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太极拳 全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9: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2:18
你要这干嘛?
中华瑰宝——太极拳
李建阳
都说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确,位于太行山脚下、黄河腹地的河南省焦作市,那一山一水、一村一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中华太极拳的发祥圣地,就座落在焦作市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600年前叫常阳村。后来,随着陈家沟人丁繁旺,“常阳村”便改为“陈家沟”。当时的温县青风岭一带,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为防止土匪袭击,精通家传108式长拳的陈卜开始教子孙习武防身,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所幸的是,陈卜的子孙们都有研习改进的好习惯。尤其是九世孙陈王廷天资聪颖、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纯厚,具有非凡的轻功绝技。由于家境日渐富裕,陈王廷受到了一定的教育,有了较好的文化基础,于是在秉承家传的基础上,陈王廷参考当时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道家的《黄庭经》、中医《经络学》,并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在家传武功的基础上,采百家之长,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皆宜、闻名天下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开创了太极武术的先河,为中国的武术文化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太极即太虚。“太”有极其至大之意,“虚”有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在陈王廷之后的300年中,太极拳在陈氏传人的不断改进之中日渐得到完善。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还敢于打破“太极拳不传异姓”的家规,教出了第一个异姓徒弟杨露禅(河北永年县人。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杨露禅在陈家沟偷拳而成大家的故事妇孺皆知,之后杨露禅开创了河北杨式太极拳,从此陈氏太极拳开始走向全国,并逐渐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多种们派,成为中华武术第一大门派。
数百年来,太极拳圣地陈家沟名人辈出,不但使太极拳这种独特拳术得以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武坛留下光辉的一页,而且把太极拳活动推向了世界。而且其阴阳结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太极文化,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1978年11月16日,世纪伟人*欣然题词“太极拳好”,使太极拳的价值和作用更加为世人所认知,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仅欧洲就成立各类太极拳组织30多个,全世界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多达1亿人,成为世界上参练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项目。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武术体育项目。新加坡将太极拳视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在我国所有拳种中,知名度之高,习拳者之众,非太极拳莫属。
正因为此,太极拳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特种旅游项目,国际武联于2000年7月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太极拳成为河南旅游业的两个“拳头”产品之一。温县陈家沟,这个中外太极拳爱好者心目中的“麦加”圣地,每年都吸引数万名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习艺,并且长盛不衰。
从去年5月份开始,河南省焦作市启动了中华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或:中华太极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形态类世界遗产工作在焦作正式启动),有关申报的基础性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焦作市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该研究会的主要工作是在普查焦作市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太极拳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准备工作。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中华瑰宝——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最著名的拳种之一,它既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也有着较强的散手技击作用,因此太极拳在广大群众中有着极广泛的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已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作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打来,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及发展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第 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的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 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 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 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动用“掤、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已从人, 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一、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架式有高、中、低之分。
一、武式太极拳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陈氏小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氏老架和小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根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 合,动作连贯顺随,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一、吴式太极拳
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全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一、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拳。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曲山西洪洞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洞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陈王廷(1600—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 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他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他在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剑、棍、锏、双人粘*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道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为了适应国内、国际比赛,原国家体委、中国武术院创编了陈、杨、吴、孙、武五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委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正雷先后分别创编了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虽然在风格和特点上有所不同,在套路形式大小,繁简上也有差异但是就其套路结构和拳势名称以及锻炼要领看,都明显地是从陈氏太极拳演变而成的。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太极拳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真正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则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加强国际间太极拳的交流与发展,太极拳发源地温县从1992年开始,已成功地举办了6届国际太极拳年会(2000年第六届异地升格在焦作市举办),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吸收年会成员组织120多个。目前,国内外陈氏太极拳团体组织已达150多个。
就这莫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