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其人如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1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4
对于你的提的这个问题,其它的我不想多说,关于柏杨本人及其作品我也不想做过多介绍,因为上面几位仁兄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我对你的问题只想提提我自己对他的看法!
记得当昨日看到柏杨老先生逝世消息的时候,显然有些晚了,网上诸多对柏杨老先生悼念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很多人都表示出痛心疾心,有人说柏杨老先生走了,文坛少了一个说真话的人。然而不知为何,纵算平日里对他老人家也是崇拜不已,吾辈内心里却没有痛心疾首,只是对柏杨老先生的逝世感到有些惋惜!因为柏杨老先生有八十九高龄病死的,对文人来说,应该算是寿终正寝了。或许是吾辈个人来说欠缺感情的色彩,也不善长矫揉造作的情感流露,也或许他人对柏杨老先生的崇拜比吾辈更深!
在中国,一个敢于说真话的文人的人生总是曲折的,大多数是不得善终,因为刺耳的真话总能刺痛一些人的脾味!他们会使用各种手段将其的声音沉没。而能够得到善终的文人,大多数是*之内,只言当局好事,只降吉祥雨的文人,他们多半会得到政客的赏识。努力表现自己那颗“伪文人”之心!当然,这样的文人虽然一生碌碌无为,但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善终!
一个有气节的文人抒写文字的时候往往都是豪情万丈,热血满腔!当遭遇*的时候,他的命运便会变得可悲、可怜、可叹;对于柏杨老先生来说,先前他曾遭遇过*的洗礼。
据悉:公元一九六八年在《中华日报》代班主编〈家庭〉版,该版以每周五天的篇幅刊载美国连环漫画《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时,翻译文中提及卜派父子父子流落至一个丰饶的小岛后“乐不思蜀”,两人要各自竞选“总统”,撰写竞选文宣,柏杨将“Fellows”(伙伴们)翻译为“全*民同胞们…”,遭*当局情治单位曲解为暗讽蒋介石父子,罗列罪名将其逮捕,判处12年徒刑,1969年囚禁于台北县景美镇军法监狱,1972年移送绿岛感训监狱。1975年,柏杨因蒋介石逝世减刑三分之一为8年徒刑,但1976年刑满后仍被留置于绿岛,后获释放,共被囚禁9年又26天。当然,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只是他的其中一个故事之一而已……。
诸君都知,当一个文人遭遇*打击后,吸收教训之后,往往会变乖,变得投鼠忌器起来。固尔,在中国,一般文人都会存在忌言*,明哲保身的心态!然而,柏杨出狱后,依然还是关心着*。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叫柏杨。仅管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还是每天阅读书报,他曾对*执政充满期待,但扁当局及其幕僚却连续发生贪腐、滥权等弊端,令他对*执政失去信心。他曾在病榻上痛批阿扁,让人们再次领略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风采!
柏杨老先生先前的著作《暗夜慧灯》、《红尘静思》、《浊世人间》、《婚恋物语》、《丑陋的中国人》等;都是让我们值得去深思的。相信诸君并不陌生,吾辈亦不想多说。
而这次柏杨老先生逝世,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自觉去悼念呢?对于文坛来说,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平日里,一个*内的文人走了,竟管他的上级及亲朋好友也都在悼念,但那种悼念是很平常的!而柏杨老先生走了,很多人都是很自觉的去写祭文去悼念他,可能这便是一个说真话和有骨气的文人与*内文人的区别!吾辈希望在中国多些敢言真话,像柏杨老先生一样有骨气的文人!这样国家便更有前途,民族便更有希望!
总而言之,我想说:柏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我们为什么要读柏杨
认识柏杨,是从《丑陋的中国人》开始的。了解柏杨,是从他那一句激愤的"酱缸文化"得来的。在柏杨的眼中,中国人的丑陋有*的经济的文化的症状,但是,*和经济只是表象,文化才是病因。柏杨在这里有意无意地高举起20世纪初中国新进的文化人冲击传统文化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声色俱厉地摧枯拉朽。他是一位孤独的勇士,他不要功名,更加不怕"骂名",他一挥利剑就刺穿了丑陋的中国酱缸文化的心脏。痛快淋漓!痛快淋漓!
