卫设将军,从三品;长史,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正八品上;以下另有参军、司阶、校尉、旅帅、队正、副队等大小军官。地方各府(隋朝称“骠骑”、“鹰扬”等府,唐朝称折冲府)设折冲都尉,按照军府上、中、下等,由正四品上至正五品下;副手为果毅都尉,从五品下至从六品下;下设别将,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长史,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下属有校尉、旅帅、队正等低级军官。

这些是平时的武官,战时以亲王担任总指挥的称元帅,在战区内统管文武*的,称总管。边境军区设置“节度使”,因为“受命之日,赐之旌节(代表皇帝的信物)”,得以有军事指挥的专断权力。下有大使、副使、判官等属官,指挥驻军。原来是由文臣担任的,在唐玄宗统治的后期逐步改为由武将专任。安史之乱后内地也普遍设置节度使,成为一种高级武官的职称。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正式级别。其级别要看节度使所挂的其他官职,比如早期节度使往往挂有尚书衔,那就是级别最高的*了。后期的节度使有的挂*军12卫大将*,有的挂太尉、或“中书门下同平章事”的宰相头衔,级别相当混乱。

出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武夫专政的历史教训,宋朝统治者有意实行“以文压武”的*,总的来说武官的实际级别大大降低。另外又实行“官”、“职”分离的制度,使得武官的级别与所任军职并没有必然联系。最高级别的武官仍然是“太尉”,但只有从二品,而且只是个荣誉称号,无论文武都可以封授。同时保留了前朝的种种将军、校尉名号,但只是作为武官的“赠典”,只有荣誉称号的意义,甚至有的号为“大将”,实际上只是个没有品级的官。

武官的级别以“某某使”(北宋后期改为某某大夫)来表示品级,如传统的称号:节度使(从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以及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均从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创的内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馆使(正六品)等等,低级军官为“某某副使”。到北宋末将高级武官改为带有“武”字系列的“某某大夫”,低级军官改为“某某郎”。但都是虚衔,仅仅表示俸禄数额。

真正的最高军职为朝廷“三衙”长官,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都指挥使”,往往只挂有个四、五品的官衔。而且明确文官可以管辖武官,而武官绝不得管辖文官。在品级比自己高的文官面前,武官只好俯首听命。

辽、西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一般都在沿用中原皇朝种种武官名号同时,保持本部族的特色。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沿用了唐宋以来的都点检、都指挥使、种种将军名号,明确殿前都点检为正三品,都指挥使为从三品,以下的左、右卫将军等等各有品级.在各要害地设置统管军民的总管,正三品;或设军镇,设节度使,从三品。而部族军队则仍然以猛安、谋克来指挥。

元代最高军事统帅机构枢密院大多由武官来担任枢密使、副使,可以称之为最高级别武官,为从一品。指挥朝廷各卫的都指挥使、以及各地的蒙古军“万户”、都指挥使都为正三品,“千户”为正五品,“百户”为正七品。同时也沿袭前代将军、校尉之类的名号,作为武散官给武官加衔。

明朝以武立国,但接受宋代教训,没有采用以文抑武的*,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明确规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设置最高军事机构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朝廷各卫的指挥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要高于本省的行政长官布政使(从二品)。地方各卫的指挥使也是三品官,千户所的千户为正五品,百户所的百户为正六品,都远高于知县(正七品)。小说《金瓶梅》中恶霸西门庆后来弄到一个“千户”的*,县官见了他也要敬礼。这样明代成为历史上武官级别最高的朝代之一。

不过和历代一样,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后就运转不灵,朝廷陆续在各地设置“总兵”作为某一部队的总指挥,以下也不再按照原来的序列任命军官,而是另行委派参将、游击、守备等中级军官作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官。另行委派千总、把总之类名目的军官来组织指挥小部队。而在这些武官之上具有战区指挥权的却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担任的“提督”、“总督”、“经略”。

