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30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10 12:31
1、日晷。
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它底座通常呈圆形,外围一圈刻上时间,并在圆心立起一根棍子。当太阳照射到日晷上时,圆心棍子的影子就对应了底座的时间。
2、圭表。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太阳的影子来看时间。它是立起一个杆子在地上,通过测量杆子影子的长度来计算相应的时间。
3、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又被称为刻漏、漏刻,它最初由两个壶组成。两个壶上下放置,上面的壶往下面的壶中滴水,下面的壶的水位就对应着当前的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10 09:39
1、表圭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发现山石、林木等物在阳光照耀下会投射出影子,有聪明人就发现,这些影子竟然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观测时间,便在平地上立一根竖直的竿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竿就被叫做——表。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用石板做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通过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来算知时间,这把尺子叫做——圭。圭表就这么制成了。
2、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3、漏刻
它的发明源于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沁出。依据此,人们仿制了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注入水后,水就会从孔中漏出来。
然后用另一个容器收集漏下的水,在这一容器内放一标有时间刻度的箭杆,箭杆上附有一个竹片或木块,能随水上浮或下沉,这套容器叫做“箭壶”。漏刻是漏壶和箭壶的合称。当箭壶收集的水慢慢增多,木块会托着箭杆上浮,人们从容器盖处就可以看到箭杆的标志,知晓具体的时间。
扩展资料: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当地时间上昼八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当地时间上昼十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中午一词,为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当地时间下昼二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昼四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时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10 10:57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变化等等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时间观念。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又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渐利用日影的移动、燃料的燃烧、物质的流动等原理制成了早期的计时工具。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10 12:32
中国古代是世界上天文学科特别发达和先进的国家,所以我们最早会计算太阳、月亮与地球三者间的关系,定出了日晷(其针长、形状、有许多讲究,需要精确计算),通过投影,计算出日、时、刻、分,还有了四个季节和十二四节气的划分,这是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历法。所以中国的历法非常难算,精度非常高,会的人很少。具体到各地,则有水漏、沙漏,以及早期的钟和鼓向皇帝与百姓报时,确定出相对准确的时辰,所以才有打更这种职业。有些也采用点燃线香计时。一般的香大约可以燃烧多少时间,只要连续点燃线香就行。这种办法比铜壶滴漏的计时水平要低,误差稍大,在一般住户中用来粗略计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10 14:40
虽然古代没有表,但是除了用日月星晨来衡量时间外,古人还用水漏,沙漏,日晷等方法来计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