柏杨老了。时代年轻着。在犬儒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迅速的蜕变为所谓的"知道分子""知利分子""知乐分子""知趣分子"的时候,当舞文弄墨的人只讲风光不讲风采,更不讲风骨的时候,有社会担待感,有良知,有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就显得更加可贵了。这是我们今天要读柏杨的第一个原因。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寻苦难,而是为了寻觅幸福。但是,苦难往往像鬼魂一样附在生活的肢体上。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一般说来,芸芸众生的苦难多在物质方面,缺衣少食,贫困潦倒,等等。这样的苦难当然值得同情,应当出手帮助他们走出苦难。而知识分子的苦难就显得深重得多。他们的苦难大多在精神方面。他们具有一种医生情意结。他们自认为世事洞明,医术高明,要医人,医国,医世。而世*多并不买他们的帐,他们还有可能被讥讽成"江湖郎中"。从孔夫子到康梁,从鲁迅到柏杨,都有这样的苦痛苦涩和苦酸,无奈无助与无力。更没有那一只手可以将他们拉出苦海,回头是岸。那么,芸芸众生的物质匮乏就不来找知识分子的麻烦了吗?不,知识分子照样有柴米油盐的问题,照样有生老病死的困顿。可以说,知识分子的身心被加上双重的苦痛和苦难。非凡人所理会。但是,他们最大的苦难,来源于他们的学识与精神追求,来源于他们的价值判断与生存理念。为了这些,他们往往舍生忘死,往往视死如归。他们渡尽了自己的苦难,跨越了苦难,战胜了苦难,也就完成了人生的幸福之旅。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精彩来自于苦难。他们的风骨是苦难铸就的,他们的风采是苦难赐予的。起码柏杨就是这样。看看他的回忆录吧。生活对他是那么不公,命运的鞭子长时间抽打在他的身上。但是,他把这根鞭子当成鞭策他战胜苦难的推动力,看成他探究生命与社会问题的助跑器。这是我们要读柏杨的第二条理由。
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在转型时期,文化界思想界杜绝大师,疏离权威。好在柏杨没有自称大师和自诩权威。看看柏杨对文道武道世道师道学道人道的解说与概叹,有读者的智力学力辨别力来评说和取舍,当然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有趣的事情。这是我们读柏杨的第三条理由。
还不够吗?柏杨还不值得读吗?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8-04-29/1438234697.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柏杨先生一生从事写作,杂文、小说、历史。我比较喜欢他老人家的历史,比如《中国人史纲》,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敢把自己的书名起做《丑陋的中国人》,他跟鲁迅先生一样。都是批判国民劣根性,而且前提都是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可惜,柏杨先生以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6
一个屡次伪造学历而被永久开除学籍的*儿子,眼中只有西人好和国人坏的文化汉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6
柏杨年表
1920出生
1931十二岁,进入河南省立第四小学读二年级,入学后不久便发生「九一八事变」
1933因不见容于继母,被父亲送往辉县县立小学,遇到恩师克非,引发阅读兴趣
1937「七七事变」,投考河南省军事*干部训练班
1939与艾绍荷结婚,同年父亲病逝于开封
1943与崔秀英发生感情,共赋同居
1948与友人徐天祥、孙建章在沈阳筹设《大东日报》
1949在上海遇见思师吴文义,并随其到台湾;同年,进入屏东农业职业学校当人事员
1953与齐永培结婚,平生首篇散文在《自由谈》上刊出
1954在救国团任职
1957在国立成功大学担任教识,其后因认识就读静宜英语专科学校的倪明华,与其相恋和结婚,被*辞去所有工作
1960开始以笔名「柏杨」在《自立晚报》撰写专栏「倚梦闲话」
1961开始在在《自立晚报》发表小说《异域》
1967负责为《中华日报》连载的美国漫画《大力水手》翻译
1968因在二月一日所刊出的一篇中将「fellows」译为「全*民同胞们」,被调查局以「*党间谍」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入狱
1969倪明华提出离婚要求,柏杨在狱中绝食二十一天
1972-1976囚禁于绿岛感训监狱
1977获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聘书,在《中国时报》开辟「柏杨专栏」
1978与女诗人张香华结婚
1979狱中的著作《中国人史纲》出版
1982与夫人张香华访问泰北金三角地区
1985八月,《丑陋的中国人》出版;《柏杨版资治通鉴》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则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1988到西安探望女儿毛毛
1993《柏杨版资治通鉴》全部完成,平装72册,精装36册
1995《柏杨回忆录》完成
2008四月29日 病逝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寿八十九岁。
大事记: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一生中(到目前为止)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4
对于你的提的这个问题,其它的我不想多说,关于柏杨本人及其作品我也不想做过多介绍,因为上面几位仁兄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我对你的问题只想提提我自己对他的看法!
记得当昨日看到柏杨老先生逝世消息的时候,显然有些晚了,网上诸多对柏杨老先生悼念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很多人都表示出痛心疾心,有人说柏杨老先生走了,文坛少了一个说真话的人。然而不知为何,纵算平日里对他老人家也是崇拜不已,吾辈内心里却没有痛心疾首,只是对柏杨老先生的逝世感到有些惋惜!因为柏杨老先生有八十九高龄病死的,对文人来说,应该算是寿终正寝了。或许是吾辈个人来说欠缺感情的色彩,也不善长矫揉造作的情感流露,也或许他人对柏杨老先生的崇拜比吾辈更深!
在中国,一个敢于说真话的文人的人生总是曲折的,大多数是不得善终,因为刺耳的真话总能刺痛一些人的脾味!他们会使用各种手段将其的声音沉没。而能够得到善终的文人,大多数是*之内,只言当局好事,只降吉祥雨的文人,他们多半会得到政客的赏识。努力表现自己那颗“伪文人”之心!当然,这样的文人虽然一生碌碌无为,但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善终!
