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眼纱”为何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7: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20
北京当幽燕朔漠之地,自古风沙就大。累代不乏记载:明代金陵散曲作家陈大声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写了一首曲子嘲笑北京人,其中有这样几句:“门前一阵车马过,灰扬。哪里有蹋花归去马蹄香?”(见《长安客话》卷二引文)谢肇淛对北京的印象则是:“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见《五杂俎》)散文家袁宏道《满井游记》里也说:“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以至于元明清三代的北京人有一种风俗:带眼纱。《析津志》曰:“幽燕沙漠之地,风起,则沙尘障天。显宦有鬼眼睛者,以魫为之,嵌于眼上。仍以青皂帛系于头。”这就是元代北京官僚们所戴的眼罩。到了明代,据清人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说:北京“正阳门前多卖眼罩,轻纱为之,盖以蔽烈日风沙。胜国旧例,迁客辞阙时,以眼纱蒙面,今则无所忌也。”胜国即指前明,迁客是被贬下放的*,辞阙就是向皇上告别;说明此时戴眼纱已经上升为一种官方行为了。而北京街道上的情景,却正如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诗中所云:
短短一尺绢,占断长安色;
如何眼底人,对面不相识?
长安指的就是北京,占断长安色,是说:放眼望去,北京城里尽是戴着眼纱的人。可见当时北京人出门戴眼纱,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时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