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0:22
人民日报海外版:墙内开花能否墙外一样香
作者:韩浩月
“2010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公布,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以2500万版税荣登榜首,曾经在榜首的郭敬明、郑渊洁退居二三位。与此同时,还有一份“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J.K。罗琳以9500万元位居榜首。(11月15日《成都商报》)
所以,两个榜单相比,最令人尴尬的,不是新闻中说的“罗琳收入超过任何一个中国本土畅销作家的收入”,而是中国作家的收入来源只能依赖国内读者贡献,在写作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畅销书作家集体被挡在了国门之内。
中国作家不能像外国作家那么赚钱,有相当多的*因素。其一,中国盗版泛滥,对作家造成了巨大伤害。其二,中国作家的作品开发力度不够,罗琳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带来了35亿美元的收入,而中国作家即便再优秀的畅销小说,至多能卖个几百万的改编费。其三,中国作家的作品缺乏国际视野,与众多翻译图书在国内市场屡创销售佳绩相比,中国图书(尤其是文学类)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方式,无法引起国外读者的情感共鸣。其四,以图书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还未真正成熟,作家大多数都还是作坊式生产,缺乏团队帮助营销推广。
一些大的民营书业的出现,让中国图书市场开始与国际出版接轨,在图书包装和营销方面,出现了不少专家式的公司,“他们深谙图书畅销之道,一些原本在5年时间才卖出6000册的作品,经过他们精心打造,销量居然迅速翻了十倍!”但也应看到,为了销量,一些书商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在创作图书市场繁荣的同时,也给这个市场带来潜在的伤害。与他们在国内图书市场的兴风作浪相比,在图书版权输出方面的成绩却乏善可陈。我们不缺国内畅销书作家,但没有一位国际畅销书作家。
同时推出国内与国外作家富豪排行榜,是一种对此,也是一种鞭策,我们更应该学习的,也许不是如何像国外作家那样赚钱,而是多研究国外作家如何写作,因为,只有作品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才有条件谈作品的国际化推广。否则,在国内再怎么畅销,墙内开的花也香不到墙外去。
成都商报:一个魔法妈妈击溃所有中国富豪作家
作者:施袁喜
一年一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每年发布后都引发巨大争议。又新增加了《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写作《哈利·波特》的外国作家J。K。罗琳,十年间从中国轻松捞走9550万元版税,带给我们巨大的冲击。
“外国作家为何在中国疯狂捞钱?”“中国作家为何集体抵不过一个魔法妈妈?”……诸如此类的质疑之声,终将纠结在“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之争上。围绕“中国作家怎么了?”的话题势必将展开新一轮的争议。
有些作家,都看不起上了“作家富豪榜”的那些人,说他们与“真正的写作”无关。
问题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写作”?从被我们自己的评论家鼓吹出来的各种“主义”“流派”的写作效果来看,都以为自己写出了天下一流的作品,但除了一度模仿拉美,二度模仿美国,三度模仿欧洲,甚至模仿更小国家的小语种写作之外,具备文学价值的作品,少得甚至没有踪影。没有人读,怪力乱神,局限于小圈子叫好的作品,就是“真正的写作”吗?接着问,几万名作家协会里领着工资的中国作家,写出了什么?醉心于“创造文本”的批量作家,有无怀疑过自己终其一生干着的,只是一件无效的事情?
问题还有:中国作家富了吗?看看榜单吧,中国作家团队一起上,打群架一样叠加,也抵不过一个J。k。罗琳!更尴尬的是,榜单上的数字,只是她在中国的版税收入。多少作家殚精竭力,著作等身,挣钱挣不过别人的几本书,却误以为我们的国度里,作家都成为“富豪”了,岂不被人笑掉大牙?
在如今这个年代里,没有中国作家,认真考虑过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有的作家刚学会写作,就开始看不起钱,要创造“伟大的文本”;有的作家写成了套路,紧盯发行量,活生生把写作变成了“攒稿子”……结果如何呢?既写不出真正具备文学价值的作品,也写不出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作品,遑论二者结合?