一个有气节的文人抒写文字的时候往往都是豪情万丈,热血满腔!当遭遇*的时候,他的命运便会变得可悲、可怜、可叹;对于柏杨老先生来说,先前他曾遭遇过*的洗礼。
据悉:公元一九六八年在《中华日报》代班主编〈家庭〉版,该版以每周五天的篇幅刊载美国连环漫画《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时,翻译文中提及卜派父子父子流落至一个丰饶的小岛后“乐不思蜀”,两人要各自竞选“总统”,撰写竞选文宣,柏杨将“Fellows”(伙伴们)翻译为“全*民同胞们…”,遭*当局情治单位曲解为暗讽蒋介石父子,罗列罪名将其逮捕,判处12年徒刑,1969年囚禁于台北县景美镇军法监狱,1972年移送绿岛感训监狱。1975年,柏杨因蒋介石逝世减刑三分之一为8年徒刑,但1976年刑满后仍被留置于绿岛,后获释放,共被囚禁9年又26天。当然,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只是他的其中一个故事之一而已……。
诸君都知,当一个文人遭遇*打击后,吸收教训之后,往往会变乖,变得投鼠忌器起来。固尔,在中国,一般文人都会存在忌言*,明哲保身的心态!然而,柏杨出狱后,依然还是关心着*。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叫柏杨。仅管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还是每天阅读书报,他曾对*执政充满期待,但扁当局及其幕僚却连续发生贪腐、滥权等弊端,令他对*执政失去信心。他曾在病榻上痛批阿扁,让人们再次领略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风采!
柏杨老先生先前的著作《暗夜慧灯》、《红尘静思》、《浊世人间》、《婚恋物语》、《丑陋的中国人》等;都是让我们值得去深思的。相信诸君并不陌生,吾辈亦不想多说。
而这次柏杨老先生逝世,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自觉去悼念呢?对于文坛来说,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平日里,一个*内的文人走了,竟管他的上级及亲朋好友也都在悼念,但那种悼念是很平常的!而柏杨老先生走了,很多人都是很自觉的去写祭文去悼念他,可能这便是一个说真话和有骨气的文人与*内文人的区别!吾辈希望在中国多些敢言真话,像柏杨老先生一样有骨气的文人!这样国家便更有前途,民族便更有希望!
总而言之,我想说:柏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我们为什么要读柏杨
认识柏杨,是从《丑陋的中国人》开始的。了解柏杨,是从他那一句激愤的"酱缸文化"得来的。在柏杨的眼中,中国人的丑陋有*的经济的文化的症状,但是,*和经济只是表象,文化才是病因。柏杨在这里有意无意地高举起20世纪初中国新进的文化人冲击传统文化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声色俱厉地摧枯拉朽。他是一位孤独的勇士,他不要功名,更加不怕"骂名",他一挥利剑就刺穿了丑陋的中国酱缸文化的心脏。痛快淋漓!痛快淋漓!
柏杨老了。时代年轻着。在犬儒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迅速的蜕变为所谓的"知道分子""知利分子""知乐分子""知趣分子"的时候,当舞文弄墨的人只讲风光不讲风采,更不讲风骨的时候,有社会担待感,有良知,有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就显得更加可贵了。这是我们今天要读柏杨的第一个原因。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寻苦难,而是为了寻觅幸福。但是,苦难往往像鬼魂一样附在生活的肢体上。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一般说来,芸芸众生的苦难多在物质方面,缺衣少食,贫困潦倒,等等。这样的苦难当然值得同情,应当出手帮助他们走出苦难。而知识分子的苦难就显得深重得多。他们的苦难大多在精神方面。他们具有一种医生情意结。他们自认为世事洞明,医术高明,要医人,医国,医世。而世*多并不买他们的帐,他们还有可能被讥讽成"江湖郎中"。从孔夫子到康梁,从鲁迅到柏杨,都有这样的苦痛苦涩和苦酸,无奈无助与无力。更没有那一只手可以将他们拉出苦海,回头是岸。那么,芸芸众生的物质匮乏就不来找知识分子的麻烦了吗?不,知识分子照样有柴米油盐的问题,照样有生老病死的困顿。可以说,知识分子的身心被加上双重的苦痛和苦难。非凡人所理会。但是,他们最大的苦难,来源于他们的学识与精神追求,来源于他们的价值判断与生存理念。为了这些,他们往往舍生忘死,往往视死如归。他们渡尽了自己的苦难,跨越了苦难,战胜了苦难,也就完成了人生的幸福之旅。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精彩来自于苦难。他们的风骨是苦难铸就的,他们的风采是苦难赐予的。起码柏杨就是这样。看看他的回忆录吧。生活对他是那么不公,命运的鞭子长时间抽打在他的身上。但是,他把这根鞭子当成鞭策他战胜苦难的推动力,看成他探究生命与社会问题的助跑器。这是我们要读柏杨的第二条理由。
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在转型时期,文化界思想界杜绝大师,疏离权威。好在柏杨没有自称大师和自诩权威。看看柏杨对文道武道世道师道学道人道的解说与概叹,有读者的智力学力辨别力来评说和取舍,当然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有趣的事情。这是我们读柏杨的第三条理由。
