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肉的动物是如何出现在地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0:52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0:07
展开1全部原核细胞向真核细胞的过渡
古老而原始的生命在经历前显生宙前期近20亿年的进化之后,到距今约19亿年前开始出现第一次繁荣,其标志是细菌与蓝藻的大发展,并且出现了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出现标志着生命细胞结构的完善,现代生命都是从19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的原点上辐射进化而来的。此外,还必须指出,从19亿年~9亿年前我们的星球仍然是水生菌、藻生物的世界,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较高等的植物。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的冈弗林铁建造(Gunflint Iron Formation)中的微化石群。同位素年龄测定该建造为19.5亿年。冈弗林微化石群的最大特征是化石丰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在形态上有类似孢子的球状体,如Huroniospora(休伦孢);有管状不分枝的丝状体,如Animikiea(安尼米基藻),Gunflintia(冈弗林藻);还有形态特异的微化石,如星状体的Eoastrion(始星菌);星伞状的Kakabekia unabei1ata(伞形卡卡贝基亚菌)等等。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冈弗林微化石群中的丝状体已出现异形胞,大小细胞之间清楚地显示出细胞壁分开,如Gunflintia grandis(华丽冈弗林藻)等。细胞分化出异形孢,在原核生物中见于蓝藻。在现生的蓝藻丝体里,营养细胞发育成很大的厚壁休眠胞或不动体,或者发育成具有特殊代谢功能的异形胞。异形胞具有固氮功能。由此可见,冈弗林微化石群中,蓝藻己相当繁盛,种类也较多,它们是当时海洋中主要生产者。
真核生物的出现
对最早的真核生物化石的证据至今为止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真核生物只能出现在地球大气圈含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即最初大气圈形成之后。这不仅因为真核生物进行有氧代谢,有丝*本身就是需氧过程,而且因为真核细胞不能防御强烈紫外线的损伤,只有当与氧化大气圈形成的同时,大气层外的臭氧屏蔽层也形成以后,地球上才能有真核生物生存。
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距今大约14亿年的贝克泉(Beck Spring)组产有大的单细胞形体和分叉的管状绿藻,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化石是真核细胞有机体,并可能是已知最老的、真正的真核细胞化石。另一个被证实为真核细胞的化石是在澳大利亚的苦泉(Bitter Spring)组灰岩中发现的,其年龄约为10~9亿年,其中有些细胞呈现出正在进行细胞*的状态。
美大峡谷超群的乔尔(Chuar)群,年龄约为12亿年,产有几丁虫化石。同时产有碳质薄膜状体化石Chuaria,这是已知肉眼可见的最老化石,其直径约为2~3mm,有人认为可能是一些藻类化石。中国淮南地区的刘老碑组和燕山地区的青白口系中,均产有丰富的碳质膜状体Chuaria、Longfengshania和带状藻类,其年龄均为10~8亿年间。
后生动物的出现
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在前寒武纪晚期。软躯体后生动物在震旦纪冰期之后得到突发性的迅猛发展,在距今7亿~6亿年间成为海洋生物的统治者。进入寒武纪(距今6亿年)后,软躯体后生动物衰退,带壳后生动物随之兴起。这一生物发展阶段可分为前埃迪卡拉和埃迪卡拉两个亚阶段。前埃迪卡拉亚阶段以中国的淮南生物群为代表,埃迪卡拉亚阶段以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大约5~6亿年前,在地球学家称为寒武纪的开始之时,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起先是寒武纪初小壳化石的爆发性发展,继之被大型带壳动物取代。是什么原因使得早期寒武纪世界能够激发这样的生命“爆发”?长期以来这是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古生物学家为此做出大量的努力,或许是因为大气中积累了足够的有利于呼吸作用的氧;全球环境变化有利于后生动物的生存;海洋化学物质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的磷酸盐,使得软体动物有可能演化出保护性的骨骼;生态学理论及其相互捕食关系的理论对此也作出了解释。
动物从无脊椎到有脊椎的进化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脊椎动物是由低等的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大致的进化过程是由与无脊椎的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的原始脊索动物中的半索动物或隐索动物到头索动物或全索动物,最后可能由头索动物或与其相近的种类进化出脊椎动物。
由于原始脊索动物缺少硬体结构,不宜保存化石,因此至今发现的原始脊索动物的化石很少。
古生带动物演化(时间单位:百万年)
570
500
435
395
345
280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叶虫增多
珊瑚虫、腕足动物、鹦鹉螺、笔石随处可见
有鹗鱼出现,海螺已存在
鱼类增多,第一批两栖动物出现
第一批爬行动物及第一批有翅昆虫出现,两栖类增多。
昆虫种类增多,爬行动物占据陆地。
植物登陆
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志留纪至早泥盆纪的陆相沉积物中,表明距今4亿年前植物已由海洋推向*,实现了登陆的伟大历史进程。植物的登陆,改变了以往*一片荒漠的景观,使*逐渐披上绿装而富有生机。不仅如此,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完善了全球生态体系。陆生植物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以海生藻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制造出糖类,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大气中的CO2 ,排放出大量的游离氧O2,从而改善了大气圈的成分比,为提高大气中游离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亿年前的植物登陆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植物的登陆成功,便没有今日的世界。
