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写景*抒情*哲理—诗词 %¥%高分高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5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7
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可能有点下掰,不过我这种答案往往有轰动效应,建议可以一试)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9、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抒发一种享受生活情趣吧,感叹自然给人的美感,表达一种乐观的思想。
参考资料:原创!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竹直心虚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师!
-------------------------------------------------------------
一封书信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默无言,心事重,万千情思。
绕结心头,咫尺相近天涯远
从何开口?欲说还羞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万般回首化尘埃,唯有青山不改
望断天涯无际,凄凉无语悲伤
只为两地信茫茫,才子佳人愁状
贫,不是耻辱;贱,才是真正地耻辱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以报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夜深风雨归何处,西月窥人到半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经多世事心长惬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7
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可能有点下掰,不过我这种答案往往有轰动效应,建议可以一试)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9、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抒发一种享受生活情趣吧,感叹自然给人的美感,表达一种乐观的思想。
参考资料:原创!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竹直心虚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师!
-------------------------------------------------------------
一封书信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默无言,心事重,万千情思。
绕结心头,咫尺相近天涯远
从何开口?欲说还羞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万般回首化尘埃,唯有青山不改
望断天涯无际,凄凉无语悲伤
只为两地信茫茫,才子佳人愁状
贫,不是耻辱;贱,才是真正地耻辱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以报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夜深风雨归何处,西月窥人到半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经多世事心长惬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8
晏殊(991~1055)
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
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 “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 晏殊诗词的特点
他是闲雅情思的词人。因为他身居高位,他是宰相,经常表现一些高雅的主题,使他的诗词并不是俚俗语言,而是更多的以精约洗练的笔触来表达某种生命的感触。他是一种以少总多的一种古典的传统,比如他著名的写景的句子,“昨夜西风调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词经常是一种意象式的,他常引唐诗入词。比如,“情只似春杨柳,占断可怜时候”,这样的句子,以写多情,写愁,抽象的感情很难写,他就用了一个春杨柳,所以他对后来影响很大,大家读秦观的词,无边丝雨细如潮,写这个愁,他就用丝雨表达,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唐诗的意向的方式。
晏殊的身世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词作的内涵的闲雅情思,手法的硬瘦,也就同时局限了词人的视野,那晏殊的词的题材比较狭窄,他绝不会有东坡词的惊涛骇浪,他更多的写一些什么庆佳会,祝延长,什么祝寿酒宴的作品,这样的一些应酬之作,另外他即使是写景物,我发现他经常重复,他也的最多的就是燕子,无情一去云中燕,有意归来梁上燕,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岑相识燕归来,又回来了,很多的燕子,那后边这两句本身就是诗句,那么诗词都不分了,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晏殊以诗为词这样的特点,同时晏殊的词喜欢写花,写草,写梅花,写细雨,写落幕,写愁绪,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等等。
•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宋朝。北宋政权建立初期,政局不稳,外有诸多割据政权虎视眈眈,内有周朝遗老遗少甚难控制,再加上在后周时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握有重兵禁军将领以及地方上割据而立的众多节使。为此自宋太祖开始宋朝就确立了以文臣治天下的基调,并大肆弱化地方和**的权利,加强皇权,维护赵家统治。首先,宋太祖把地方上的权利回收至*。其次采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分化宰相的权利,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掌管政务的宰执,军权的枢密使,财经的三司使,再加上自秦汉就独立于外的监察机构,确立了北宋中前期的四权分立制度。
北宋初期的文坛局面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 “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北宋初期的词: 北宋初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盛行晚唐五代以来的高雅婉丽的词风,偏于艳科。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偁、钱惟演、林逋等。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
• 关于晏殊的几个主题
1晏殊诗词特点于北宋初期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的联系
虽然大部分诗人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会与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文坛的局面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但晏殊却有所不同。晏殊的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他也被大人们认为是“神童”,而后来的他似乎以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俯视现实世界。所以,他的写作风格比不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文坛局面。
2为什么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
晏殊的诗词圆融平静,这正好符合了当时诗词的艺术特点,但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就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来看,识字的人不是很多,能懂得欣赏诗词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决定不了什么。能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不能作为一个评价诗词的标准。