还不够吗?柏杨还不值得读吗?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8-04-29/1438234697.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柏杨先生一生从事写作,杂文、小说、历史。我比较喜欢他老人家的历史,比如《中国人史纲》,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敢把自己的书名起做《丑陋的中国人》,他跟鲁迅先生一样。都是批判国民劣根性,而且前提都是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可惜,柏杨先生以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6
一个屡次伪造学历而被永久开除学籍的*儿子,眼中只有西人好和国人坏的文化汉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6
柏杨年表
1920出生
1931十二岁,进入河南省立第四小学读二年级,入学后不久便发生「九一八事变」
1933因不见容于继母,被父亲送往辉县县立小学,遇到恩师克非,引发阅读兴趣
1937「七七事变」,投考河南省军事*干部训练班
1939与艾绍荷结婚,同年父亲病逝于开封
1943与崔秀英发生感情,共赋同居
1948与友人徐天祥、孙建章在沈阳筹设《大东日报》
1949在上海遇见思师吴文义,并随其到台湾;同年,进入屏东农业职业学校当人事员
1953与齐永培结婚,平生首篇散文在《自由谈》上刊出
1954在救国团任职
1957在国立成功大学担任教识,其后因认识就读静宜英语专科学校的倪明华,与其相恋和结婚,被*辞去所有工作
1960开始以笔名「柏杨」在《自立晚报》撰写专栏「倚梦闲话」
1961开始在在《自立晚报》发表小说《异域》
1967负责为《中华日报》连载的美国漫画《大力水手》翻译
1968因在二月一日所刊出的一篇中将「fellows」译为「全*民同胞们」,被调查局以「*党间谍」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入狱
1969倪明华提出离婚要求,柏杨在狱中绝食二十一天
1972-1976囚禁于绿岛感训监狱
1977获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聘书,在《中国时报》开辟「柏杨专栏」
1978与女诗人张香华结婚
1979狱中的著作《中国人史纲》出版
1982与夫人张香华访问泰北金三角地区
1985八月,《丑陋的中国人》出版;《柏杨版资治通鉴》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则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1988到西安探望女儿毛毛
1993《柏杨版资治通鉴》全部完成,平装72册,精装36册
1995《柏杨回忆录》完成
2008四月29日 病逝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寿八十九岁。
大事记: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一生中(到目前为止)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4
对于你的提的这个问题,其它的我不想多说,关于柏杨本人及其作品我也不想做过多介绍,因为上面几位仁兄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我对你的问题只想提提我自己对他的看法!
记得当昨日看到柏杨老先生逝世消息的时候,显然有些晚了,网上诸多对柏杨老先生悼念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很多人都表示出痛心疾心,有人说柏杨老先生走了,文坛少了一个说真话的人。然而不知为何,纵算平日里对他老人家也是崇拜不已,吾辈内心里却没有痛心疾首,只是对柏杨老先生的逝世感到有些惋惜!因为柏杨老先生有八十九高龄病死的,对文人来说,应该算是寿终正寝了。或许是吾辈个人来说欠缺感情的色彩,也不善长矫揉造作的情感流露,也或许他人对柏杨老先生的崇拜比吾辈更深!
在中国,一个敢于说真话的文人的人生总是曲折的,大多数是不得善终,因为刺耳的真话总能刺痛一些人的脾味!他们会使用各种手段将其的声音沉没。而能够得到善终的文人,大多数是*之内,只言当局好事,只降吉祥雨的文人,他们多半会得到政客的赏识。努力表现自己那颗“伪文人”之心!当然,这样的文人虽然一生碌碌无为,但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善终!
一个有气节的文人抒写文字的时候往往都是豪情万丈,热血满腔!当遭遇*的时候,他的命运便会变得可悲、可怜、可叹;对于柏杨老先生来说,先前他曾遭遇过*的洗礼。
据悉:公元一九六八年在《中华日报》代班主编〈家庭〉版,该版以每周五天的篇幅刊载美国连环漫画《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时,翻译文中提及卜派父子父子流落至一个丰饶的小岛后“乐不思蜀”,两人要各自竞选“总统”,撰写竞选文宣,柏杨将“Fellows”(伙伴们)翻译为“全*民同胞们…”,遭*当局情治单位曲解为暗讽蒋介石父子,罗列罪名将其逮捕,判处12年徒刑,1969年囚禁于台北县景美镇军法监狱,1972年移送绿岛感训监狱。1975年,柏杨因蒋介石逝世减刑三分之一为8年徒刑,但1976年刑满后仍被留置于绿岛,后获释放,共被囚禁9年又26天。当然,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只是他的其中一个故事之一而已……。
诸君都知,当一个文人遭遇*打击后,吸收教训之后,往往会变乖,变得投鼠忌器起来。固尔,在中国,一般文人都会存在忌言*,明哲保身的心态!然而,柏杨出狱后,依然还是关心着*。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叫柏杨。仅管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还是每天阅读书报,他曾对*执政充满期待,但扁当局及其幕僚却连续发生贪腐、滥权等弊端,令他对*执政失去信心。他曾在病榻上痛批阿扁,让人们再次领略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风采!