结论照旧: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商业价值的作品,在哪里?一代出版人早已在前面喊破了嗓子,有信心应答的,照旧寥寥。
在中国文化规制下,作家似乎和钱有仇,一谈到钱就会被人骂,但问题是,钱总是市场经济吧,总是一个标准吧?都说“我根本不是为钱而写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说的“相”与“虚妄”,常被提起,却是自己安慰。那么多作家协会里的特级作家、一级作家、二级作家、*作家……那么多冠着名流名头的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没见供养出一个既有文学价值又可以写出钱的作家,悲乎,中国文学!
中国经济时报:从外国首富作家“魔法妈妈”说起
作者:侯美丽
一年一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总是伴随着争议而生。又新增加了《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成功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的J.K.罗琳以9550万元版税高居榜首,而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前七名的版税加起来的总和才勉强抵得上一个“魔法妈妈”。更让人尴尬的是,榜单上的数字,还只是罗琳在中国的版税收入。
这个结果让中国文坛五味杂陈,一场关于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争论硝烟四起。
中国人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样低调得有些清高的坚持自有他的道理,像鲁迅、老舍等作家在如履薄冰的历史境遇中,以文字重铸国人灵魂,他们的作品读来依然让人荡气回肠。
但那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中国。在这个“营销为王”的时代,我们虽然不能说商业价值是比文学价值更高的指标,但它却是让文学价值最大化的必经之路。而中国那么多作家协会里的特级作家、一级作家、二级作家……还有那么多被文坛奉若神明的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那一代又一代被充分肯定了文学价值的作品,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冠着“抄袭”头衔的郭敬明随手划拉的几笔心情值钱。
这是幸?还是不幸?至少对梦想着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文坛来说,这种低调的坚持并不是好事情。习惯于个体独立创作的中国作家们,很多人甚至连经纪人都没有,名字都无法传出国门的作品,最后也只能是“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而J.K.罗琳,从一个困窘的失业单亲妈妈到全球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她到底拥有怎样的魔法?
在写完《哈利·波特》第一集时,罗琳就依靠她女巫般的灵感和想象力挑选了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经纪人。让这个曾经整日为“能否在女儿的旧鞋穿坏之前给她买双新鞋”而担忧的单身妈妈,一夜之间成为大不列颠最富有的女人之一的,并不是那个瘦弱的、有黑色乱蓬蓬头发和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伤疤的10岁小巫师,而是这个她在图书馆随手翻阅《作家和艺术家年鉴》的时候挑选出的名字——克里斯多夫·里特(Christopher Little)。
里特先生花了一年时间才找到布鲁斯伯瑞出版社(Bloomsbury)同意出版《哈利·波特》。随后,这个在1990年那趟从曼彻斯特开往伦敦的乏味旅途中偶然闯入罗琳脑海的小男孩,开始为她带来极其丰厚的回报。在此过程中,罗琳也赢得了无数荣誉,包括大不列颠最佳童书奖、苏格兰艺术协会最佳童书奖、史马蒂书卷奖、红房子童书奖,书商杂志评选的年度最佳作家,羽毛笔奖、大英图书奖等,而刚刚,她又获颁安徒生文学奖。
经纪人克里斯多夫·里特,才是J.K.罗琳最完美的魔法。
我们再回过头来*作家富豪榜,前三名是儿童文学代表杨红樱、郑渊洁和青春文学代表郭敬明。我们熟悉的作家去了哪里?金庸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武侠小说和李敖痛快淋漓的嬉笑怒骂虽然还没有过时,但排名都到了十名之外。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曾经为了升学去看缺少乐趣的教辅书,为了工作去看枯燥晦涩的财经书,偶尔也会为了漂亮和健康去看美容养生书,真正影响我们成长和人生的文学作品,是从没有发现还是被不小心遗失了?
传统文学的没落和青春文学的崛起,让人心生苍凉:难道读书的只有孩子?转念一想却又略感安慰:至少孩子们还在读书。
晶报:怎样看待作家挣的那些钱
作者:单士兵
电视剧《潜伏》里有个投机商,叫谢若林。此人有着偏执而痴狂的金钱哲学,在那个文化信仰缺乏、市场规律迷乱的混沌乱世里混得风生水起。他有一句经典台词——“这里有两根金条,请问哪根是龌龊的,哪根是高尚的?”套用这句话来说有关作家富豪榜的争议,“作家挣的那些钱,哪些是龌龊的,哪些是高尚的?”
