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病掩面不让皇帝看的女人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9:4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13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
李夫人,李氏,生卒年不详,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 ,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后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李夫人死后,以皇后之礼安葬。汉武帝死后,李夫人配祭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
李夫人病重,汉武帝亲自前去探望她,李夫人蒙着被子辞谢道:“妾长期卧病,容颜憔悴,不可以见皇上。希望能把儿子和兄弟托付给皇上。”
汉武帝说:“夫人病重,大概将要不能痊愈,让我见一面再嘱托后事,岂不快哉?”
李夫人说:“妇人容貌未曾修饰,不可以见君父。妾不敢以轻慢懈怠的态度见皇上。”
汉武帝说:“夫人如见我一面,将加赠千金的赏赐,而且授予你的兄弟尊贵的官职。”
李夫人说:“授不授尊官都在于皇上,不在于见妾一面。”汉武帝还是坚持一定要见她,李夫人便转过脸去叹息流泪,不再说话。
于是汉武帝不高兴地起身离开了。
汉武帝走后,李夫人的姐妹责备她说:“贵人您为什么不可以见一见皇上以嘱托兄弟呢?难道这样痛恨皇上吗?”李夫人说:“我之所以不愿见皇上,正是为了能确实地托付兄弟之事。我因为容貌美好,得以从微贱地位获得皇上宠爱。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则爱意松懈,爱懈则恩义断绝。皇上之所以还能念念不忘来看我,正因为我平生美好的容貌,现在如见到我容貌毁坏,颜色非故,一定会厌恶抛弃我,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我的兄弟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13
孝武皇后李氏,倡家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李氏被封为夫人,生汉武帝第五子刘髆(昌邑王),后追封为皇后。有兄弟姐妹:李延年、李广利。
汉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后,爱若至宝,一年以后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李夫人身体羸弱,更因为产后失调,因而病重,萎顿病榻,日渐憔悴。但武帝依然惦记着她,对其她嫔妃毫无兴趣,此时,卫后已色衰失宠,所以,武帝念念不忘李氏,帮亲自去李氏的寝宫探视,深知色衰就意味着失宠的李夫人却颇有心计,自始至终要留给汉武帝一个美好的印象,因此拒绝汉武帝来探病。见武帝来便将全身蒙被中,不让武帝看她,武帝很不理解,执意要看,李夫人蒙被说道:“臣妾想将儿子昌邑王与妾的兄长托付于陛下。”武帝劝说道:“夫人如此重病,不能起来,若你让朕看你,你当面将他们插队给朕,岂不快哉!”李夫人却用锦被蒙住头脸,在锦被中说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装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父,如今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望陛下理解。” 汉武帝相劝:“夫人若能见我,朕净赐给夫人黄金千金,并且人夫人的兄弟加官进爵。”李夫人却始终不肯露出脸来,说:能否给兄弟加官,权力在陛下,并在在乎是否一见。“并翻身背对武帝,哭了起来。武帝无可奈何,十分不悦的离开。
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不该这样这么做。李夫人却说:“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倘以憔悴的容貌与皇上见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会一扫而光,还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 她死后,汉武帝伤心欲绝,亲自督饬画工绘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悬挂在甘泉宫里,旦夕徘徊瞻顾,低徊嗟叹;对昌邑王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推引为协律都尉,对李广利更是纵容关爱兼而有之。
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按武帝的旨意,上奏昭帝,追尊李夫人为“孝武皇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14
李夫人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她的父母兄弟均精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因犯法受宫刑,然后到宫中担任养狗的职务。李延年因擅长音乐歌舞,而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爱。李延年每次演唱新作,听众无不感动。李延年陪汉武帝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风姿绝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倾覆国家,岂不知倾城倾国的祸患,只因为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叹息说:“好!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儿吗?”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对汉武帝说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善长舞蹈,汉武帝便召见李夫人,见到李夫人后,发现她果然是美丽善舞,心里很喜欢她,于是将她纳入宫中为妃。从此李夫人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一子,即昌邑哀王刘髆。