柏杨老先生先前的著作《暗夜慧灯》、《红尘静思》、《浊世人间》、《婚恋物语》、《丑陋的中国人》等;都是让我们值得去深思的。相信诸君并不陌生,吾辈亦不想多说。
而这次柏杨老先生逝世,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自觉去悼念呢?对于文坛来说,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平日里,一个*内的文人走了,竟管他的上级及亲朋好友也都在悼念,但那种悼念是很平常的!而柏杨老先生走了,很多人都是很自觉的去写祭文去悼念他,可能这便是一个说真话和有骨气的文人与*内文人的区别!吾辈希望在中国多些敢言真话,像柏杨老先生一样有骨气的文人!这样国家便更有前途,民族便更有希望!
总而言之,我想说:柏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我们为什么要读柏杨
认识柏杨,是从《丑陋的中国人》开始的。了解柏杨,是从他那一句激愤的"酱缸文化"得来的。在柏杨的眼中,中国人的丑陋有*的经济的文化的症状,但是,*和经济只是表象,文化才是病因。柏杨在这里有意无意地高举起20世纪初中国新进的文化人冲击传统文化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声色俱厉地摧枯拉朽。他是一位孤独的勇士,他不要功名,更加不怕"骂名",他一挥利剑就刺穿了丑陋的中国酱缸文化的心脏。痛快淋漓!痛快淋漓!
柏杨老了。时代年轻着。在犬儒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迅速的蜕变为所谓的"知道分子""知利分子""知乐分子""知趣分子"的时候,当舞文弄墨的人只讲风光不讲风采,更不讲风骨的时候,有社会担待感,有良知,有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就显得更加可贵了。这是我们今天要读柏杨的第一个原因。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寻苦难,而是为了寻觅幸福。但是,苦难往往像鬼魂一样附在生活的肢体上。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一般说来,芸芸众生的苦难多在物质方面,缺衣少食,贫困潦倒,等等。这样的苦难当然值得同情,应当出手帮助他们走出苦难。而知识分子的苦难就显得深重得多。他们的苦难大多在精神方面。他们具有一种医生情意结。他们自认为世事洞明,医术高明,要医人,医国,医世。而世*多并不买他们的帐,他们还有可能被讥讽成"江湖郎中"。从孔夫子到康梁,从鲁迅到柏杨,都有这样的苦痛苦涩和苦酸,无奈无助与无力。更没有那一只手可以将他们拉出苦海,回头是岸。那么,芸芸众生的物质匮乏就不来找知识分子的麻烦了吗?不,知识分子照样有柴米油盐的问题,照样有生老病死的困顿。可以说,知识分子的身心被加上双重的苦痛和苦难。非凡人所理会。但是,他们最大的苦难,来源于他们的学识与精神追求,来源于他们的价值判断与生存理念。为了这些,他们往往舍生忘死,往往视死如归。他们渡尽了自己的苦难,跨越了苦难,战胜了苦难,也就完成了人生的幸福之旅。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精彩来自于苦难。他们的风骨是苦难铸就的,他们的风采是苦难赐予的。起码柏杨就是这样。看看他的回忆录吧。生活对他是那么不公,命运的鞭子长时间抽打在他的身上。但是,他把这根鞭子当成鞭策他战胜苦难的推动力,看成他探究生命与社会问题的助跑器。这是我们要读柏杨的第二条理由。
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在转型时期,文化界思想界杜绝大师,疏离权威。好在柏杨没有自称大师和自诩权威。看看柏杨对文道武道世道师道学道人道的解说与概叹,有读者的智力学力辨别力来评说和取舍,当然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有趣的事情。这是我们读柏杨的第三条理由。
还不够吗?柏杨还不值得读吗?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8-04-29/1438234697.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柏杨先生一生从事写作,杂文、小说、历史。我比较喜欢他老人家的历史,比如《中国人史纲》,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敢把自己的书名起做《丑陋的中国人》,他跟鲁迅先生一样。都是批判国民劣根性,而且前提都是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可惜,柏杨先生以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6
一个屡次伪造学历而被永久开除学籍的*儿子,眼中只有西人好和国人坏的文化汉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4
对于你的提的这个问题,其它的我不想多说,关于柏杨本人及其作品我也不想做过多介绍,因为上面几位仁兄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我对你的问题只想提提我自己对他的看法!