3晏殊富贵显达的身世与他诗词风格的关系
由于晏殊的才华出众,使他很顺利地获得了*厚禄,但我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无奈。其实,晏殊正是一位敏锐的诗人,所以他的身世虽达,而他的诗词中所流露的一份“无常”的伤感,却是与其他不达的诗人同样真实也同样深切的。在他的伤感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旷达的怀抱。
4晏殊的一首与其风格不太相符的作品
山亭柳
家住西秦,*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诗词的风格,一向都表现得平静圆融,而这首词却偏偏写的声情激越,感慨悲凉。晏殊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他的另一面的刚峻的性格,而且极为激动。在这之后就会觉得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慨激越不但并非例外,而且正是必然的意中之事。这首风格例外的作品,不但不能使晏殊的理性的诗人的基础动摇,而且反更多了一层有力的证明。
• 晏殊的贡献与成就以及对他的评价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幼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8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宋代哲理诗杂谈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诗人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且看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写庐山雄伟、奇幻、险峻和秀丽的景象。也揭示了庐山自然美中所蕴涵的哲理: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由此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由于这样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全是紧扣庐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议论,是与该山的形象和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从观察庐山自然地生发出来的深切感受,真正体现了诗趣和哲理的高度融和,讲的哲理亲切自然,读来又耐人寻味。
再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更是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方塘之水澄澈清净,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一深刻哲理的揭示,并不借助半句干巴巴的说教,而是把全诗融入到悠悠的水流中,灌进明净的池塘里。整篇诗歌无不在写方塘,又无处不在讲读书的感受,使读者如饮醇醪。但是,如果去掉题目,也许你还真的不知作者在总结读书学习的经验呢!而第二首(又名《泛舟》)哲理与形象结合更为巧妙。诗歌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歌在字面上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春水生”的境界,才能融会贯通,从枉费力气的必然王国上升到举重若轻的自由王国。
宋代哲理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以及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万里的诗使人感觉到人生的坎坷和奋斗的必要,但它并没有直说人生道路如何如何,而是从下岭一事隐约写来。王安石作为当时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陆游的诗里则蕴含着以下哲理: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
2. 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是“闭门读书”,而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得浅,而且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几首诗歌中可以得出: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所以要在诗歌中表现哲理,弄不好就写成了哲理论文,成了明朝李梦阳所批评的“专作理话”和胡应麟在《诗薮》中讥讽的“理障”了。另外,也不是那些形象丰满而又含有哲理语句的诗歌都能叫做哲理诗。在古代,有不少旨在写景状物和抒情言志的诗歌,诗趣极浓,而无意说理却说出了“哲理”性的诗句,有的甚至还颇负盛名,但却不能说是哲理诗。因为哲理诗除了形象和哲理要高度有机融合,还要这其中的哲理是蕴藏在整首诗歌之中。哲理是凭借诗歌的整体来表达,要令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哲理的,让哲理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如前述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和王安石、陆游的诗歌,它们的主旨全不在写景,而在说理,而这哲理又是依靠全诗四句句子自然天成,没有半丝勉强,只要少了其中一句,“哲理”也就不复存在。哲理诗的这一整体性特点,使得它和那种仅含哲理性诗句的诗歌区分开来。如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和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不但构思别具匠心,而且后两句都富有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但问题是这“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都不是作者的本意,前一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作者有感而发,其意不在哲理;而后一首诗歌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是实景的描写,只是后人“赋予”了它“哲理”。所以这两首诗歌都不能称为哲理诗。
由此可以推知,那些含有一两句哲理名句的诗歌,都不能算作哲理诗。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苏轼的《惠崇 < 春江晚景 > 》(“春江水暖鸭先知”)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这些诗歌前人把它叫做“理趣诗”。
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8
晏殊(991~1055)
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
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 “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 晏殊诗词的特点
他是闲雅情思的词人。因为他身居高位,他是宰相,经常表现一些高雅的主题,使他的诗词并不是俚俗语言,而是更多的以精约洗练的笔触来表达某种生命的感触。他是一种以少总多的一种古典的传统,比如他著名的写景的句子,“昨夜西风调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词经常是一种意象式的,他常引唐诗入词。比如,“情只似春杨柳,占断可怜时候”,这样的句子,以写多情,写愁,抽象的感情很难写,他就用了一个春杨柳,所以他对后来影响很大,大家读秦观的词,无边丝雨细如潮,写这个愁,他就用丝雨表达,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唐诗的意向的方式。
晏殊的身世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词作的内涵的闲雅情思,手法的硬瘦,也就同时局限了词人的视野,那晏殊的词的题材比较狭窄,他绝不会有东坡词的惊涛骇浪,他更多的写一些什么庆佳会,祝延长,什么祝寿酒宴的作品,这样的一些应酬之作,另外他即使是写景物,我发现他经常重复,他也的最多的就是燕子,无情一去云中燕,有意归来梁上燕,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岑相识燕归来,又回来了,很多的燕子,那后边这两句本身就是诗句,那么诗词都不分了,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晏殊以诗为词这样的特点,同时晏殊的词喜欢写花,写草,写梅花,写细雨,写落幕,写愁绪,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等等。
