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5: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16:07
不登山,怎知风光如许 爸爸说山下很美,儿子问“既然如此,那还爬上来干吗?”他不明白山下有景上山看的道理,山上山下视角不同风光各异,不上山顶,又怎知山下风光原来如许?荀子也说过登高可以博见的道理,不上山顶不能开阔视野,不上山顶便“不识庐山真面目”,不上山顶,便不能领略一览无余的美,也不能体味身临其境的快意。要知山下风光,登山势在必行。 无限风光在险峰,李白不登上凤凰山,就不会发现“三山半落青天外”的壮丽,王维不上终南山,怎知“阴晴众壑殊”的奇特,*也正是登上陕北海拔千米的塬,才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不上高处,既不知风光如许,更不可能有这样的情怀。爸爸指着山下感慨“看,那儿多美”,因为此时他站在了山顶。 自然风光如此,人生美景亦然。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登攀的过程,每上一个高峰,俯瞰人生,别有一番滋味。史铁生三十岁时,第一篇作品发表,母亲已不在人世。另一篇小说获奖时,母亲离开他整整七年,他爬上一个又一个山峰时,回顾自己的人生,原来悲伤也成享受。如果史铁生走不出残疾的困境,一直徘徊在人生低谷,只知自己内心的痛苦,无法看到母亲的伤痛,也许他永远也不能真正明白母爱的美好,亲情的深厚。 张中行曾说过:“人生唯有攀登直上,俯览无余,方可谓大视野、大境界。”生活中往往拥有了大情怀、大境界,也会常常促使自己登攀,进而才能俯览无余,看得全,看得通,看得透。 廉颇因相如位居他之上,扬言见到相如定要侮辱,相如站在国家的高度,他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而不与廉颇交锋,处处避让。廉颇明白了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后,幡然醒悟。待他负荆请罪,主动、真诚并大张旗鼓地勇于悔过时,他拥有了常人没有的大情怀、大境界,正是这情怀与境界促使他登上人生的高峰,看到以国家为重,从大局出发的美,从而也成就了史上一段“将相和”的美谈。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登临山顶,就能发现山下美景的。心中无景,纵然眼前有美的景致也会视而不见。也许有人会问,儿子上山顶,可他并没有发现美,既然发现不了美,登山又有何用?记得有人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书如此,观景也如是,需要一个过程,人生需要不断登攀,我们期待儿子会有成熟的一天,会有发现美、感受美的一刻。 领略山下风光,登上山顶必不可少,没有大情怀、大境界,登上山顶似乎也是罔然。可是不登山,就不能拓展视野,没有大视野,又何来大情怀、大境界? |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首先从父亲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从高远之处,才能看得更清楚,感悟更深刻”或“要懂得观察身边的美”;从“孩子”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凡是辩证一思考,就能有全新的认识”或“要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景物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美,无处不在”或“要懂得展现自己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