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的作文如何写出层次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06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写作本无规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风格,能给人以美感以情感颤动,或予人以知识者皆为好文章。然而,写作非与生俱来,个人风格亦需博采众长、广学诸家方可形成,学习乃为基础,为师者需指导学生以系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有规律的模仿、训练到无规律、个人风格的写作,此为作文教学之要义。本人现将平时教学中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求教诸同仁指正。
一、表达法
表达方式分五种,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篇文章均有各自侧重的表达方式。学生写作总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话可写,与其表达方式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表达方式的训练应为作文教学第一步。不妨将其肢解开来,先逐一训练,再综合起来。
1、“格”的训练
所谓“格”,就是将每种写作方式分成若干个“点”,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成一条线(即连续的句子)。训练时,将“格”空着,让学生试着用词填上。如:
(1)描写分“格”
他(放下)书包,(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104页,(指着)第2段对我说:“……”(动作描写)
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快活地)说:“我们有希望了。”(神态描写) (2)抒情分“格”
字典,你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良伴)。
青松啊,你(笔直)的身躯,让我(一生站立),永不(低头);你对严寒的(藐视),让我在困难面前永不(气馁),永不(屈服)。
“格”的训练在课文中会经常出现,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需要说明的是,填入“格”中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2、以身边小事来训练
指导学生立足生活,留心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以出题的形式来训练。如: (1)叙述:请叙述你早晨起床到进入教室之间的一系列事。
请叙述你放学回家的经过。 (2)描写:请描写妈妈做饭时的一系列动作。 请描写月圆夜晚天空的景色。 街上,你看到小偷把手伸向别人衣袋,此时,你心里……
(3)议论:校园里,有同学随地乱扔纸屑,你认为这种行为好吗?为什么?
二、审题法
对题目的审定、立意,是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导学生审题,可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灵活性,并能实现快速作文。本人以四种方法指导学生。
1、打蛇七寸法
所谓打蛇七寸法,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表意重心,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编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独词式的文题,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其本质特点,可写其象征意,也可写其比喻意,还可写其引申意。如《路》、《蜡烛》、《桥》等题即是如此。
2、冰糖葫芦法
对于一个文题,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就能以众多的材料(葫芦)串连成篇。此法要点首先在于中心线索的确定,其次在于组建材料。如《瞧我一家子》,可先确定我一家的快乐生活为中心,再列举爸爸、妈妈、爷爷、我的一些快乐事迹来构成全文。
3、反弹琵琶法
此法较多应用于议论文体。对于一个文题,若以常规思维去议论,则难以求新而落于俗套,不妨反其意而用之。可正弹,如《说“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本是个贬义词,讽刺那些不顾客观规律的做法,在文中可反此意,颂扬勇于实践的精神,《静静的夜晚》,可描述在静静的夜晚中发生的一系列不安静的事件,以“静”与“动”作对比,对“动”的系列事件进行阐述。
4、添砖加瓦法
某些文题看来较宽范,有一定迷惑性,不易下手,不妨为该题加上一些因素,将文题缩小。譬如《哭笑不得》,可以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写的范围就比较明晰了。再如《心事》,可为其加上“老师”、“我”等因素,使之变成《老师的心事》、《我的心事》等等,题目意思就很清楚了。
5、指东击西法
此法应用于一些看似很普通、简单的文题上,对于此类文题,若按常规去写,势必难写新意,可跳出文题的一般意义,写另一种相对独特的意义。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避开平常教室里的考试不写,而写思想、行为、意志等方面的一次考验。再如《珍贵的礼物》,避开“礼物”的一般意义(人情往来互赠的珍贵礼品)不写,而写父母、师长或上级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或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甚至还可以写自己送给自己的一句忠告、名言等等。
关于审题法还有很多技巧,只要细心分析、归纳,并将之形成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就能避免学生对一题目茫然无措、无从着手的现象发生。
三、主体法
在一篇文章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主体。如人称主体“我、你、他(她)”、物体主体(多见于说明文)、事件主体(多见于叙事文章)、立场主体(多见于议论文、抒情文章)。如果能巧妙运用主体变换,文章将会别出心裁、增色不少。譬如《路》这一题目,常规主体一般为“我”,可将主体变换为动物,如青蛙,写青蛙在水里行走了一段路,发现水里不再清洁,它无奈转到陆地上,却发现陆地上也到处是垃圾,它悲哀地看到环境污染让它再也找不到一条从前那样清洁的路,还可将主体变换为植物,如路边的青松,写青松目睹了它身旁小路的变化,从而反映改革开放带给人的变化,人们变得乐于探索,乐于奉献,青松最后也暗下决心,多呼出氧气,多铺展绿荫,为这条小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譬如《收藏昨天》,按常规主体为“我”,写下来则成为“我”对昨天的回顾,可将主体变换为“昨天”、“今天”与“明天”,写昨天与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强调昨天的意义。
此法着眼于主体的变换,但要注意的是主体须与中心完好的统一起来,否则可能会不伦不类。