•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宋朝。北宋政权建立初期,政局不稳,外有诸多割据政权虎视眈眈,内有周朝遗老遗少甚难控制,再加上在后周时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握有重兵禁军将领以及地方上割据而立的众多节使。为此自宋太祖开始宋朝就确立了以文臣治天下的基调,并大肆弱化地方和**的权利,加强皇权,维护赵家统治。首先,宋太祖把地方上的权利回收至*。其次采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分化宰相的权利,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掌管政务的宰执,军权的枢密使,财经的三司使,再加上自秦汉就独立于外的监察机构,确立了北宋中前期的四权分立制度。
北宋初期的文坛局面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 “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北宋初期的词: 北宋初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盛行晚唐五代以来的高雅婉丽的词风,偏于艳科。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偁、钱惟演、林逋等。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
• 关于晏殊的几个主题
1晏殊诗词特点于北宋初期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的联系
虽然大部分诗人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会与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文坛的局面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但晏殊却有所不同。晏殊的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他也被大人们认为是“神童”,而后来的他似乎以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俯视现实世界。所以,他的写作风格比不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文坛局面。
2为什么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
晏殊的诗词圆融平静,这正好符合了当时诗词的艺术特点,但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就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来看,识字的人不是很多,能懂得欣赏诗词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决定不了什么。能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不能作为一个评价诗词的标准。
3晏殊富贵显达的身世与他诗词风格的关系
由于晏殊的才华出众,使他很顺利地获得了*厚禄,但我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无奈。其实,晏殊正是一位敏锐的诗人,所以他的身世虽达,而他的诗词中所流露的一份“无常”的伤感,却是与其他不达的诗人同样真实也同样深切的。在他的伤感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旷达的怀抱。
4晏殊的一首与其风格不太相符的作品
山亭柳
家住西秦,*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诗词的风格,一向都表现得平静圆融,而这首词却偏偏写的声情激越,感慨悲凉。晏殊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他的另一面的刚峻的性格,而且极为激动。在这之后就会觉得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慨激越不但并非例外,而且正是必然的意中之事。这首风格例外的作品,不但不能使晏殊的理性的诗人的基础动摇,而且反更多了一层有力的证明。
• 晏殊的贡献与成就以及对他的评价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幼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9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2004-01-20 20:17:58 作者:曹济平 阅读次数:9115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9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李白《把酒问月》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屈原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是因失意而怅惘而问月。
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
上阕主要表达*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这与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据说宋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乃有"苏轼终是爱君"的感叹,并以此量移汝州。(《岁时广记》引杨湜《古今词话》)。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所展示的语言方式和矛盾心态,曾一时为众人仿效,如黄庭坚之"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赵秉文"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等等。
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出。换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个人思绪,由个人之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实兼慰人,意思愈转愈深。煞拍两句从谢庄《月赋》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虽然月圆人未圆,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则人若得生命长久,自有与月共圆之日。
全词情感数折,而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旷放。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苕溪渔隐丛话》)。
作此词六年后,苏轼(46岁,在黄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赏月词--《念奴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其情景与前阕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阕之矛盾曲折、境界开阖在此词中化为一股清旷之气。刘熙载曾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艺概·词曲概》)。
���
附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参考资料:我觉得这首词太美了~就象BOLERO ......喜欢的没办法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8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宋代哲理诗杂谈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诗人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且看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写庐山雄伟、奇幻、险峻和秀丽的景象。也揭示了庐山自然美中所蕴涵的哲理: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由此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由于这样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全是紧扣庐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议论,是与该山的形象和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从观察庐山自然地生发出来的深切感受,真正体现了诗趣和哲理的高度融和,讲的哲理亲切自然,读来又耐人寻味。
