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磨豆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1:1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15 13:49
磨豆腐的磨法如下:
1、首先将大豆放在水中浸泡2个小时。
2、浸泡过后,拿出准备好的石磨,或者榨汁机。
3、然后将豆子放入石磨孔槽。
4、最后转动石磨磨豆汁,在这个过程之中要加适量的水即可。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大众对豆腐的喜爱推动了豆腐制作工艺的前进和发展。豆腐主要的生产过程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01 12:13
磨豆腐的磨法如下:1、首先将大豆放在水中浸泡2个小时。
2、大豆浸泡过后,拿出准备好的石磨,或者榨汁机。
3、然后将豆子放入石磨子孔槽。
4、最后转动石磨磨豆汁,在这个过程之中要加适量的水即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01 12:14
魔芋豆腐与普通豆腐不同,我们平时吃的豆腐主要成分是大豆,而魔芋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魔芋粉,魔芋豆腐是四川比较常见的一种菜,味道鲜美,吃起来非常的清凉,魔芋豆腐的制作方法也有很多,学起来也不是很难,如果我们学会魔芋豆腐的做法,在家里自己就可以做了,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制作步骤
1.磨取浆液:先将魔芋块茎洗净,刮净表皮,用刀切成小块,然后置磨浆机中反复磨二次,边磨边加水,加水量约为块茎重的2倍。第二次磨时边磨边加入比鲜芋重一倍左右的碱水,碱水是按鲜芋块重每千克加碱30克,溶解于1千克水中。如果能蒸煮熟后再磨浆则质量更好些。
磨制浆液是制造魔芋豆腐成败的关键,吃水要控制适度,过稀难以成型,而成糊状,过干则影响成品率,制品口感粗硬,以能够静置成型,刀切能成块状为宜。第一次磨出后要根据稀稠状态,在第二次磨制时相应调节水量,并注意磨细。
2、凝固成型:成型的方法一般有热水漂煮凝固法、直接加热凝固法和蒸汽加热凝固法三种。
(1)热水漂煮凝固法:将磨好的魔芋浆液让其自然静置数十分钟。
能倒入型箱则更好。
然后分割大小适度的块状。漂煮时,先将锅中水烧至90℃左右,按每10千克水加碱20克,以作为魔芋糊在漂煮时块内碱水渗出的补偿。然后将成型切块的浆块缓缓划入热碱水中,并维持水温80~90℃。焖煮1小时左右,使其熟透凝固成具有弹性的魔芋豆腐块,以刀切开,中心部分均已凝固,不粘刀时即可。
(2)直接加热凝固法:是将磨好的浆液,经过充分搅拌均匀后,倒入大锅用火直接燃烧煮熟凝固的方法。煮制时,边煮边搅拌。待浆液全部加热达到90℃左右时,再用文火煮半小时左右,方可熟透,然后熄火冷却至用筷子一插就能立得稳当时,就可用刀在锅内将魔芋豆腐块切割成方块,再加入清水煮透,最后把它取出放入清水或连同碱液贮存。
(3)蒸汽加热凝固法:将磨好的魔芋浆液不必经过静置成型,而直接摊入铺有垫布的蒸床中,上面抹平,厚度以3~5厘米左右为宜,并让其在蒸床中略静置数分钟;然后置蒸锅上或用锅炉蒸汽,直接加热成型,待其完全蒸透、凝固成型后,起出冷却,或置清水中漂洗即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01 12:14
磨豆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关。泡好的豆子,颗颗饱满,粒粒溜圆,圆滚滚儿,胖嘟嘟儿,似唐朝出浴的宫女。小时候没有电磨,轮到谁家,谁家就要出人,自己推磨。可别小看推磨。不仅需要充足的力气,还需要娴熟的技巧。推磨的同时,右手推磨,左手要把泡好的豆子一勺一勺的填入石磨中。放少了干磨,不出“活儿”,放多了往外溢。往往,负责填豆子的活儿,都是家里的女人,小孩子们也只是嘻嘻哈哈的帮着推磨。推慢了,间或传来一两声训斥声,夹带着丝丝的无奈与怜爱。被训斥的孩子,则会收起洋溢的笑脸,低着头,苦着脸,保持短暂的沉默。不过,看着乳白粘稠的豆浆“汩汩”得从磨盘间流出,闻着淡淡地豆香,想着稍候鲜嫩的豆浆和老豆腐,不一会儿,沉寂的气氛就又高涨起来。因为,无论谁家豆浆、豆腐做好,都会大方的给现场的孩子们尝尝。
磨好的坯子,豆汁豆渣是掺杂在一起的。要想分离出来,需要加入油泥,过吊包、过箩。
吊包是一块宽厚的正方型家织粗布,四角各挽一个拳头大的疙瘩,悬挂在有吊钩的两根横扛上。把坯子倒入纱包,豆汁就哗啦啦得流到下面的器皿中。待澄干坯子后,为了彻底将豆浆压出来,还要再过箩挤压。这可是个力气活儿。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此话若非亲身经历,断然体会不到。站在高高的架子上,两腿叉开,两手握住“杵子”,用力挤压箩桶里的豆渣。这往往是家里男人们干的活儿。当时父亲在乡里上班,早出晚归,挤萝的事自然就落在了我的头上。那时候还是个孩子,劲小,为了把坯子里的豆浆挤干净,就用胸口顶住“杵子”,趴在上面,晃动着身子,使出浑身的劲儿,累的满头大汗自不必说,之后的几天,胸口都像受了内伤一样,咳嗽一声都疼的要命。
点豆浆是磨豆腐的核心,技术含量高。豆浆烧开后,老袁头指挥着,把豆浆淘到洗净的水瓮中晾一晾。每当晾的差不多的时候,坐在马扎上的他都会将指间的卷烟狠狠的吸上一口,慢吞吞地把烟头往鞋底一焌,缓缓地站起来,颤巍巍地端起窗台上的“卤”,小心翼翼倒入豆浆中,边倒边搅,边搅边看,满瓮蒸汽升腾的豆浆在他娴熟地操作下,顿时凝固成了豆块儿。按老袁头的话说,点豆腐要靠经验,点嫩了,凝结不好,糟蹋豆浆。点老了,出的豆腐不但少,而且口感生硬,吃起来剌嘴。唯有恰到好处,才能点出一包鲜嫩可口的豆腐。的确,经老袁头点的豆腐,每斤豆子都能出三斤豆腐。
点过的豆浆我们称之为“老豆腐”,跟现在的小吃“豆腐脑”是两回事。用水瓢将点好的豆花舀入提前准备好的纱包里包起来,放上巨石挤压,有的时候巨石不够用了,就用泡豆子的瓦盆装上水,压在上面,过两个小时,就成型了。装包压放前,家长们都会盛上一小碗热气腾腾的“老豆腐”,让屋里的孩子们解解馋。刚出锅的“老豆腐”,色泽鲜亮,口感清香,端起碗,放到嘴边,一吸溜,一股暖流滑入肚中,要多惬意有多惬意。若佐以韭菜花、蒜泥儿、辣椒油,外加一个刚出炉的吊炉烧饼,浑身的舒适劲都会顺着毛孔散出来。倘若当年东坡先生在此为官,定会发出“日吮豆腐一小碗,不辞长做束鹿人”的感叹了!
磨好的豆腐抬回家,女人们各自发挥着聪明才智,展现着祖传的厨艺。腌豆腐、冻豆腐,葱炒豆腐、麻婆豆腐,拌小凉菜、炖大锅菜,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各屋有各屋的绝招。整个正月,女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利用这包豆腐,做出一味味美食,让家人们吃出了不一样的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