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军官序列相当高,各旗都统为从一品,各地驻防八旗的将军也是从一品(原为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具有指挥某城八旗全权的副都统,为正二品。以下有总管(正三品)、副总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参领和协领(从三品)。绿营兵军官序列则沿袭明末惯例,以提督(从一品)为最高级别军官,以下为总兵(正二品),副将(正三品),以及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等级别军官,基层军官“千总”(从六品),“把总”(正七品),级别也很高。

总的来说武官的级别与明代相当,但是比较注意协调与文官序列的地方行政*的级别关系,一般尽量做到平级。也和明代一样,清朝统治者一般尽量避免委派武官为一个大的战区的指挥官,而是习惯于从朝廷派出文官来指挥战区或军区。

清初已形成惯例,几个省组成的大军区由挂朝廷右都御史衔的总督(从一品)来指挥,省军区则由挂朝廷兵部右侍郎衔的巡抚(正二品)来指挥。理论上而言,总督与提督平级,巡抚与总兵平级,但实际上这些武官见了总督、巡抚都要下跪行参见礼。即使在地方也是如此,把总见平级的知县,也不可平礼。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04

将军的职位:

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官位职别:

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和掌职及俸禄如下: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官名秩俸印件掌职太常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秩俸千石,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秩俸二百石,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主历法。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掌星历。

望气佐,主望气。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太乐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秩俸百石,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太祝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秩俸百石至斗食,协助令,丞。

祝人,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主厨。

太宰属官:太宰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百石至斗食,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主厨。

屠者,主屠牲。

卫士,主警卫。

太卜属官:太卜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太医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庙郎,主宗庙。

寝郎,主守寝。

园郎,主守园。

员吏,卫士,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祭酒,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秩俸比六百石,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歌吹诸生。

2,光禄勋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光禄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光禄丞,秩俸千石,车郎将,秩俸比千石,户郎将,秩俸比千石,骑郎将,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右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秩俸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谏议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秩俸六百石,为皇帝谋事。

仆射,秩俸比千石,主宾赞受事。

谒者,秩俸比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秩俸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秩俸四百石,主宾赞受事。

主事,员吏,掾。

3,卫尉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卫尉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卫尉丞,秩俸千石,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南宫卫士丞,南宫卫士员吏,南宫卫士,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员吏,北宫卫士,卫尉员吏,卫尉卫士,左都侯,秩俸六百石,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秩俸六百石,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太仆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太厩令,太厩丞,太厩尉;未央令,未央丞,未央尉;家马令,家马丞,家马尉;边郡六牧师苑令,边郡六牧师苑丞;考工令,秩俸六百石,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协*工令。

考工右丞,协*工令。

5,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廷尉,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廷尉左监,廷尉右监,廷尉左平,廷尉右平,廷尉正。

6,大鸿胪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大鸿胪,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大行治礼丞,大行卒史,行人,翻译,主客。

7,宗正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宗正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秩俸比千石,宗正员吏,公主家令,公主丞。

8,大司农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大司农,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太仓令,太仓丞;均输令,均输丞;平淮令,平淮丞;都内令,都内丞;籍田令,籍田丞;斡官令,斡官丞;盐市令,盐市丞;郡国盐铁官,常平仓官,大司农史,稻田使者,郡国农官,榷沽官。

9,少府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官名俸禄职掌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秩俸六百石,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尚书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秩俸四百石,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掌诸医。

协律都尉,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织室令,主织。

东园匠令,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主饼饵。

导官令,主择米。

若卢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有四丞。

均输丞,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禁圃令,辑濯令,钟官令,主铸钱。

技巧令,六厩令,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黄门令,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1,执金吾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执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中垒丞;寺令,寺丞;武库令,武库丞;都般令,都般丞;式道左中侯,式道左中丞;式道右中侯,式道右中丞;左京辅都尉,左京辅都尉丞;右京辅都尉,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东园主章,六章长丞,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秩俸二千石,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郡丞,秩俸六百石,长史,秩俸六百石,功曹史,五官掾,督邮,郡府属官:主记事掾史,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主记。

