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由废铜屑制得碱式碳酸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0:1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14
实验9-2 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实验目的]
了解碱式碳酸铜的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2 CuSO4+2 Na2CO3+H2O ═ Cu2(OH)2CO3↓+2Na2SO4+CO2↑
[实验内容]
方法1. 由Na2CO3·10H2O跟CuSO4·5H2O 反应制备
① 根据CuSO4跟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称取14g CuSO4·5H2O ,16g Na2CO3·10H2O(或6g无水Na2CO3);
② 用研钵分别研细后再混合研磨,此时即发生反应,有产生气泡的声音,而且混合物吸湿很厉害,很快成为“粘胶状”;
③ 将混合物迅速投入200 mL沸水中,快速搅拌并撤离热源,有蓝绿色沉淀产生;
④ 抽滤,用水洗涤沉淀,至滤液中不含SO42-为止,取出沉淀,风干,得到蓝绿色晶体。
该方法制得的晶体,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因反应产物与温度、溶液的酸碱性等有关,因而同时可能有蓝色的2CuCO3·Cu(OH)2、2CuCO3·3Cu(OH)2 和2CuCO3·5Cu(OH)2 等生成,使晶体带有蓝色。
如果把两种反应物分别研细后再混合(不研磨),采用同样的操作方法,也可得到蓝绿色晶体。
[实验现象]
[理论产率]
2 CuSO4+2 Na2CO3+H2O ═ Cu2(OH)2CO3↓+2Na2SO4+CO2↑
250(含结晶水)286(含结晶水) 222
14 16 12.4g
(1)由Na2CO3·10H2O跟CuSO4·5H2O反应制备
根据CuSO4跟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进行计算,称取14gCuSO4·5H2O, 16gNa2CO3·10H2O,用研钵分别研细后再混合研磨,此时即发生反应,有“磁磁”产生气泡的声音,而且混合物吸湿很厉害,很快成为“粘胶状”.将混合物迅速投入200mL沸水中,快速搅拌并撤离热源,有蓝绿色沉淀产生.抽滤,用水洗涤沉淀,至滤液中不含SO42-为止,取出沉淀,风干,得到蓝绿色晶体.该方法制得的晶体,它的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因反应产物与温度、溶液的酸碱性等有关,因而同时可能有蓝色的2CuCO3·Cu(OH)2、2CuCO3·3Cu(OH)2和2CuCO3·5Cu(OH)2等生成,使晶体带有蓝色.
如果把两种反应物分别研细后再混合(不研磨),采用同样的操作方法,也可得到蓝绿色晶体.
(2)由Na2CO3溶液跟CuSO4溶液反应制备
分别称取12.5gCuSO4·5H2O,14.3gNa2CO3·10H2O,各配成200mL溶液(溶液浓度为0.25mol·L-1).在室温下,把Na2CO3溶液滴加到CuSO4溶液中,并搅拌,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至变蓝为止,得到蓝色沉淀.抽滤,用水洗沉淀,至滤液中不含SO42 -为止,取出沉淀,风干,得到蓝色晶体.该晶体的主要成分为5CuO·2CO2.如果使沉淀与Na2CO3的饱和溶液接触数日,沉淀将转变为Cu(OH) 2.
如果先加热Na2CO3溶液至沸腾,滴加CuSO4溶液时会立即产生黑色沉淀.如果加热CuSO4溶液至沸腾时滴加Na2CO3溶液,产生蓝绿色沉淀,并一直滴加Na2CO3溶液直至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变蓝为止,但条件若控制不好的话,沉淀颜色会逐渐加深,最后变成黑色.如果先不加热溶液,向 CuSO4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并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至变蓝为止,然后加热,沉淀颜色也易逐渐加深,最后变成黑色.出现黑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产物分解成CuO的缘故.因此,当加热含有沉淀的溶液时,一定要控制好加热时间.
(3)由NaHCO3跟CuSO4·5H2O反应制备
称取4.2gNaHCO3,6.2gCuSO4·5H2O,将固体混合(不研磨)后,投入100mL沸水中,搅拌,并撤离热源,有草绿色沉淀生成.抽滤、洗涤、风干,得到草绿色晶体.该晶体的主要成分为CuCO3·Cu(OH)2·H2O.
(4)由Cu(NO3)2跟Na2CO3反应制备
将冷的Cu(NO3)2饱和溶液倒入Na2CO3的冰冷溶液(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中,即有碱式碳酸铜生成,经抽滤、洗涤、风干后,得到蓝色晶体,其成分为2CuCO3·Cu(OH)2.
