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1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13
泥鳅没有刺。
泥鳅无眼下刺,背鳍无刺,有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
扩展资料:
泥鳅,属硬骨鱼纲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
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14
泥鳅有刺,只是相对很少。本鱼体极修长,体侧扁或略带筒状沿长,体色为斑驳的金褐色,带有黑色斑点,背鳍1枚,约与背部同等大小;臀鳍短;位于背鳍之后,尾鳍后缘圆形,尾柄末端上方有一斑点,背鳍软条9枚,臀鳍有软条7枚。具有10个触须,体长可达28公分。
本鱼栖息在河、湖泊、池塘和水田中,性情温和,属杂食性,以蠕虫、小型甲壳动物、昆虫等为食,容忍温度在 2 与 30℃之间, 而且在水中氧气不足时,能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在气压低时,它会变得十分活跃。
扩展资料:
本鱼分布于缅甸与东北亚向南至中国中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六大水系及其附属水体、四川、湖北、湖南、重庆各河流干支流、湖泊、水库、沟渠、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
可食用鱼、饵钓鱼及观赏鱼,本种亦被引进至不少地方(如夏威夷),并有报告指引入后造成不利的生态冲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14
泥鳅无眼下刺。
泥鳅的形态特征为:
1、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靠近臀鳍。
2、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
3、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4、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5、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
6、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吃泥鳅的好处:
1、改善贫血。因为泥鳅中含铁量多,对贫血等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2、补肾牡阳,恢复元气。中医认为,泥鳅是著名的食疗补品。且补而能清,诸病不忌,是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上好辅助治疗佳品。
3、滋阴止渴、清热祛湿。泥鳅煮食能滋阴止渴,清热祛湿。凡热耗阴湿之口渴不解,或消渴、小便不利,均可做辅助食疗品。坚持食用5-6天,便觉精力充沛。
4、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泥鳅肉中含脂肪较少,胆固醇更少,并且含有一种类似甘碳戍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这是抵抗人体血管硬化的重要物质,可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15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