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小学老师德育论文,不要拉的,要自已写的,重赏100分,好的再加100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7: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6:48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德育“三结合”问题。对此,我主观认为,至今在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仍然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基于此,本文欲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戍熟的想法。
一、“6+1=0”的基本原因
近多年,?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流行一句评价民谣,即现在德育是“6+1=0”。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向,不在于评价其科学性如何,而在于认真探究其间奥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但短期教育(周时)因强化不力,使学生的某种品种或行为还未达到“定型”水平,此恰巧为学生的可塑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基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与德育过程的“反复性”,都是德育规律研究与构成的重要因素,其若能优化正态组合,既可成为学生品德、行为健康发展的动力杠杆,又可获得惊人的育人效果;反之,若其组合失常,形成错位,既会导致功能淡化,动力减弱,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内耗效应。?上述现象则属于后者。?学校教育的“短期”弱点,本应通过“三结合”功能之强化,使其向成熟水平发展。但受到的却是消极刺激,于是乎,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其次,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外界*能力和对社会复杂性认识能力之低下,是造成其品德、行为可塑多变的主观原因,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与前多年学校德育的不佳现实,必导致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低下,而低下的明辨是非能力再加上缺乏实际社会锻炼与脆弱的意志力,又必使其抵制外界*与认识复杂社会能力的培养发生困难。在这种心理条件下,若恰逢社会消极干扰、影响,学生怎能不无所适从、盲目随从、行为多变呢?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再次,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有力度的消极影响与*,的确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反*的号角越吹越响,尽管打击社会各种恶势力的专项战役接连不断,尽管扫黄与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日益深入,但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改、丑恶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与*人的成长。青少年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也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
综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之差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幼稚的、可塑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口头上的朝向性(嘴上说得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查,编好了写作文等),行为上的多变性(校内外、家内外不一致)。此“三性”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这大概就是“6+1=0”的基本原因所在。
二、3个整体“1”的功能差异
既然“三者”错位组合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效状态,那末,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三者”功能上的共性与个别差异,以便实现它们最优化的组合与互补。
首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看,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
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血缘的传宗接代,可使家教长时间,乃至跨时代地延续。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人际广涉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榜样报告、基地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不及的。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视野有限,易脱离社会实际,其主要是在有*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内进行;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至于家庭教育的劣势也有三点:其一是因家长的*、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广大偏僻山区与农村,此问题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标的不集中与时、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势的一个显著特点,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力之大,则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劣势。此对认识水平、明辨是非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同时,教育责任落不实,教育的名目之多,部门之多,形式之多,但实际上是教育的“大锅饭”。
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从目前现状看,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
三、“1+1+1>3”的有关设想
人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0亮。实际上,这句话的科学性在于它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系统功能的原理,即“1+1+1>3”。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最佳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改“6+1=0”为“1+1+1>3”的最佳功能呢?
1、根据*《意见》与中宣部《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当前,首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实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重点,尤其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遵照*具体要求,抓住全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搞好“言行一致教育”。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言行一致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侯,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强化培养学生的明辨力、抗诱力和意志力。
2、把家庭、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努力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对此,在进一步加大惩治*、打击犯罪、净化文化市场力度的前提下,我大胆提出这样两个设想:一是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明而有力度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套法规必须像计划生育那样,家喻户晓,人人执行。二是以法制手段强化家教,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设想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凡婚龄青年必须先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经考核合格再发给结婚证书。对婚后家教,由子女所在学校负责连续性的素质培训。使未来的家长基本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
3、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
①针对学校教育“易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节 日感染、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②针对学校教育“不利个别教育”问题,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应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③针对家教存在的诸问题,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
④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主要应通过法制手段与*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
4.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根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
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培训。
尤其要引导广大教师遵循改革开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原则、方法和青少年年龄、心理的新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与今后优化教育队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务必面向未来,抓紧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