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画 起笔和收笔的用笔方法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3 20:0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6:02
书法运笔
学会了执笔,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运笔.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搂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乎质量要求,那搂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
本文所述的运笔方法,主要以丁文隽先生的意见为依据.现将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介绍如下.
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
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叫挫笔.挫笔大多用在笔画转折处,如写口字的横折时,先提笔,用笔尖写出棱角,然后顿笔,这时把笔微提,于是出现第二个棱角,再略微转动笔锋,使笔尖朝着笔画的上方—
—这时叫挫笔,最后继续行笔,横折就写成.
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
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写"马"字第二笔或写"元"字第四笔时,为了使转折处不露棱角,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
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
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
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
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
中锋与侧锋
历代书法家在讲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
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经常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侧锋即偏锋,侧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
富于变化是我国文字及书法的显著特色之一.从汉字的构造上看,横竖,撇捺,繁简,宽窄,长短,斜正,各具其态;从用笔上看,提顿,行驻,纵收,藏露,转折,疾徐,无所不用,因而使得点画的方圆,粗细,俯仰,曲直变化多姿;从结构上看,疏密,开合,聚散,稳险,各尽其美;从用墨上看,枯润,浓淡,干湿交映生辉;从章法上看,大小,虚实,断连,参差错落.可以说,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这一对立矛盾的过程.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这些矛盾都达到了对立统一.
中锋,侧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只用中锋或只用侧锋都显得单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能燕瘦环肥,各尽其美.因此笔笔中锋实无必要,况且笔笔中锋也不可能,如果写字时,尤其在写流速较快的行书,草书时,总是斤斤计较是否中锋行笔,肯定会影响到行笔的疾徐,章法的错落,气韵的生动诸方面.试看被说成是笔笔中锋的怀素《自叙帖》,不也是兼用侧锋的吗!所以明朝丰坊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即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有人说,要保持中锋行笔,就要在写字时保持毛笔笔身的端正和笔头的圆锥形态.这种说法不够确切.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精论》说得更明确:"笔管直竖不欹,亦不能尽掠磔波撇之势,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终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论此法最精,他说:'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故管不能终直,腕亦不能终平也."
历代书家都强调运腕要轻灵虚活的作用.虞世南说:"用笔须手腕轻灵."康有为说:"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益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险劲雄深,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腕要轻灵"虚活"就不可能保持笔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笔身的端正,腕将会何等僵死 据我临池的体会,笔身正,写出的点画也可能是偏锋,笔身不正也可以写出中锋,笔在运行过程中,笔身端正的时刻是短暂的,而上下左右倾倒则是经常的.
写字过程保持笔头的圆锥形态也不可能.严格地说,只要笔一着纸,圆锥形态即遭到破坏.笔越下按,点画就越粗壮,笔毫也越平铺,此时笔头的前端呈现的形状是齐而不是尖;反之,笔越上提,点画就越细瘦,笔毫也越收拢,越接近圆锥形,但要保持笔头圆锥形态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笔头的圆锥形状,也如清朝吴育所说:"专用笔尖直下,以墨裹锋,不假力于副毫,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
点画写法
我国历史上擅长楷书的书家众多,他们的书法作品各具风格,初学楷书的同志,应该先学习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点画的写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出的点画和结构就能逐渐接近所临的碑帖.
现将基本点画的写法列表说明:
撇的藏锋法:落笔,折笔与点的写法大致相同,然后向左逐渐提笔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过尖过细,这样会形成病笔"鼠尾",并旦笔画的长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会钝而无锋.露锋法是笔锋直落,然后调整笔锋成中锋撇出.
横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右先左,到左端时折笔下顿,再轻提笔用中锋向右行,至长短合度时先轻提笔用侧锋写出右上端的棱角,然后顿笔,至右下端时转笔左收.
露锋法是笔往右下方一落在纸上,立即用中锋往右行,其余提笔,顿笔,收笔都与藏锋法同.用露锋法写横时,特别要注意落笔不可过于往右下方切锋,否则横的左端会菲薄虚浮.
点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下先上,到顶端折笔,不能用转笔法,转则顶端不尖锐,然后往右下方行笔,至底部左下方转笔,最后往左上方收笔.
点的形状是上尖下圆,腹(左边)平背(右边)圆.
露锋法是顺锋直下笔——这种用笔法又称切锋,其余行笔,收笔都和藏锋法相同.
捺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有先左,然后向上转笔(如用圆规画圆,又像用毛笔画半个小圆点),再立即往右下行并逐渐按笔使笔画逐渐加粗,将出锋时驻笔,最后顺势提笔出锋.书写的全过程可以用"逆入平出"来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时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较陡直者称为纵捺,又称金刀,用于木,本,来,史等字;较平缓者称为横捺,又称游鱼,用于走之等.凡纵捺首端与其他笔画相衔接而不外露者,起笔可顺而不逆.