记得当昨日看到柏杨老先生逝世消息的时候,显然有些晚了,网上诸多对柏杨老先生悼念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很多人都表示出痛心疾心,有人说柏杨老先生走了,文坛少了一个说真话的人。然而不知为何,纵算平日里对他老人家也是崇拜不已,吾辈内心里却没有痛心疾首,只是对柏杨老先生的逝世感到有些惋惜!因为柏杨老先生有八十九高龄病死的,对文人来说,应该算是寿终正寝了。或许是吾辈个人来说欠缺感情的色彩,也不善长矫揉造作的情感流露,也或许他人对柏杨老先生的崇拜比吾辈更深!
在中国,一个敢于说真话的文人的人生总是曲折的,大多数是不得善终,因为刺耳的真话总能刺痛一些人的脾味!他们会使用各种手段将其的声音沉没。而能够得到善终的文人,大多数是*之内,只言当局好事,只降吉祥雨的文人,他们多半会得到政客的赏识。努力表现自己那颗“伪文人”之心!当然,这样的文人虽然一生碌碌无为,但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善终!
一个有气节的文人抒写文字的时候往往都是豪情万丈,热血满腔!当遭遇*的时候,他的命运便会变得可悲、可怜、可叹;对于柏杨老先生来说,先前他曾遭遇过*的洗礼。
据悉:公元一九六八年在《中华日报》代班主编〈家庭〉版,该版以每周五天的篇幅刊载美国连环漫画《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时,翻译文中提及卜派父子父子流落至一个丰饶的小岛后“乐不思蜀”,两人要各自竞选“总统”,撰写竞选文宣,柏杨将“Fellows”(伙伴们)翻译为“全*民同胞们…”,遭*当局情治单位曲解为暗讽蒋介石父子,罗列罪名将其逮捕,判处12年徒刑,1969年囚禁于台北县景美镇军法监狱,1972年移送绿岛感训监狱。1975年,柏杨因蒋介石逝世减刑三分之一为8年徒刑,但1976年刑满后仍被留置于绿岛,后获释放,共被囚禁9年又26天。当然,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只是他的其中一个故事之一而已……。
诸君都知,当一个文人遭遇*打击后,吸收教训之后,往往会变乖,变得投鼠忌器起来。固尔,在中国,一般文人都会存在忌言*,明哲保身的心态!然而,柏杨出狱后,依然还是关心着*。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叫柏杨。仅管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还是每天阅读书报,他曾对*执政充满期待,但扁当局及其幕僚却连续发生贪腐、滥权等弊端,令他对*执政失去信心。他曾在病榻上痛批阿扁,让人们再次领略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风采!
柏杨老先生先前的著作《暗夜慧灯》、《红尘静思》、《浊世人间》、《婚恋物语》、《丑陋的中国人》等;都是让我们值得去深思的。相信诸君并不陌生,吾辈亦不想多说。
而这次柏杨老先生逝世,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自觉去悼念呢?对于文坛来说,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平日里,一个*内的文人走了,竟管他的上级及亲朋好友也都在悼念,但那种悼念是很平常的!而柏杨老先生走了,很多人都是很自觉的去写祭文去悼念他,可能这便是一个说真话和有骨气的文人与*内文人的区别!吾辈希望在中国多些敢言真话,像柏杨老先生一样有骨气的文人!这样国家便更有前途,民族便更有希望!
总而言之,我想说:柏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我们为什么要读柏杨
认识柏杨,是从《丑陋的中国人》开始的。了解柏杨,是从他那一句激愤的"酱缸文化"得来的。在柏杨的眼中,中国人的丑陋有*的经济的文化的症状,但是,*和经济只是表象,文化才是病因。柏杨在这里有意无意地高举起20世纪初中国新进的文化人冲击传统文化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声色俱厉地摧枯拉朽。他是一位孤独的勇士,他不要功名,更加不怕"骂名",他一挥利剑就刺穿了丑陋的中国酱缸文化的心脏。痛快淋漓!痛快淋漓!