在2010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成为前三甲。其中郭敬明五年版税入袋7250万元,总收入排名作家第一。而这个排行榜前十名,没有一位是严肃文学作家,主要集中在青春文学、玄幻小说、职场攻略领域。一时间,“文学已死”论调再起。一些主流作家对郭小四等人抛弃价值追求,利用“青春无知”疯狂捞钱的行为痛心疾首,觉得这些富豪作家挣的文化钱很不高尚。
同样是“捞钱”,评价结果却很不相同。此次同时发布的还有21世纪第一个10年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在榜单上,写出《哈利·波特》系列的英国作家J.K·罗琳在中国内地拿到9550万元的版税成为第一。有意思的是,那些在华疯狂“圈钱”的外国作家,反而没有遭到任何道德声讨。
在市场意识深入人心的年代,作家挣钱很正常,但作家靠什么手段挣钱,靠传递怎样的价值来挣钱,值得关注。相对来说,赋有独立精神的文化产品更能够赢得人们的价值认同。这种独立性应体现在与权力意识以及商业习惯保持一定距离上。
而要清楚中国作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实在不容易。“作家”这个身份,在中国太难界定。到底是从市场角度出发,还是按行政思维来认定,说不清楚。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中国作协曾帮助“中国作家”维权,不过,人家指的不是“全中国的作家”,而是“中国作协的作家”。换句话说,就算你著作等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如果不是作协会员,就配不上“中国作家”这个身份,也就得不到官方机构撑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版权被侵犯,利益受损失。
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在这么一个大国,有许多作家竟然靠权力豢养、捞钱,这实在太过寒碜与掉价了。重庆一个农民告当地县作协*剽窃他的作品,让人不禁在想,偌大的中国,从县里到市里,从省里到国家,到底会有多少吃财政饭的作家或作家*呀。如果连靠国家养活的作家还要通过剽窃手段来追名逐利,那就不只是道德层面的无耻,而是超越道德底线行为的违法行为。
作家挣钱最起码的底线,就是得靠自己写出作品,按照纯粹的市场交易规则来完成。从这个层面来讲,在文学的价值取向上很不受待见的郭敬明这类文学暴发户,至少要比那些靠权力豢养,甚至进行文化掠夺的作家高贵多了。更何况,在这个价值溃散的年代,那些所谓的严肃或主流作家,要么拿不出独立“态度”的文化产品,要么只是刻意进行虚弱而伪饰的文化表态,这自然无法赢得读者市场,反而为青春、玄幻、职场之类价值迷茫与功利主义的文化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至此,我可以这样来评价作家挣的那些钱——那种依靠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写出文化产品挣到的钱,应该是最高尚的;像郭敬明那种价值虚幻的文学暴发户挣的钱,倒也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干净的;至于那种向权力乞讨与献媚的作家,他们讨来的文学赏钱,则是最肮脏的。
新闻晨报:作家为什么写作
作者:苏莫
书名已经说明了一切,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畅销作家的书,唯一需要补充的是,它还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作家的速成指南,它还是一本小说,有一个好玩故事贯穿其中,讲述了一个倒霉蛋被女朋友甩了之后还接到对方结婚的请帖,为了在前女友的婚礼上令她难堪,他决定要写一本畅销书来改变自己。
故事就这么简单,过程似乎也不算复杂,至少在他选择的方式上,他如愿写出了一本畅销书。能够如此简单地做成一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毫无疑问,这小子发现了一些窍门,好在他并不吝啬。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由贫变富,就是他要与大家分享的,关于如何写作畅销书的“戏法”,作者把它们归纳为16个要点,然后他开始了他的畅销书《龙卷风之灰俱乐部》的写作。
很明显这不是一个作家关在屋里苦思冥想的故事,皮特·塔斯洛从一个只知道“作家爱喝威士忌”外行开始,一点点构思、写作,将它推销出去,以及出版之后为了宣传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应该这一过程基本上涵盖了出版一本书所能遇到的全部问题和全部参与者,但皮特·塔斯洛并没有讨好任何在书中出现的人和他们所代表的群体,作家都是骗子,读者都是爱上当的傻瓜,出版商则全都是利益熏心的黑心商人,至于他自己,他也没有遮遮掩掩,坦承了写作的全部目的就是出名、发财、海景洋房和在前女友的婚礼上让她难堪。
《华盛顿邮报》称《我如何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是一本勇敢到放肆的书,因为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版界怪诞的现状,作者史蒂夫·赫利甚至将整部书的第二部分命名为:腐化堕落,来专门讲述皮特·塔斯洛成名之后如何出入各种书展、讲座和引诱女人。他的幽默被看作是对整个图书行业的戏谑和嘲讽。译者在译后记里也流露了同样的看法,一边承认这种近乎荒诞的存在,一边又以爱书人的语气对所谓“真正的好书”做出某种期待,意思不言自明,这种为带有很强目的性的写作,被当作一种不可取的做法,而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书,也一定是不好的。关于这一点我想我有一点别的意见,这关系到我们究竟如何来定义一本好书,或者说,除了那些毫不负责的炒作行为,因投读者所好而写出的畅销书算不算是好书?