后来,李夫人病重,汉武帝亲自前去探望她,李夫人蒙着被子辞谢道:“妾长期卧病,容颜憔悴,不可以见皇上。希望能把儿子和兄弟托付给皇上。”汉武帝说:“夫人病重,大概将要不能痊愈,让我见一面再嘱托后事,岂不快哉?”李夫人说:“妇人容貌未曾修饰,不可以见君父。妾不敢以轻慢懈怠的态度见皇上。”汉武帝说:“夫人如见我一面,将加赠千金的赏赐,而且授予你的兄弟尊贵的官职。”李夫人说:“授不授尊官都在于皇上,不在于见妾一面。”汉武帝还是坚持一定要见她,李夫人便转过脸去叹息流泪,不再说话。于是汉武帝不高兴地起身离开了。
汉武帝走后,李夫人的姐妹责备她说:“贵人您为什么不可以见一见皇上以嘱托兄弟呢?难道这样痛恨皇上吗?”李夫人说:“我之所以不愿见皇上,正是为了能确实地托付兄弟之事。我因为容貌美好,得以从微贱地位获得皇上宠爱。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则爱意松懈,爱懈则恩义断绝。皇上之所以还能念念不忘来看我,正因为我平生美好的容貌,现在如见到我容貌毁坏,颜色非故,一定会厌恶抛弃我,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我的兄弟呢!”
不久,李夫人去世,汉武帝以皇后的礼仪将她安葬。李夫人因年少早死,汉武帝怜闵她,于是命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 后来,汉武帝任命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14
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
历史上重病掩面不让皇帝看的女人是谁
李夫人,李氏,生卒年不详,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 ,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后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李夫人死后,以皇后之礼安葬。
从历史的角度评价杨贵妃
李隆基把权力赐给杨玉环亲族的举动纯属多余,玉环不懂政治,也没有政治热情,让她的亲人当官在她的心目中不见得是很大的恩典,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感动。可见李隆基并不了解他深爱的女人,此举并不能赢得她的芳心,相反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国家一旦受难,他心爱的女人也会跟着遭殃。 纪元七五一年,奸相李林甫死亡,...
哪首诗表现的是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
历史上那位皇帝死的最惨
金陵城破之时,李煜才不得不接受战败的事实,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做出了一个令宋人感动不已的举动---以投降的最高规格--裸露上身(肉袒),出城向宋军跪倒乞降。李煜痛哭流涕,并不是心痛锦绣河山,也不是愧对列祖列宗。他说,山河失去了,我不在乎;家国没有了,我也不心疼。只是那身边的美人啊,让我惦念。“最是...
雍正在灵堂上封乌雅氏为皇太后,她为何还要掩面哭泣?
但是乌雅氏却掩面痛哭,因为她根本不认雍正这个皇上,那怕雍正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如果不接受雍正的册封,雍正就会对胤题下手,所以就接受册封,掩面痛哭,被迫承认了雍正的皇帝。看过清宫剧的人都了解,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不喜欢胤禛,更喜欢从小让自己养大的十四阿哥胤题。对这两个孩子可谓是天差地...
"芙蓉帐里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到底有没有这句诗啊,有的话又是出 ...
译文如下:唐明皇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选段: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译文: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
历史上司马光是什么结局?宋哲宗为何要砸他的墓碑?
三、司马光在高太后面前恃宠而骄,却忽略了她身后的小皇帝宋神宗一贯主张革新,熙宁、元丰年间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成效不大,但却让北宋走向岌岌可危的边缘。直接体现在朝廷内外形成了两大派别:新党和旧党。两大派别之间,互相倾轧,搅乱时局。这种局面一直随着元丰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逐渐失势才放缓。高...
在白居易眼中,杨玉环是怎样的一位女子?
杨玉环在历史上是个非常有名的女子,因为她是四大美女之一,也因为她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儿子的王妃,她之所以又跟了唐玄宗,是因为另一个女人——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那时候武惠妃刚刚过世,唐玄宗心里难过,情绪一直不好,然后高力士就找到了杨玉环来替代武惠妃。唐玄宗在有了杨...
白居易写杨贵妃的诗写出来出来并写出叫什么
叫《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节选: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