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的那些神童,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4:2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0
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能人异士,比如说卧龙诸葛亮。也有不少神童,比如说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就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可少年成才得他们,并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却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就已经被上天带走,只能说天妒英才。
第一个曹冲。曹冲在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的聪慧和机智,这也让曹操非常重视。在所有的儿子中,曹操最喜欢曹冲了,甚至有希望将他培养成为*人。可是,在曹冲十三岁这年,却因病去世,没能长大人,自然也没办法再发挥聪明才智。
第二个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神童,而且他和曹冲的关系也十分好,同时也收到曹操的喜爱。可是后来曹冲去世后,曹操便派人杀了周不疑。因为害怕想起曹冲,另外就是害怕周不疑的聪明才能为别人所用。因此,周不疑是因为曹操的疑心,而没有长大*,变扼杀在摇篮里了。
第三个夏侯荣。是夏侯渊的第五个儿子,从小就喜欢表现非常聪明,七岁就能作出文章,只要看一遍就能记住所有的内容。当曹丕得知后,便邀请他来到宾客之上,当时有100多个人,而只让夏侯荣看一遍他们的出身籍贯和姓名之类的信息。接着让他叙述,竟然一个错的都没有。不得不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可最后在汉中之战的时候,他的父亲夏侯渊战败而亡,因此,他不愿意逃亡,选择继续作战,结果也战死在汉中,年仅13岁。
神童们本来应该有一个高的起点,自然也能有个不错的人生,只可惜,没能活过成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1
1、曹冲
曹冲,字仓舒,一代奸雄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少年时候的曹冲就十分聪明,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已经跟成年人一样了,善于观察,这点从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的典故之中就能看出。
曹操曾经多次当着大臣的面称赞曹冲,有想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但可惜的是曹冲十三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不幸夭折,曹操极为哀痛。.
2、夏侯荣
夏侯荣,字幼权,小时候就很聪明。七岁就会写文章,每天读很多书,用不了几天就可以记住理解了。(魏)文帝听说后请他作客。当时宴请了宾客有百余人,每个人都上奏了自己的名刺(相当于名片),名刺上都详细地记述了每个人家乡和名字。客人把这些名刺拿出来给夏侯荣看,他只看了一遍,就与每个来客谈话而不会弄错一人。(魏)文帝感到非常惊奇。
汉中争夺战,战败,父亲夏侯渊战死,那个时候夏侯荣才十三岁,左右属下士兵劝夏侯荣赶紧逃命,夏侯荣不走,对属下说:'我父亲已经为国捐躯了,我怎么能逃跑苟活于世!'最后拔剑冲入阵中奋战,终战死阵中。
3、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长子亦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诸葛恪幼小以神童著称,聪明机智,其父亲诸葛瑾长了一张驴脸,因此孙权经常打趣诸葛瑾,有一天,孙权让人牵来一头驴,还在驴脸上挂一个长标签,上写:诸葛子瑜。诸葛恪看了很不爽,就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添两个字。”别人把笔拿来,诸葛恪在那纸头上写了“之驴”俩字,在场的人都笑了。孙权一高兴,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诸葛恪就这样给老爹挣了光!
但可惜的是,随着地位的一步步的升高,诸葛恪开始刚愎自用,别在东兴大胜魏军后,更加独断专行,草率领军伐魏,却兵败新城,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
3、孔融
孔融是个很有来头的人,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更是“文圣人”孔夫子的二十世孙。《后汉书》称孔融“幼有异才”。当然,让孔融名扬天下的还是“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
当然,孔融不仅懂礼貌,而且好辩才。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中大夫陈韪听说孔融有异才,很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辩得陈韪无话可说,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1
在三国时期其实聪明人是相当多的,而被誉为神童的人也就被很多人羡慕嫉妒,在之后的行为举止中为人所诟病陷害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且敌国的奸细也不会让他为敌人所用,早早暗杀了事,当然曹冲例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2
因为神童并不是真正的有法力,只是头脑好用,所以他们死的惨很正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33
我觉得都是天妒英才吧,毕竟这些神童从小就有过人之处,那么是很容易招来别人的妒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