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儒道两家的哲学观点及对后代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5:0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3
1、儒家的哲学观点:构建了道德思想体系:倡导“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是孔子及其后学提出的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对后代的影响:它们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这套道德思想体系,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适用。秩序和制度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时至今日,仍然被倡导、被遵循。
2、道家的哲学观点:以哲学意义的“道德”为纲,论述治国、用兵、修身、养生之道。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普遍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对后代的影响: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对近代西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建立起到了指引作用。
扩展资料:
并不能评判儒道两家到底谁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它们二者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深深地交织在了我们每个国人的血液里,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基因上,影响着我们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伦理道德和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作为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无论我们在哪里、什么时候,都不该忘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不该忘记自己的文化源头,更不必崇洋媚外,因为我们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本来就是很优秀的,存在千年而不衰自然有它的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3
试论述儒道两家的哲学观点及对后代的影响
这个课题要是详细论述出来的话,会很长。既然提出来了,我就简单的论及一下。
儒道两家的哲学观点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但是指向点是不同的。
道学(非道教,特此补注)的“道法自然”四字已经指明了核心,即其所有的观点都在于“法自然”,是阐明人与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顺应于“天道”而须遵循的天道伦常,以及在整个你来我往的征服和被征服的过程中的此消彼长。
这一点,从另外一个案例中是可以体现了道学的先进性的——西方已经有人提出了有关于人的“进化”并不循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人其实是另外一种进化而生的。这一点,从道学的哲学观点上来说,是相通的。
并且,道学的哲学观点具有最深的意义是在于阐释了混沌理论,这在一切的发展中都得到了验证。尤其在从“道”所言,一切都有“生命”,一切没有偶然,一切皆是“自然而然”,一个“然”字。明了一切——如同你寻到我来为你回答,看起来你在寻找帮助,实际上,你是怎么寻到我的呢?这不是“偶然”发现的;从我的角度说,我在为你解答的同时是不是也在为自己解答呢?或许,没有你的问题,我也许不会去从这个层面来考虑道学和儒家的关系,恰巧,早上刚看到一个孔子的图片,正与你的这个问题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役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者,而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作也,以其著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
实际上,这不是孔子的文章,是戴德的,是谁的不重要,重要的,这恰是儒学之精髓所在,而接着就看到了你的这个问题,你说是偶遇呢还是巧合呢?
——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如果二年前回答你,也许是一个层面;但今天的回答你,则是另外一个层面。但,为什么两年前你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来请我回答呢?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也就是道学所说的,“道”法自然,即“我”在这个世界的位置问题以及我如何处理我与这个世界中所有人、事、物的关系问题——天道伦常,自然之序。“我是谁”这个命题,“天伦”之下,自然而然的就寻到了答案。
而我所看到的《礼记•礼运篇》则被人误引用为
同时,道学讲的更多的是一种“道”——道 可 道 非 常 道——尤其阐述的是一种动态的“法”治之序,以“可”为例,“水可”为“河”,“大可”为奇,“人可”为“何”,“土可”为“坷”,“木可”为“柯”,“金可”为“钶”。而这里面,“可”不变“金木水火土”之变,则直接决定着形态之变。此谓之“道”,故道幻于形,亦幻于无形,因“火”不在,故有“奇”,道学所讲的主要东西,从中国的文字演变中——当然,是对于古文字——就能得出的。
至于道学对于后代的影响,通过我们来查知道学精要即知:道学讲的是“天事”,“天道”,是让我们认识了“天”——无论是后来的“天子”,还是后世的“替天行道”,无论是“顺天而行”还是“逆天而为”,源出莫过于此。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儒家,儒家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学的沿袭和继承,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的。
道学着眼于自然界,是天序;而儒家恰恰是着眼于“人之界”,是人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即源于此。
儒道本不相争,是人为的造成的,恰,这也是儒家为自己披上的枷锁,相对于道学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伦常位置”混沌理论,儒家则是更多的叙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当然也有少量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问题。
人之界之人序,顺应于天道的,故儒家也提出“天道”,此处则与道学相融。所谓“天伦之乐”和“人伦之序”,是大一统的关系,即此。
但儒家更多的讲究了“用”,如果说道学是儒家“用”之本,行之源,一点也不为过。
三年前,我曾有八字对照道儒二家,道为“御臣之道”(做事的学问),儒是“御君之道”(做人的学问),其实也言明了这种关系,但缘了浅尝而辄止,更因少了对自然的参悟,故有所偏失。
从这几年的一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来看,儒学核心,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礼——礼天礼地礼上礼下礼人礼已,一个人的“仁智勇”的多寡,决定着他会有多少“礼”——仁智礼义信;而他有多少礼,又决定着他是如何之行——忠孝节悌勇恕让。
只不过,相较于道学的“动态的发生”,儒学强调的是“静态的大同”——这更是儒学总是容易被人拾起,又容易被人踢翻在地的主要原因,“静态”总有不合时宜之处。若能结合于道学之动态之变,则儒学之益已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句话来区分道儒二家在“局”中之位,即知:所谓“时务”,是道——此一亦是非,彼亦一是非;而“俊杰”,则是儒了——“顺势而为”或是“逆势而为”,则根据心中“仁智礼义信”的多寡而采取的“忠教节悌勇恕让”行为的正反了。
故,在更多的时候,儒学的影响更大,毕竟,人人都要晓“人事”和“时势”。百无一用是书生就在于,书读死了,记得“之乎者也”,不记得“阴晴圆缺”;只记得繁文缛节束人,不记得简言实行益事。若“道”为“局”——设置框架;则儒为“制”——框架内发挥,超轨纠正。对于不更“人事”者说,儒学教会了我们如何在9宫格中写字;而道学教会了我们“不破不立”。
结论:道儒所设之局,今天你我都在局中。
如上回复,希望有益于你,也谢你让我理顺一下自己的思路。
张新刚
2010-12-13于阜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14
道家是顺应天道而为之,是以自然为中心。
儒家是要改变天道,是以人为中心。
所以,儒家就是整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