再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更是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方塘之水澄澈清净,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一深刻哲理的揭示,并不借助半句干巴巴的说教,而是把全诗融入到悠悠的水流中,灌进明净的池塘里。整篇诗歌无不在写方塘,又无处不在讲读书的感受,使读者如饮醇醪。但是,如果去掉题目,也许你还真的不知作者在总结读书学习的经验呢!而第二首(又名《泛舟》)哲理与形象结合更为巧妙。诗歌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歌在字面上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春水生”的境界,才能融会贯通,从枉费力气的必然王国上升到举重若轻的自由王国。
宋代哲理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以及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万里的诗使人感觉到人生的坎坷和奋斗的必要,但它并没有直说人生道路如何如何,而是从下岭一事隐约写来。王安石作为当时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陆游的诗里则蕴含着以下哲理: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
2. 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是“闭门读书”,而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得浅,而且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几首诗歌中可以得出: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所以要在诗歌中表现哲理,弄不好就写成了哲理论文,成了明朝李梦阳所批评的“专作理话”和胡应麟在《诗薮》中讥讽的“理障”了。另外,也不是那些形象丰满而又含有哲理语句的诗歌都能叫做哲理诗。在古代,有不少旨在写景状物和抒情言志的诗歌,诗趣极浓,而无意说理却说出了“哲理”性的诗句,有的甚至还颇负盛名,但却不能说是哲理诗。因为哲理诗除了形象和哲理要高度有机融合,还要这其中的哲理是蕴藏在整首诗歌之中。哲理是凭借诗歌的整体来表达,要令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哲理的,让哲理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如前述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和王安石、陆游的诗歌,它们的主旨全不在写景,而在说理,而这哲理又是依靠全诗四句句子自然天成,没有半丝勉强,只要少了其中一句,“哲理”也就不复存在。哲理诗的这一整体性特点,使得它和那种仅含哲理性诗句的诗歌区分开来。如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和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不但构思别具匠心,而且后两句都富有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但问题是这“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都不是作者的本意,前一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作者有感而发,其意不在哲理;而后一首诗歌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是实景的描写,只是后人“赋予”了它“哲理”。所以这两首诗歌都不能称为哲理诗。
由此可以推知,那些含有一两句哲理名句的诗歌,都不能算作哲理诗。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苏轼的《惠崇 < 春江晚景 > 》(“春江水暖鸭先知”)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这些诗歌前人把它叫做“理趣诗”。
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9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2004-01-20 20:17:58 作者:曹济平 阅读次数:9115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9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李白《把酒问月》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屈原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是因失意而怅惘而问月。
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
上阕主要表达*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这与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据说宋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乃有"苏轼终是爱君"的感叹,并以此量移汝州。(《岁时广记》引杨湜《古今词话》)。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所展示的语言方式和矛盾心态,曾一时为众人仿效,如黄庭坚之"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赵秉文"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等等。
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出。换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个人思绪,由个人之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实兼慰人,意思愈转愈深。煞拍两句从谢庄《月赋》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虽然月圆人未圆,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则人若得生命长久,自有与月共圆之日。
全词情感数折,而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旷放。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苕溪渔隐丛话》)。
作此词六年后,苏轼(46岁,在黄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赏月词--《念奴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其情景与前阕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阕之矛盾曲折、境界开阖在此词中化为一股清旷之气。刘熙载曾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艺概·词曲概》)。
���
附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参考资料:我觉得这首词太美了~就象BOLERO ......喜欢的没办法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7
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可能有点下掰,不过我这种答案往往有轰动效应,建议可以一试)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9、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抒发一种享受生活情趣吧,感叹自然给人的美感,表达一种乐观的思想。
参考资料:原创!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竹直心虚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师!
