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实践探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1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4:5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与升华。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单单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更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经济体之一。然而,我国工业化水平还较低,2010年工业化指数不到60,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40%的路程;工业化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现代化的理念。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是放弃现代化,而是要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升级版,是更好、更加全面均衡协调的现代文明道路和模式。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强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目前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这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与确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和*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规*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4、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贯彻执行的重大课题。这里,“理念融入、目标导向、原则贯彻”是关键。
以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刻地影响到物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我们国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日益得到重视和维护。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民主可以扩大社会公众有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必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科学的自然价值观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建设,将科学的自然价值观融人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建设过程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以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代际公平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和发展世世代代的利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保护中华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杜会提供基础条件。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1、大力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个庞大的全民工程、社会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动。环境和生态由无数小分子构成,不光是*、企业、投资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没有文明的公民,就没有文明的生态;没有文明的生态也就没有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行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公众为主体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组织作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2、从制度设计和*机制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能减排。首先要重视和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要严格市场主体责任与权益。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下狠手、下猛药,企业要把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成本体系,公众要有监督意识和反映的渠道。其次要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第三要加快燃料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第四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对排污的外部性问题要严格采取收税收费办法。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对能耗污染的知情权。二是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妥善处理各功能区利益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方,生态收益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要同步推进。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要把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权益,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补偿,把地区对生态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人类的影响定义为生态输出,把扣除生态补偿和生态输出后的生态权益定义为生态成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要承上启下,统筹兼顾。四是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力度。要把人均GDP与单位生产成本、生态成本CDP的比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指标要以人口统计、生态输出能力评估和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查为基础,调整。同时,还要尽快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目标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别采用不同指标考核,要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权;要明确考核对象,明确责任主体。其中,要强化*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其领导决策和监管责任,突破红线应当一票否决;要硬化企业和法人社团的主体责任、考核及实施的责任;要推动落实公民消费者自律的责任和监督责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结果要公开,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新闻媒体可以有更大作为。五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借助法律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法规重新修订,创设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法规。
3、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引导、动员、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广泛参与成为一项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要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4:51
您可参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该书是2017年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建军。本书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历程,探讨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困境与现代性危机;解读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了中国绿色崛起的伟大意义,阐明了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剖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特征、历史继承性、本质、实践性;分析了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和挑战,探索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实践路径。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2-2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4:5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与升华。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单单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更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经济体之一。然而,我国工业化水平还较低,2010年工业化指数不到60,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40%的路程;工业化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现代化的理念。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是放弃现代化,而是要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升级版,是更好、更加全面均衡协调的现代文明道路和模式。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强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目前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这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与确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和*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规*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4、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贯彻执行的重大课题。这里,“理念融入、目标导向、原则贯彻”是关键。
以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刻地影响到物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我们国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日益得到重视和维护。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民主可以扩大社会公众有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必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科学的自然价值观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建设,将科学的自然价值观融人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建设过程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以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代际公平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和发展世世代代的利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保护中华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杜会提供基础条件。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1、大力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个庞大的全民工程、社会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动。环境和生态由无数小分子构成,不光是*、企业、投资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没有文明的公民,就没有文明的生态;没有文明的生态也就没有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行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公众为主体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组织作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2、从制度设计和*机制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能减排。首先要重视和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要严格市场主体责任与权益。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下狠手、下猛药,企业要把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成本体系,公众要有监督意识和反映的渠道。其次要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第三要加快燃料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第四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对排污的外部性问题要严格采取收税收费办法。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对能耗污染的知情权。二是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妥善处理各功能区利益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方,生态收益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要同步推进。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要把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权益,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补偿,把地区对生态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人类的影响定义为生态输出,把扣除生态补偿和生态输出后的生态权益定义为生态成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要承上启下,统筹兼顾。四是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力度。要把人均GDP与单位生产成本、生态成本CDP的比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指标要以人口统计、生态输出能力评估和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查为基础,调整。同时,还要尽快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目标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别采用不同指标考核,要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权;要明确考核对象,明确责任主体。其中,要强化*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其领导决策和监管责任,突破红线应当一票否决;要硬化企业和法人社团的主体责任、考核及实施的责任;要推动落实公民消费者自律的责任和监督责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结果要公开,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新闻媒体可以有更大作为。五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借助法律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法规重新修订,创设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法规。
3、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引导、动员、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广泛参与成为一项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要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4:51
您可参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该书是2017年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建军。本书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历程,探讨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困境与现代性危机;解读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了中国绿色崛起的伟大意义,阐明了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剖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特征、历史继承性、本质、实践性;分析了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和挑战,探索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实践路径。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2-2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4:5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与升华。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单单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更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经济体之一。然而,我国工业化水平还较低,2010年工业化指数不到60,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40%的路程;工业化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现代化的理念。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是放弃现代化,而是要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升级版,是更好、更加全面均衡协调的现代文明道路和模式。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强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目前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这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与确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和*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规*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4、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贯彻执行的重大课题。这里,“理念融入、目标导向、原则贯彻”是关键。
以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刻地影响到物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我们国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日益得到重视和维护。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民主可以扩大社会公众有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必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科学的自然价值观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建设,将科学的自然价值观融人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建设过程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以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代际公平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和发展世世代代的利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保护中华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杜会提供基础条件。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1、大力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个庞大的全民工程、社会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动。环境和生态由无数小分子构成,不光是*、企业、投资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没有文明的公民,就没有文明的生态;没有文明的生态也就没有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行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公众为主体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组织作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2、从制度设计和*机制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能减排。首先要重视和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要严格市场主体责任与权益。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下狠手、下猛药,企业要把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成本体系,公众要有监督意识和反映的渠道。其次要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第三要加快燃料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第四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对排污的外部性问题要严格采取收税收费办法。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对能耗污染的知情权。二是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妥善处理各功能区利益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方,生态收益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要同步推进。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要把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权益,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补偿,把地区对生态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人类的影响定义为生态输出,把扣除生态补偿和生态输出后的生态权益定义为生态成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要承上启下,统筹兼顾。四是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力度。要把人均GDP与单位生产成本、生态成本CDP的比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指标要以人口统计、生态输出能力评估和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查为基础,调整。同时,还要尽快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目标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别采用不同指标考核,要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权;要明确考核对象,明确责任主体。其中,要强化*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其领导决策和监管责任,突破红线应当一票否决;要硬化企业和法人社团的主体责任、考核及实施的责任;要推动落实公民消费者自律的责任和监督责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结果要公开,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新闻媒体可以有更大作为。五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借助法律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法规重新修订,创设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法规。
3、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引导、动员、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广泛参与成为一项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要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4:51
您可参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该书是2017年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建军。本书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历程,探讨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困境与现代性危机;解读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了中国绿色崛起的伟大意义,阐明了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剖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特征、历史继承性、本质、实践性;分析了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和挑战,探索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实践路径。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2-2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