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9: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40
50年代后期,当计算机生产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工业时,计算机的系列化设计便应运而生。其原因有二。第一是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当计算机进入晶体管化时,应用领域急剧扩大。为满足用户要求,各种程序语言相继产生,能提高机器效率和减少人工介入的操作系统显得日益重要。在新机型的研制中,系统软件较为庞大,价格昂贵,周期较长,迫使设计人员不能给每一个新机型各配一套新的系统软件,而采取为若干个机型配一套相同的系统软件。同时,推动系列机出现的更大的原因,是用户不断要求更换新的、处理能力更强的机器。他们认为,应用软件如果不能在新机型上运行会造成重大损失,这促使设计人员设计出处理能力大小不同而能执行同一用户程序的多个机型。这就使程序兼容性成为计算机系列最主要的特征。第二是计算机硬件的成本与处理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设计人员需要设计出性能指标不同因而售价不同的多个机型,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要。
计算机系列在第二代计算机时即已出现,但形成明确的概念则是在1964年美国 IBM公司公布其第三代计算机产品IBM-360以后。IBM-360是一个在同一系统结构方案上程序兼容的通用系列机。此后,除少量特殊用途的计算机外,各公司纷纷按系列产品组织设计和生产。
197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台与IBM-370程序兼容的机型。在计算机发展方面,出现了插接兼容机(PCM)的新机种,即选择一个认为市场情况最好的系列作为自己系列兼容的对象,按所选系列的系统结构设计出能使用那个系列的软件的系列机。严格地说,插接兼容机与被兼容的那个系列,不能认为是同一个系列机。但从软件的角度看,也常常笼统地看成是同一个系列。插接兼容机后来又被理解成程序兼容机。70年代以来,许多计算机厂家转向插接兼容机的设计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