-------------------------------------------------------------
一封书信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默无言,心事重,万千情思。
绕结心头,咫尺相近天涯远
从何开口?欲说还羞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万般回首化尘埃,唯有青山不改
望断天涯无际,凄凉无语悲伤
只为两地信茫茫,才子佳人愁状
贫,不是耻辱;贱,才是真正地耻辱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以报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夜深风雨归何处,西月窥人到半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经多世事心长惬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8
晏殊(991~1055)
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
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 “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 晏殊诗词的特点
他是闲雅情思的词人。因为他身居高位,他是宰相,经常表现一些高雅的主题,使他的诗词并不是俚俗语言,而是更多的以精约洗练的笔触来表达某种生命的感触。他是一种以少总多的一种古典的传统,比如他著名的写景的句子,“昨夜西风调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词经常是一种意象式的,他常引唐诗入词。比如,“情只似春杨柳,占断可怜时候”,这样的句子,以写多情,写愁,抽象的感情很难写,他就用了一个春杨柳,所以他对后来影响很大,大家读秦观的词,无边丝雨细如潮,写这个愁,他就用丝雨表达,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唐诗的意向的方式。
晏殊的身世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词作的内涵的闲雅情思,手法的硬瘦,也就同时局限了词人的视野,那晏殊的词的题材比较狭窄,他绝不会有东坡词的惊涛骇浪,他更多的写一些什么庆佳会,祝延长,什么祝寿酒宴的作品,这样的一些应酬之作,另外他即使是写景物,我发现他经常重复,他也的最多的就是燕子,无情一去云中燕,有意归来梁上燕,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岑相识燕归来,又回来了,很多的燕子,那后边这两句本身就是诗句,那么诗词都不分了,从这点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晏殊以诗为词这样的特点,同时晏殊的词喜欢写花,写草,写梅花,写细雨,写落幕,写愁绪,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等等。
•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
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宋朝。北宋政权建立初期,政局不稳,外有诸多割据政权虎视眈眈,内有周朝遗老遗少甚难控制,再加上在后周时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握有重兵禁军将领以及地方上割据而立的众多节使。为此自宋太祖开始宋朝就确立了以文臣治天下的基调,并大肆弱化地方和**的权利,加强皇权,维护赵家统治。首先,宋太祖把地方上的权利回收至*。其次采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分化宰相的权利,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掌管政务的宰执,军权的枢密使,财经的三司使,再加上自秦汉就独立于外的监察机构,确立了北宋中前期的四权分立制度。
北宋初期的文坛局面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 “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北宋初期的词: 北宋初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盛行晚唐五代以来的高雅婉丽的词风,偏于艳科。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偁、钱惟演、林逋等。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
• 关于晏殊的几个主题
1晏殊诗词特点于北宋初期社会背景和文坛局面的联系
虽然大部分诗人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会与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文坛的局面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但晏殊却有所不同。晏殊的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他也被大人们认为是“神童”,而后来的他似乎以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俯视现实世界。所以,他的写作风格比不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文坛局面。
2为什么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
晏殊的诗词圆融平静,这正好符合了当时诗词的艺术特点,但他的诗词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就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来看,识字的人不是很多,能懂得欣赏诗词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决定不了什么。能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不能作为一个评价诗词的标准。
3晏殊富贵显达的身世与他诗词风格的关系
由于晏殊的才华出众,使他很顺利地获得了*厚禄,但我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无奈。其实,晏殊正是一位敏锐的诗人,所以他的身世虽达,而他的诗词中所流露的一份“无常”的伤感,却是与其他不达的诗人同样真实也同样深切的。在他的伤感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旷达的怀抱。
4晏殊的一首与其风格不太相符的作品
山亭柳
家住西秦,*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诗词的风格,一向都表现得平静圆融,而这首词却偏偏写的声情激越,感慨悲凉。晏殊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他的另一面的刚峻的性格,而且极为激动。在这之后就会觉得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慨激越不但并非例外,而且正是必然的意中之事。这首风格例外的作品,不但不能使晏殊的理性的诗人的基础动摇,而且反更多了一层有力的证明。
• 晏殊的贡献与成就以及对他的评价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幼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8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宋代哲理诗杂谈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诗人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且看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写庐山雄伟、奇幻、险峻和秀丽的景象。也揭示了庐山自然美中所蕴涵的哲理: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由此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由于这样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全是紧扣庐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议论,是与该山的形象和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从观察庐山自然地生发出来的深切感受,真正体现了诗趣和哲理的高度融和,讲的哲理亲切自然,读来又耐人寻味。