柏杨老了。时代年轻着。在犬儒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迅速的蜕变为所谓的"知道分子""知利分子""知乐分子""知趣分子"的时候,当舞文弄墨的人只讲风光不讲风采,更不讲风骨的时候,有社会担待感,有良知,有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就显得更加可贵了。这是我们今天要读柏杨的第一个原因。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寻苦难,而是为了寻觅幸福。但是,苦难往往像鬼魂一样附在生活的肢体上。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一般说来,芸芸众生的苦难多在物质方面,缺衣少食,贫困潦倒,等等。这样的苦难当然值得同情,应当出手帮助他们走出苦难。而知识分子的苦难就显得深重得多。他们的苦难大多在精神方面。他们具有一种医生情意结。他们自认为世事洞明,医术高明,要医人,医国,医世。而世*多并不买他们的帐,他们还有可能被讥讽成"江湖郎中"。从孔夫子到康梁,从鲁迅到柏杨,都有这样的苦痛苦涩和苦酸,无奈无助与无力。更没有那一只手可以将他们拉出苦海,回头是岸。那么,芸芸众生的物质匮乏就不来找知识分子的麻烦了吗?不,知识分子照样有柴米油盐的问题,照样有生老病死的困顿。可以说,知识分子的身心被加上双重的苦痛和苦难。非凡人所理会。但是,他们最大的苦难,来源于他们的学识与精神追求,来源于他们的价值判断与生存理念。为了这些,他们往往舍生忘死,往往视死如归。他们渡尽了自己的苦难,跨越了苦难,战胜了苦难,也就完成了人生的幸福之旅。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精彩来自于苦难。他们的风骨是苦难铸就的,他们的风采是苦难赐予的。起码柏杨就是这样。看看他的回忆录吧。生活对他是那么不公,命运的鞭子长时间抽打在他的身上。但是,他把这根鞭子当成鞭策他战胜苦难的推动力,看成他探究生命与社会问题的助跑器。这是我们要读柏杨的第二条理由。
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在转型时期,文化界思想界杜绝大师,疏离权威。好在柏杨没有自称大师和自诩权威。看看柏杨对文道武道世道师道学道人道的解说与概叹,有读者的智力学力辨别力来评说和取舍,当然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有趣的事情。这是我们读柏杨的第三条理由。
还不够吗?柏杨还不值得读吗?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8-04-29/1438234697.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柏杨先生一生从事写作,杂文、小说、历史。我比较喜欢他老人家的历史,比如《中国人史纲》,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敢把自己的书名起做《丑陋的中国人》,他跟鲁迅先生一样。都是批判国民劣根性,而且前提都是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可惜,柏杨先生以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4
对于你的提的这个问题,其它的我不想多说,关于柏杨本人及其作品我也不想做过多介绍,因为上面几位仁兄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我对你的问题只想提提我自己对他的看法!
记得当昨日看到柏杨老先生逝世消息的时候,显然有些晚了,网上诸多对柏杨老先生悼念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很多人都表示出痛心疾心,有人说柏杨老先生走了,文坛少了一个说真话的人。然而不知为何,纵算平日里对他老人家也是崇拜不已,吾辈内心里却没有痛心疾首,只是对柏杨老先生的逝世感到有些惋惜!因为柏杨老先生有八十九高龄病死的,对文人来说,应该算是寿终正寝了。或许是吾辈个人来说欠缺感情的色彩,也不善长矫揉造作的情感流露,也或许他人对柏杨老先生的崇拜比吾辈更深!
在中国,一个敢于说真话的文人的人生总是曲折的,大多数是不得善终,因为刺耳的真话总能刺痛一些人的脾味!他们会使用各种手段将其的声音沉没。而能够得到善终的文人,大多数是*之内,只言当局好事,只降吉祥雨的文人,他们多半会得到政客的赏识。努力表现自己那颗“伪文人”之心!当然,这样的文人虽然一生碌碌无为,但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善终!
一个有气节的文人抒写文字的时候往往都是豪情万丈,热血满腔!当遭遇*的时候,他的命运便会变得可悲、可怜、可叹;对于柏杨老先生来说,先前他曾遭遇过*的洗礼。
据悉:公元一九六八年在《中华日报》代班主编〈家庭〉版,该版以每周五天的篇幅刊载美国连环漫画《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时,翻译文中提及卜派父子父子流落至一个丰饶的小岛后“乐不思蜀”,两人要各自竞选“总统”,撰写竞选文宣,柏杨将“Fellows”(伙伴们)翻译为“全*民同胞们…”,遭*当局情治单位曲解为暗讽蒋介石父子,罗列罪名将其逮捕,判处12年徒刑,1969年囚禁于台北县景美镇军法监狱,1972年移送绿岛感训监狱。1975年,柏杨因蒋介石逝世减刑三分之一为8年徒刑,但1976年刑满后仍被留置于绿岛,后获释放,共被囚禁9年又26天。当然,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只是他的其中一个故事之一而已……。
诸君都知,当一个文人遭遇*打击后,吸收教训之后,往往会变乖,变得投鼠忌器起来。固尔,在中国,一般文人都会存在忌言*,明哲保身的心态!然而,柏杨出狱后,依然还是关心着*。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叫柏杨。仅管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还是每天阅读书报,他曾对*执政充满期待,但扁当局及其幕僚却连续发生贪腐、滥权等弊端,令他对*执政失去信心。他曾在病榻上痛批阿扁,让人们再次领略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风采!
柏杨老先生先前的著作《暗夜慧灯》、《红尘静思》、《浊世人间》、《婚恋物语》、《丑陋的中国人》等;都是让我们值得去深思的。相信诸君并不陌生,吾辈亦不想多说。
而这次柏杨老先生逝世,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自觉去悼念呢?对于文坛来说,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平日里,一个*内的文人走了,竟管他的上级及亲朋好友也都在悼念,但那种悼念是很平常的!而柏杨老先生走了,很多人都是很自觉的去写祭文去悼念他,可能这便是一个说真话和有骨气的文人与*内文人的区别!吾辈希望在中国多些敢言真话,像柏杨老先生一样有骨气的文人!这样国家便更有前途,民族便更有希望!