----------------------------------------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06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写作本无规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风格,能给人以美感以情感颤动,或予人以知识者皆为好文章。然而,写作非与生俱来,个人风格亦需博采众长、广学诸家方可形成,学习乃为基础,为师者需指导学生以系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有规律的模仿、训练到无规律、个人风格的写作,此为作文教学之要义。本人现将平时教学中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求教诸同仁指正。
一、表达法
表达方式分五种,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篇文章均有各自侧重的表达方式。学生写作总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话可写,与其表达方式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表达方式的训练应为作文教学第一步。不妨将其肢解开来,先逐一训练,再综合起来。
1、“格”的训练
所谓“格”,就是将每种写作方式分成若干个“点”,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成一条线(即连续的句子)。训练时,将“格”空着,让学生试着用词填上。如:
(1)描写分“格”
他(放下)书包,(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104页,(指着)第2段对我说:“……”(动作描写)
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快活地)说:“我们有希望了。”(神态描写) (2)抒情分“格”
字典,你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良伴)。
青松啊,你(笔直)的身躯,让我(一生站立),永不(低头);你对严寒的(藐视),让我在困难面前永不(气馁),永不(屈服)。
“格”的训练在课文中会经常出现,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需要说明的是,填入“格”中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2、以身边小事来训练
指导学生立足生活,留心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以出题的形式来训练。如: (1)叙述:请叙述你早晨起床到进入教室之间的一系列事。
请叙述你放学回家的经过。 (2)描写:请描写妈妈做饭时的一系列动作。 请描写月圆夜晚天空的景色。 街上,你看到小偷把手伸向别人衣袋,此时,你心里……
(3)议论:校园里,有同学随地乱扔纸屑,你认为这种行为好吗?为什么?
二、审题法
对题目的审定、立意,是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导学生审题,可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灵活性,并能实现快速作文。本人以四种方法指导学生。
1、打蛇七寸法
所谓打蛇七寸法,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表意重心,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编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独词式的文题,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其本质特点,可写其象征意,也可写其比喻意,还可写其引申意。如《路》、《蜡烛》、《桥》等题即是如此。
2、冰糖葫芦法
对于一个文题,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就能以众多的材料(葫芦)串连成篇。此法要点首先在于中心线索的确定,其次在于组建材料。如《瞧我一家子》,可先确定我一家的快乐生活为中心,再列举爸爸、妈妈、爷爷、我的一些快乐事迹来构成全文。
3、反弹琵琶法
此法较多应用于议论文体。对于一个文题,若以常规思维去议论,则难以求新而落于俗套,不妨反其意而用之。可正弹,如《说“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本是个贬义词,讽刺那些不顾客观规律的做法,在文中可反此意,颂扬勇于实践的精神,《静静的夜晚》,可描述在静静的夜晚中发生的一系列不安静的事件,以“静”与“动”作对比,对“动”的系列事件进行阐述。
4、添砖加瓦法
某些文题看来较宽范,有一定迷惑性,不易下手,不妨为该题加上一些因素,将文题缩小。譬如《哭笑不得》,可以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写的范围就比较明晰了。再如《心事》,可为其加上“老师”、“我”等因素,使之变成《老师的心事》、《我的心事》等等,题目意思就很清楚了。
5、指东击西法
此法应用于一些看似很普通、简单的文题上,对于此类文题,若按常规去写,势必难写新意,可跳出文题的一般意义,写另一种相对独特的意义。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避开平常教室里的考试不写,而写思想、行为、意志等方面的一次考验。再如《珍贵的礼物》,避开“礼物”的一般意义(人情往来互赠的珍贵礼品)不写,而写父母、师长或上级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或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甚至还可以写自己送给自己的一句忠告、名言等等。
关于审题法还有很多技巧,只要细心分析、归纳,并将之形成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就能避免学生对一题目茫然无措、无从着手的现象发生。
三、主体法
在一篇文章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主体。如人称主体“我、你、他(她)”、物体主体(多见于说明文)、事件主体(多见于叙事文章)、立场主体(多见于议论文、抒情文章)。如果能巧妙运用主体变换,文章将会别出心裁、增色不少。譬如《路》这一题目,常规主体一般为“我”,可将主体变换为动物,如青蛙,写青蛙在水里行走了一段路,发现水里不再清洁,它无奈转到陆地上,却发现陆地上也到处是垃圾,它悲哀地看到环境污染让它再也找不到一条从前那样清洁的路,还可将主体变换为植物,如路边的青松,写青松目睹了它身旁小路的变化,从而反映改革开放带给人的变化,人们变得乐于探索,乐于奉献,青松最后也暗下决心,多呼出氧气,多铺展绿荫,为这条小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譬如《收藏昨天》,按常规主体为“我”,写下来则成为“我”对昨天的回顾,可将主体变换为“昨天”、“今天”与“明天”,写昨天与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强调昨天的意义。
此法着眼于主体的变换,但要注意的是主体须与中心完好的统一起来,否则可能会不伦不类。
----------------------------------------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