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目送的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1:0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4
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上小学的第一天,孩子背着书包,不断的回头望母亲。小孩长大,在机场,母亲目送着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她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父亲用廉价小货车来接女儿,却只停在大学侧面的窄巷边。父亲说对不起,这种车子不适合送大学教授。女儿站在那里,看着他小心地倒车离开了,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父亲的棺木被静静地推入火中,女儿深深地、深深地凝望……
看到这里,妈妈眼眶湿润了。她说这段文字深深触动了她,她在这些文字间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她曾经亲眼目送她的父亲消失在世界的尽头。而且她还说,书中的小孩可能就像成长中的我,她害怕我也会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的世界。
我不禁颤动一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着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有时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像华安一样,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的世界,也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但是我在一次次目送中慢慢长大。
几乎每一天,我都会坐着妈妈的车去上学,因为几乎每一次都会堵车,所以我便不得不提早下车,走向人头攒动的人群中。所有人都穿着清一色的校服,但不经意间的往回一瞥,都恰好迎来了妈妈的目光,那目光……我立即转头,望着灰色的人海,心中思绪万千。那目光像一阵春风,那么体贴,那么轻柔;那目光像一缕阳光,那么温暖,那么和煦;那目光像一滴露珠,那么晶莹,那么无私。那目光好像穿越了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我的视线与妈妈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霎时间,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奇妙,这目光中带着的爱是那么淡,飘着幽香的,但给我带来的却是莫大的感动。
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外婆家,每次走时,我与妈妈坐在车中,偶尔摇下车窗,总会看见外婆红着眼睛坐在窗旁。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那么伤感。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4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