横捺的露锋法是顺锋直落,然后侧锋上行,其余行笔,驻笔,出锋均与藏锋法同.
竖有悬针,垂露之异,下部收笔呈露水将滴状者称垂露部出锋尖锐如针状者称悬针.
垂露竖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折笔向下,调整笔锋成中锋下行,至长短合度时稍提笔往左(或右)回锋收笔.
露锋法是切锋直落,调整笔锋成中锋行笔,其余笔法均与藏锋法同.
悬针竖的藏锋法,露锋法起笔,行笔均与垂露竖同,至长短合度时缓缓提笔出锋,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为悬针竖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锋过快,可能出现歪斜,虚飘的现象.悬针最难的是写得不偏不斜,有如铁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学者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得心应手.
钩的变化最多,这里先讲最基本的两种——左钩和右钩.
左钩和右钩都附属于竖.竖至下部将出钩时先微提笔向左下行(这样就在竖的右方出现了棱角),至钩的底部时衄笔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钩.右钩与左钩笔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种右钩,看上去像是两笔写成的,称之为搭钩,用于辰,氏等右边有长捺或长戈等字.其写法是,竖至长短合度将要写钩时,先驻笔,然后提笔左行,折笔下顿,最后提笔挑出.学会了左钩,右钩之后,可进一步学习狮口,凤翅,宝盖,龙尾,直戈,横戈等.
狮口的写法是:用笔如写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向左下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笔向上,顺势提笔挑出.狮口法用于句,匀,蜀,南,马,为等字.
凤翅的写法是: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然后中锋行笔如循规作圆,至长短合度时,衄笔顺势挑出.写凤翅时要求转折处和将出钩处要粗些,中间部分要细些.凤翅法用于风,凤等字.
宝盖的写法分为方笔式和圆笔式:
方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回锋至转折处再铺毫用中锋或侧锋出钩.
圆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用中锋回旋至转折处出钩.此法多见于柳体.
无论方笔式,圆笔式,所出之钩宜平不宜垂,以便与宝盖下的部分相呼应.宝盖法用于空,宝,予,冠等字.
龙尾的写法是:用笔如同竖画,转折时如循规作圆,边行边转动笔锋,行过弯转处后用笔如同横画,至长短合度时觑笔上挑出钩.
龙尾的弯转处除欧体外都应作弧线,而不应作方角,此处运笔应稍快,以表现铁画银钩的力感.过了弯转处如作横画的部分宜微上翘不可下垂,下垂则有懈怠之感.龙尾用于也,元,见,笔等字.
直戈的写法是:起笔如竖,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锋向右上方挑出钩.
写直戈上段与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细.辟如人的身体,肩宽臀丰腰细则健美,腰粗肩臀窄则显得笨拙.直戈不宜过直或过曲,过直显得生硬,过曲显得柔弱,贵在刚柔相济.直戈用于戈,武,成,盛等字.
横戈的写法是:顺锋直落笔,以求尖锐,如循规作圆随行随转,行笔至如新月形时即驻笔,然后衄笔向左上方出钩.
横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长,所出之钩较龙尾之尾略长横戈用于心,必等字.
病笔
字的点画有方有圆,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细,有锐有钝,有短有长,但都必须符合一定的书写法则,才能各具意态,否则即为病笔.实际上只要运笔失度,则百病齐生,如锯齿,钉头,僵直,枯瘦,臃肿,散尾,凹腹,残缺,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6:02
一、起笔及其方法
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人、折人,间或亦用顺人的方法。
1、逆入
逆人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
在楷书里面,点、横、竖、撇、捺的基本样态多用逆锋,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次,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
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2、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3、顺入
顺人,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人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二、收笔及其方法
收笔,也叫杀笔,是笔画书写将要完成时,笔毫离开纸面前的动作。一般说来,收笔有两种方法,即藏锋收笔与露锋收笔。
1、藏锋收笔
藏锋收笔是指收笔时笔锋朝笔画的反方向回收,将笔锋藏于点画之内,所以又叫回锋收笔。如写横画时,往右写到尽头后稍提,接着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让笔锋藏在线条之内;再如写“垂露竖”,书写到收笔时笔锋稍向左复向右下稍顿后,再向内回收。
2、露锋收笔
露锋收笔,即在收笔时将笔毫收拢,把笔逐渐提起以离开纸面,使笔锋外露,其笔画末端呈锥状,如写悬针竖、撇、捺、钩、挑等笔画都要用露锋收笔才能达到效果。露锋收笔忌飘浮无力,一掠滑过,应将力量贯注于毫端至笔画末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6:03
楷书笔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里后外,
楷书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提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6:03
24
26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