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4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52
古人近视了可以找别人代劳,用放大镜,戴眼镜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跟现代人的解决方法差不多,只不过古代眼镜并没有普及罢了。
找别人代劳
因为近视主要是因为过度用眼引起的,古代人如果近视的话,也就会尽量的避免少用眼睛,这样也会减少眼睛的负担。
古代人一般读书人都会有个书童,所以近视的人都会让书童给自己念书,就比如说欧阳修就是个高度近视眼,所以他就让书童给自己念书,自然就间接解决了近视的问题。
用放大镜
近视的人主要是看东西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能将字或者物体放大的话,那么就能解决近视眼的问题。
而在古代,古人已经发明了放大镜,而且用的材质就是水晶。因为我国就曾经出土了一个汉代放大镜,它可以将所看到的物体放大5倍左右,所以也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近视眼的问题了。
戴眼镜
在古代其实就已经有了眼镜。清朝的时候,西洋人戴进贤就曾送给雍正君主一副眼镜,后来随着西洋人向清朝进贡眼镜越来越多,宫里也专门设了一个用来修理眼镜,制作眼镜的机构。
不过那个时候眼镜还是个稀罕物,一般人是买不起的,所以那个时候的眼镜,只有非常有钱的人才买得起,穷人近视了也只能就那么忍着看不清楚物体了。
所以可见古代人近视了其实还是跟现代人的解法方法差不多的,只不过在古代眼镜并没有像是现代这么普及罢了,毕竟古代近视眼的比例可比现代人近视的比例低太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52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陆续出现,“近视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年轻化。近视眼越来越多,眼镜、*眼镜也随之发展起来,我们近视了可以戴眼镜,那么在古代近视眼怎么办呢?
其实相比之下,古代人群中近视眼的比例是非常少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手机、电脑,少了辐射和蓝光的刺激,近视眼自然会少很多。但是也不排除有秉灯夜读的爱学之人,古代的照明条件和现代相比也是非常差的,没有灯泡,更没有现在的LED灯管,只能靠蜡烛发出的微弱的灯光来照明,也会有很多爱读书的人因此近视。
比如,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近视眼,《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意思就是欧阳修已经瞎到只能让人帮他念的程度了,估计已经是高度近视了。不过,虽然他已经近视到看不清书上的文字这种程度,还是没有放弃学习,会让身边的人读给自己听,大文豪果然是大文豪。
欧阳修那个时候近视看不清文字,要别人念给他听才行,没有办法,没有眼镜不得不这样做。没有眼镜的年代,还有人会选择服用中草药或者针灸来治疗眼疾。除此之外,还可以一些工具让自己看得清楚一些,比如放大镜。《除余众考》中记载:“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意思是看不清就用水滴当做放大镜,就能看见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52
现在戴眼镜的人越开越多,尤其是在电子设备像手机、电脑等越来越普及,随之近视眼也增加。其实有很多习惯导致患近视眼,并不是只有读书,但是有意无意的将近视眼与读书联系到了一起。那么在“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的古代,有没有因读书而患上近视眼的呢。在古代,大部分人都不识字,读书人算是稀有物种。基本上,古代识字的算是10里挑1,而读书人更是百里挑一。读书人少,用眼环境也与现代截然不同,没有触手可及的手机电脑,紧张沉重的学业压力,这些都导致古代近视的人群远比现代少得多。
北宋司马光就是近视眼,他曾经自述:“素有眼疾,不能远视”。南宋《石林燕话》记载:“欧阳修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是一个高度近视眼患者,自己用眼看书都很艰难了,只能让人读书给他听。清朝的纪晓岚也是个近视眼,乾隆曾经派纪晓岚去查一件谎称自杀的案件。纪晓岚眼神不好使,查完回复乾隆说,确实是自杀。死者的家属不服,再次上告,于是乾隆派了大臣与兵部联合复查。经过再次复查,仔细检查后发现,死者身上并没有自缢的痕迹。后来乾隆只得下圣旨解释说,纪晓岚“目系短视”。
说明在古代还是有近视眼的,但是那时候并没有现在的众多导致近视眼的电子设备。所以,患近视眼最多的一类人就是书生了。所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读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而且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很少,而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还有就是读书写字的习惯,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比较长,眼睛距字的距离较远,写的字也相对大小,客观上起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古代用的都是蜡烛,在晚上读书时光线不是太好,这是导致古人近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古代也不是死读书,书生经常会出去走走,交流一下,就是现在的踏青差不多。
古代没有眼镜,一旦患上近视,只能近看或者眯着眼睛,生活和工作都非常不便。那么,古代人都想出什么方法来治疗近视呢?首先,古代人想到用中医进行治疗,明代《景岳全书》记载“能近祛远症”近视眼,“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所以,想要通过针灸刺穴位来改善治疗,同时开明目清肝的药方治疗,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效果。
虽然治愈是没法,不过古人也会想办法预防,《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主要是因为它能吸收油灯冒出的黑烟,防止熏眼,最老少咸宜的方法是热水敷眼,据说苏轼当年因为用眼过度用了这个法子之后“沃之而愈”,效果好不好另说,但意识到了问题就是好同志。
在公元1260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著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所以解决近视靠的还是眼睛,那么古代的眼镜什么样呢?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