再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更是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方塘之水澄澈清净,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一深刻哲理的揭示,并不借助半句干巴巴的说教,而是把全诗融入到悠悠的水流中,灌进明净的池塘里。整篇诗歌无不在写方塘,又无处不在讲读书的感受,使读者如饮醇醪。但是,如果去掉题目,也许你还真的不知作者在总结读书学习的经验呢!而第二首(又名《泛舟》)哲理与形象结合更为巧妙。诗歌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歌在字面上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春水生”的境界,才能融会贯通,从枉费力气的必然王国上升到举重若轻的自由王国。
宋代哲理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以及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万里的诗使人感觉到人生的坎坷和奋斗的必要,但它并没有直说人生道路如何如何,而是从下岭一事隐约写来。王安石作为当时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陆游的诗里则蕴含着以下哲理: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
2. 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是“闭门读书”,而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得浅,而且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几首诗歌中可以得出: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所以要在诗歌中表现哲理,弄不好就写成了哲理论文,成了明朝李梦阳所批评的“专作理话”和胡应麟在《诗薮》中讥讽的“理障”了。另外,也不是那些形象丰满而又含有哲理语句的诗歌都能叫做哲理诗。在古代,有不少旨在写景状物和抒情言志的诗歌,诗趣极浓,而无意说理却说出了“哲理”性的诗句,有的甚至还颇负盛名,但却不能说是哲理诗。因为哲理诗除了形象和哲理要高度有机融合,还要这其中的哲理是蕴藏在整首诗歌之中。哲理是凭借诗歌的整体来表达,要令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哲理的,让哲理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如前述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和王安石、陆游的诗歌,它们的主旨全不在写景,而在说理,而这哲理又是依靠全诗四句句子自然天成,没有半丝勉强,只要少了其中一句,“哲理”也就不复存在。哲理诗的这一整体性特点,使得它和那种仅含哲理性诗句的诗歌区分开来。如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和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不但构思别具匠心,而且后两句都富有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但问题是这“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都不是作者的本意,前一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作者有感而发,其意不在哲理;而后一首诗歌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是实景的描写,只是后人“赋予”了它“哲理”。所以这两首诗歌都不能称为哲理诗。
由此可以推知,那些含有一两句哲理名句的诗歌,都不能算作哲理诗。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苏轼的《惠崇 < 春江晚景 > 》(“春江水暖鸭先知”)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这些诗歌前人把它叫做“理趣诗”。
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9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2004-01-20 20:17:58 作者:曹济平 阅读次数:9115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19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李白《把酒问月》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屈原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是因失意而怅惘而问月。
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
上阕主要表达*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这与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据说宋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乃有"苏轼终是爱君"的感叹,并以此量移汝州。(《岁时广记》引杨湜《古今词话》)。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所展示的语言方式和矛盾心态,曾一时为众人仿效,如黄庭坚之"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赵秉文"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等等。
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出。换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个人思绪,由个人之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实兼慰人,意思愈转愈深。煞拍两句从谢庄《月赋》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虽然月圆人未圆,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则人若得生命长久,自有与月共圆之日。
全词情感数折,而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旷放。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苕溪渔隐丛话》)。
作此词六年后,苏轼(46岁,在黄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赏月词--《念奴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其情景与前阕皆相仿佛,但意趣已自不同。前阕之矛盾曲折、境界开阖在此词中化为一股清旷之气。刘熙载曾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艺概·词曲概》)。
���
附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参考资料:我觉得这首词太美了~就象BOLERO ......喜欢的没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