奏事掾史,主奏议事。

少府史,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主侍卫。

府门亭长,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主谋议。

门下掾,杂务人员。

门下史,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杂务人员。

民政*:户曹掾史,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仓曹掾史,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主上计之事。

市掾,主市政。

兵政*:兵曹掾史,主兵事。

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事。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主辟讼事。

交通*:督邮掾,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主邮驿。

漕曹掾史,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学官掾史,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主教育。

学经师,主教育。

文学史,主教育。

医曹掾史,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西域都护丞,西域都护司马,西域都护候,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闾师。

县佐,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名称治所京兆尹,长安右扶风,长安。

左冯翊,长安。

河南郡,雒阳。

东郡,濮阳。

颖川郡,阳翟。

汝南郡,平舆。

沛郡,相。

南阳郡,宛。

琅琊郡,东武。

东海郡,郯。

会稽郡,吴。

豫章郡,南昌。

南海郡,番禺。

交趾郡,赢偻。

日南郡,西卷蜀郡,成都。

益州郡,滇池。

武威郡,姑藏。

张掖郡,觖得。

敦煌郡,敦煌。

太原郡,晋阳。

涿郡,涿。

西域都护府,乌垒。

渤海郡,浮阳。

辽东郡,襄平。

乐浪郡,朝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05

这么多,晕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电脑常用的系统是常见的电脑操作系统有哪些 电脑有哪些系统软件电脑都有哪些系统 csgo箱子开哪个性价比高-七种高性价比箱子详情介绍 word的空白页怎么删除不了word中空白页删不掉解决方法 word空白页怎么删除不了 删除不掉解决方法 word空白页怎么删除不了word中为什么空白页删不掉 word中删除空白页怎么删word空白页删除不掉咋办 表白两次她都说我们继续做朋友,我还有机会吗? 糖尿病人运动最佳方式 糖尿病的人要怎样运动 怎样炸大虾? 哪一位文言文大师能够帮忙翻译一下下面这段古文大致是什么意思,很重要! 在深圳办的电信卡不用了,可以在东莞注销吗? 新菜品创新菜做法大全是什么? 我的是深圳电信的手机号,如何激活呢? 手机卡停用了怎么激活呢_百度问一问 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怎么做脆椒大虾? 崇祯皇帝为什么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深圳电信卡在东莞电信营业厅办业务吗? 炸凤尾虾怎么做》? 深圳可以办理电信卡吗? 蜜汁柠檬虾的原材料都有哪些?在家如何制作? 越式风味白虾牛蒡丝(创新凉菜),怎么做,什么做法 千岛汁焗大虾的做法? 用虾子做菜的菜肴名,越多越好。 想在家也能做出饭店的味道,油焖大虾应该怎么做? 蜜汁柠檬虾制作时,都需要准备哪些食材? thinkphp 登录问题 梦见去世姐夫给自己和姐姐还有去世的妈妈做饭吃什么意思? 周解梦梦见我做饭去世母亲抢饭吃 深圳办的电信卡在梅州营业厅申_注销了还一直扣费怎么办 确可以组什么词 正宗上汤白米虾的做法,上汤白米虾怎么做 为什么电信在深圳那么卡,信号满格流量还不如2g的网速 经典海鲜油焖大虾怎么做才好吃 漫游语文世界 小报---关于错别字,病句,不规范用语 深圳电信卡如何短信查询剩余流量 齐白石画的虾有哪些创新之处? 谁能帮我解释下基坑。谢谢了 广东深圳电信的卡,系统送的,800m流量是国内还是省内的 齐白石画的虾有哪些创新之处 广东深圳办的电信卡可以在梅州注销吗 在深圳用什么电话卡好? 哪有08年安徽学业水平测试卷 深圳的电信卡能在湖南用吗 代理商不能推广产品吗 李亚鹏演艺事业很好,从商却亏了那么多,为什么? 菠菜价格上涨十几倍批发商却称难赚钱,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有谁知道重庆渝德居火锅 交了定金没签购房合同 发商却要涨价 能退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