化石资料表明,担负起首先登陆使命的是裸蕨植物。裸蕨纲属于蕨类植物门中一类早已绝灭的原始类型,植物体矮小,草本或木本,大多高不到1米,少数可高至2米。最早的裸蕨化石叫顶囊蕨,产于欧洲和北美*的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沉积物中。研究最为详细的是产于苏格兰瑞尼村早泥盆世硅质岩中的瑞尼蕨,这是一种50厘米高的矮小草本植物体。但是瑞尼蕨还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以适应更为干旱环境生活,其表皮内的皮层很厚,木质部和韧皮部厚度不到整个茎的1/5,这些特征说明瑞尼蕨生活在很湿润的环境,或者营半水生生活,植物体的假根部泡在水中,上部的茎露出水面。
类似的化石还有带蕨和工蕨,它们都是早泥盆世出现的半水生的原始陆生植物。
动物登陆
脊椎动物由水生环境扩张到陆地环境,演化出陆生动物,这无疑是生命进化史上又一重大事件。因此,更确切地说,如果没有动、植物实现登陆的伟大进程,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还将停留在4亿年前的古老而低级的阶段。化石资料表明,两栖类是最先由水中登上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类群。
在两栖动物生活史中,一方面仍保留着水中生活的阶段,另一方面经过*获得生活在陆地上新的适应能力。然而,与植物登陆相比,脊椎动物实现登陆的时间要晚得多。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发现在英格兰老红砂岩的顶部,地质时代属于泥盆纪最末期(法门期末),距今大约有3.6亿年。这是一类原始的、具有尾和迷齿、头骨构造坚硬的早期两栖类,即迷齿亚纲。鱼石螈是这个古老类型的典型代表。
鸟类的起源
鸟类的起源是生物学上难解的谜。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推测鸟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史。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约1.5亿年以前的石灰岩沉积层中发现一根孤零零的鸟羽,次年在同一地区发现一具有鸟状羽毛和翼的动物骨骼——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始祖鸟。
始祖鸟的骨骼解剖特征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明显的证据。但是,会飞的鸟类如何由爬行的恐龙进化而来的问题,使得科学家们为之争论了100年之久。近20年来,科学家对鸟类、恐龙及有关的爬行动物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今一幅从兽足类进化到鸟类的谱系进化图被描绘出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辽西发现的中华龙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恐 龙
虽然恐龙的化石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1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名叫吉迪昂·曼特尔(Mantell)的英国医师。曼特尔平时有收集岩石和化石的嗜好。公元1820年,他和夫人玛丽安发现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齿。曼特尔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牙齿。当他在附近又发现了许多骨骼后,他开始对这些不寻常的发现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牙齿和骨骼应该属于某种庞大爬行动物,他将这种不知名的动物命名为禽龙,学名的原意就是指清晰的牙齿。
不久,英国又发现两种巨大爬行动物的骨骼,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斑龙和森林龙。一直到公元1841年,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才有了正式的名字。当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理查·欧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将它们命名为恐龙,学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研究恐龙的热潮从此揭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挖掘恐龙的行列。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83d778701000957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1:25
在几十亿年前,地球刚形成的时候,地球上只有海,没有高山和大地,之后才慢慢出现大地的。在海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很小很小的。
之后,他们慢慢地进化,变形成了海里的生物,比如说鱼。
再后来,有些海里的生物受到不同的因素的影响,有些不得不来地上,比如说有一条鱼因这里的其他鱼躯赶,于是它不得不上来地上生活,慢慢的,由于在地上走路的需要,于是鱼的某个部位进化成了脚,变成了陆地上的动物。
之后再经过几十亿年不断地进化便有了恐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3:00
是与日月星晨同时出现的.没有进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4:51
这都是40亿年前的事情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6:59
"有血肉的动物"界定不准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9:24
从..........演化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