总而言之,我想说:柏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6
柏杨年表
1920出生
1931十二岁,进入河南省立第四小学读二年级,入学后不久便发生「九一八事变」
1933因不见容于继母,被父亲送往辉县县立小学,遇到恩师克非,引发阅读兴趣
1937「七七事变」,投考河南省军事*干部训练班
1939与艾绍荷结婚,同年父亲病逝于开封
1943与崔秀英发生感情,共赋同居
1948与友人徐天祥、孙建章在沈阳筹设《大东日报》
1949在上海遇见思师吴文义,并随其到台湾;同年,进入屏东农业职业学校当人事员
1953与齐永培结婚,平生首篇散文在《自由谈》上刊出
1954在救国团任职
1957在国立成功大学担任教识,其后因认识就读静宜英语专科学校的倪明华,与其相恋和结婚,被*辞去所有工作
1960开始以笔名「柏杨」在《自立晚报》撰写专栏「倚梦闲话」
1961开始在在《自立晚报》发表小说《异域》
1967负责为《中华日报》连载的美国漫画《大力水手》翻译
1968因在二月一日所刊出的一篇中将「fellows」译为「全*民同胞们」,被调查局以「*党间谍」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入狱
1969倪明华提出离婚要求,柏杨在狱中绝食二十一天
1972-1976囚禁于绿岛感训监狱
1977获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聘书,在《中国时报》开辟「柏杨专栏」
1978与女诗人张香华结婚
1979狱中的著作《中国人史纲》出版
1982与夫人张香华访问泰北金三角地区
1985八月,《丑陋的中国人》出版;《柏杨版资治通鉴》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则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1988到西安探望女儿毛毛
1993《柏杨版资治通鉴》全部完成,平装72册,精装36册
1995《柏杨回忆录》完成
2008四月29日 病逝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寿八十九岁。
大事记: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一生中(到目前为止)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55
我们为什么要读柏杨
认识柏杨,是从《丑陋的中国人》开始的。了解柏杨,是从他那一句激愤的"酱缸文化"得来的。在柏杨的眼中,中国人的丑陋有*的经济的文化的症状,但是,*和经济只是表象,文化才是病因。柏杨在这里有意无意地高举起20世纪初中国新进的文化人冲击传统文化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声色俱厉地摧枯拉朽。他是一位孤独的勇士,他不要功名,更加不怕"骂名",他一挥利剑就刺穿了丑陋的中国酱缸文化的心脏。痛快淋漓!痛快淋漓!
柏杨老了。时代年轻着。在犬儒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迅速的蜕变为所谓的"知道分子""知利分子""知乐分子""知趣分子"的时候,当舞文弄墨的人只讲风光不讲风采,更不讲风骨的时候,有社会担待感,有良知,有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就显得更加可贵了。这是我们今天要读柏杨的第一个原因。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寻苦难,而是为了寻觅幸福。但是,苦难往往像鬼魂一样附在生活的肢体上。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一般说来,芸芸众生的苦难多在物质方面,缺衣少食,贫困潦倒,等等。这样的苦难当然值得同情,应当出手帮助他们走出苦难。而知识分子的苦难就显得深重得多。他们的苦难大多在精神方面。他们具有一种医生情意结。他们自认为世事洞明,医术高明,要医人,医国,医世。而世*多并不买他们的帐,他们还有可能被讥讽成"江湖郎中"。从孔夫子到康梁,从鲁迅到柏杨,都有这样的苦痛苦涩和苦酸,无奈无助与无力。更没有那一只手可以将他们拉出苦海,回头是岸。那么,芸芸众生的物质匮乏就不来找知识分子的麻烦了吗?不,知识分子照样有柴米油盐的问题,照样有生老病死的困顿。可以说,知识分子的身心被加上双重的苦痛和苦难。非凡人所理会。但是,他们最大的苦难,来源于他们的学识与精神追求,来源于他们的价值判断与生存理念。为了这些,他们往往舍生忘死,往往视死如归。他们渡尽了自己的苦难,跨越了苦难,战胜了苦难,也就完成了人生的幸福之旅。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精彩来自于苦难。他们的风骨是苦难铸就的,他们的风采是苦难赐予的。起码柏杨就是这样。看看他的回忆录吧。生活对他是那么不公,命运的鞭子长时间抽打在他的身上。但是,他把这根鞭子当成鞭策他战胜苦难的推动力,看成他探究生命与社会问题的助跑器。这是我们要读柏杨的第二条理由。
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在转型时期,文化界思想界杜绝大师,疏离权威。好在柏杨没有自称大师和自诩权威。看看柏杨对文道武道世道师道学道人道的解说与概叹,有读者的智力学力辨别力来评说和取舍,当然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有趣的事情。这是我们读柏杨的第三条理由。
还不够吗?柏杨还不值得读吗?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8-04-29/1438234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