由上述几种方法制得的晶体颜色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产物的组成与反应物组成、溶液酸碱度、温度等有关,从而使晶体颜色发生变化.从加热分解碱式碳酸铜实验的结果看,由第一种方法制得的晶体分解最完全,产生的气体量最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15
1、在空气中灼烧:2Cu+O2==2CuO
2、用酸溶解CuO+2H+==H2O+Cu2+
3、加碳酸钠浓溶液即得
宝石级:在铜氨溶液中加碳酸铵溶液(或碳酸氢铵溶液)缓慢给溶液升温即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15
cuo+HON3 Cu+HNO3
Cu(NO3)2+Na2CO3 将冷的Cu(NO3)2饱和溶液倒入Na2CO3的冰冷溶液(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中,即有碱式碳酸铜生成 过滤晶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16
2Cu + O2 + H2O + CO2 ==== Cu2(OH)2CO3
(15分)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Cu 2 (OH) 2 CO 3...
水浴加热所需仪器有烧杯、温度计;洗涤的目的是除去产品表面吸附的杂质硝酸钠;(3) ①根据元素守恒、电子守恒可得方程式为xCuCO 3 ·yCu (OH) 2 ·zH 2 O+(x+y)H 2 →(x+y)Cu+x CO 2 ↑+(x+2y+z)H 2 O。
...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的步骤如下:
(1)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3-=Cu2++2NO2↑+2H2O,故答案为:Cu+4H++2NO3-=Cu2++2NO2↑+2H2O;(2)由于铜与浓硝酸反应中,圆底烧瓶中压强会迅速减小,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吸入反应装置,有了A装置就可以防止倒吸,故答案为:防止倒吸;(3)通过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
制备碱式碳酸铜
制备碱式碳酸铜如下:步骤一:废铜屑制硝酸铜 用胶头滴管吸取浓HNO3缓慢加到锥形瓶内的废铜屑中(废铜屑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硝酸铜溶液。步骤二: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向大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和硝酸铜溶液,水浴加热至70℃左右,用0.4mol/L的NaOH溶液调节pH至8.5,振荡,静置,过滤,用热水洗涤...
...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的步骤如下:步
溶液变浑浊证明含碳酸根离子;④碱式碳酸铜完全分解得到CuO,设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为x,依据碱式碳酸铜的方程式,Cu2(OH)2CO3=2CuO+CO2↑+H2O;利用“差量法”计算可得:222:62=2.42x:(2.42-1.80),解得x=0.92=92%;故答案为:0.92或92%;
实验室由废铜屑制得碱式碳酸铜
经抽滤、洗涤、风干后,得到蓝色晶体,其成分为2CuCO3·Cu(OH)2.由上述几种方法制得的晶体颜色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产物的组成与反应物组成、溶液酸碱度、温度等有关,从而使晶体颜色发生变化.从加热分解碱式碳酸铜实验的结果看,由第一种方法制得的晶体分解最完全,产生的气体量最大....
...3 表示。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
当氮的氧化物从四氯化碳层进入烧碱溶液中,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Ⅲ装置既可以防倒吸,又能使氮的氧化物被吸收。(3)根据所给反应方程式知,通入足量的空气,使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能被完全吸收。(4)固体产品表面会吸附一些杂质,洗涤可除去碱式碳酸铜表面的杂质。(5)...
...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实验室以废铜屑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
还有新生成的NaNO2、NaNO3,故答案为:吸收氮的氧化物;NaNO2、NaNO3;(3)反应器为大试管,水浴加热用烧杯盛放水,由于控制温度,用温度计测定水温;洗涤除去碱式碳酸铜表面附着的硝酸钠,故答案为:烧杯、温度计;洗涤除去碱式碳酸铜表面附着的硝酸钠;(4)检验碳酸根的方法为:取样,加入盐酸,将生成...
(本题共15分)碱式碳酸铜【Cu 2 (OH) 2 CO 3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
导致产品质量减少;(3)样品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测定二氧化碳质量需先除掉水蒸气,同时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被碱石灰吸收;样品中碱式碳酸铜含量大于100%,说明干燥管Ⅰ质量增加偏大,可能是含有产生二氧化碳量更多的碳酸铜,也可能是水蒸气没被完全吸收而被干燥管Ⅰ吸收,或空气中二氧化碳、水等...
碱式碳酸铜[Cu 2 (OH) 2 CO 3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某研究小组在...
设此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xCu 2 (OH) 2 CO 3 △ . 2CuO+H 2 O+CO 2 ↑△m(减小量)222 160 222-160=62x (2.42g-1.8g)=0.62g 222 x = 62 0.62g x=2.22g此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是 2.22g 2.42g ×100%=91...
实验室由废铜屑制胆矾(CuSO 4 ?5H 2 O)的实验流程如图: (1)洗涤铜...
H 2 CO 3 +OH - ,溶液呈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所以洗涤铜屑油污的试剂为5%Na 2 CO 3 溶液,这是利用了Na 2 CO 3 溶液的碱性,故答案为:碱;(2)①双氧水具有氧化性,铜屑加入到稀硫酸与双氧水的混和液中,双氧水将铜氧化成Cu 2+ ,Cu 2+ 与SO 4 2- 结合得到产物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