在出炉的作家排行榜上,有一个榜单叫“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列在榜单前三位的是,J.K罗琳、托马斯·布热齐纳和丹·布朗,其中罗琳一人在华的版税是9550万,差不多是中国作家榜上前七位的收入总和。如果像书中的皮特·塔斯洛说的那样,成名之后要摆一摆文学家的姿态,那么这些人才是最有资格气定神闲地坐在海景别墅里,跟记者大谈“文学是一种修行”的人,因为他们赚到其他作家几辈子都赚不到的利润,他们再无顾虑。但事实上呢,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没有妄谈文学的神圣和文学的使命,丹·布朗在他的自传里,分享他创作的经验,如何吸引读者仍然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点,他甚至提到了自己的一些拙劣而不光彩的宣传手段,目的也是要大家去为他的小说埋单。丹·布朗成名之前的三本小说首印量加起来都不到一万册,他之所以坚持下来并写出今天为世人所知的《达芬奇密码》,是因为他一直在告诉自己,只要有一本书火了,前面的书也都会跟着火起来的,那时什么都有了。
在这里写作成为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给读者想看的,拿自己想要的版税,如此直接的说法或者会令一些人觉得不够严肃,但是就一部书本身而言,它们未必比虔诚地伏案写作出来的那一本死得更快。当我们还在敬佩谁谁谁纯手工写作,谁谁谁用坏了一筐自来水笔,谁谁谁又在交稿都时抱着手稿大哭一场的时候,罗琳用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干净利落地大笑了七声,带着我们近亿元的版税转身而去。
国外的出版界同行一直惊异于中国的出版现状,在中国,仅仅靠考翻译外国作品居然能够养活一家又一家的出版社,这在国外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一种现象,我们的出版社大打价格战,为国外三四流的作家版权争个不休,但是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他们的作品能够轻易俘获人心,仅仅是因为写作技巧?还是因为他们懂得了作家当为谁而写?
三秦都市报:两份榜单之间的尴尬
作者:杨宁
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15日发布,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分别以2500万元、2300万元、1950万元的年版税收入成为作家富豪榜的三甲。
2010《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了,这次还同时推出了 《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对比两份榜单,结果触目惊心!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不费吹灰之力赚走了国人9550万!让人尴尬的是,罗琳一个人的版税收入几乎是中国作家富豪榜前六名版税的总和。外国作家“驰骋”中华大地,捞走了国人口袋里的钞票,也悄悄改变了国人的思想。中国孩子哪天见到罗琳也许会说:嗨,罗琳,我们是看你写的书长大的。相信听到这句话,很多中国作家脸上该有点挂不住了。
对于作家来说,作品畅销意味着读者认可、金钱收益和社会影响。就榜单而言,中国作家无论文学价值还是商业价值都还无法与外国作家匹敌,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同时在榜单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孩子的钱最好赚!”位于榜单前几位的作家,他们的读者群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让人不由感叹儿童文学和青春文学正在中国崛起。但反过来思考,针对成年人的书籍落在榜单后面,只能说明能认真读书的也许只有孩子了,成年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沉浸太久而无法再去静享读书的乐趣了。这是一个比外国作品热卖更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