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体现了什么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42
留守儿童正处在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其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社会化的含义及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的公认的行为方式,其最后的结果是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飞速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均影响个体后期的行为,因此,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儿童社会化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生活技能的养成.这是儿童社会化内容的第一层面,是首要的基本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
(2)社会规范的内化.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必须对每一个人的行为有所要求与制约,由此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被社会认可、接纳,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3)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人格包含着一个人道德情感、行为准则、智能、气质、意志和协调相融等诸多特质,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人的生命之初.
(4)社会角色的学习.角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以各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所以,每个人都要进行角色学习,如学习与角色有关的权利与义务,学习适合于角色行为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及有关价值观念等,以便在社会生活中尽可能减少角色行为的偏差和冲突.
(5)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生活目标就是个人的理想追求,而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化,一方面要把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培养个人价值观念的任务,使个人的目标和他的价值观念协调起来.
2.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社会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
(1)家庭培育着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1].作为初级群体典型的家庭,在培养人性方面的作用远远大于邻居、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它对一个人正常情感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婴儿呱呱落地开始,他就接受着母乳的喂养、亲人的搂抱及逗乐,在这里实际上他就接受了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情感:食物、温暖和互动,这种互动满足了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也影响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个体的成长,这种情感的互动日渐变得重要,一个人是否懂得接受别人的爱,是否懂得给予别人以爱,这与他在家庭中的情感的互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2)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长期共同生活中确立的、为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期望的行为方式,如风俗、习惯、礼节、禁忌、社会基本道德、等.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社会也对他提出各种各样的规范要求.儿童对这些社会规范的获得主要通过家庭的影响和传授才能实现的.家庭是一个人最先进入的人际群体和社会组织,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儿童的行为始于模仿,父母是他们赖以模仿的对象.父母的饮食方式、衣着风度、行为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同时,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传授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
(3)家庭教育为儿童的智能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家庭的影响及父母的教育,最先在孩子“一片空白”的心灵上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难磨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首要的基础环境,其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家长的表率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尽管学校教育及其它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但家庭影响、父母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为学校教育准备了必要的智力基础.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使孩子处于“教育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1.管理缺位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825%的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约有6%的儿童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其余部分留守的儿童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或独自留守.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为三类: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上代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来监护;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
2.滞后
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照顾.由于老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仅能以语言传授世代间的经验,无法给孩子以先进的教育.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存在着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缺乏良好启蒙教育的问题,这无疑会给这些孩子以后的成长留下许多缺憾.另外,由于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孩子们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和疏导,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好.
3.心理脆弱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比正常家庭儿童更多的问题,产生种种心理烦恼.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代养人中有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不知如何去理解孩子,长此下去,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得烦躁、脆弱.
4.道德滑坡
一些原来各方面都不错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的留守儿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极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唆使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1.帮助和引导广大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孩子扶养教育*,不仅是*赋予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这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中,不要借口发展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每一位家长应尽力承担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教育好子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将孩子教育*.
2.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中,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并逐步社会化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3.从长远来看,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应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富裕,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型家庭,从深层上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路径.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当务之急.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的改革入手,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应制定和实施优惠*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
(3)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这既是缺位家庭和缺失亲子教育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不仅可以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安全.
(4)建立“代管家长制”.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的关爱,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缺位家庭、缺失亲子教育的留守儿童得到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5)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托管中心”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并记录留守儿童每一天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使老师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通亲情电话,增加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互动和亲子交流的次数,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到亲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