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1:0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10
秋千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秋千最早能够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中国的先人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北方就有了。
据《艺文类聚》引述古籍记载,“秋千”本来是北方山戎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荡秋千游戏。齐桓公打败山戎后,这项游戏随即传入了中原。秋千的绳索多为兽皮制成,这也是为什么“秋千”二字是“革”字旁。
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元霄节、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晋代就已开始流行,进入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游戏活动并流传至今。
扩展资料:
荡秋千是秋千最主要的使用方法,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清明时节,我国民间还有“荡秋千”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荡秋千”源于民间劳作,唐宋时期盛行。清明节荡秋千,古时女人最爱。
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
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女子们衣衫裙裾随风飘动,摇曳多姿,甚是好看。
荡秋千流传至今,仍受人们的喜爱。寒冬一过,人们换上春装,架起秋千,在空中飘来荡去,翩翩若飞,可以舒展心情,开阔视野,平衡身心,增大胆量,忘却烦恼。
“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轻”,荡秋千对于妇女尤其适合,传统医学认为女子多郁症,荡秋千是非药物解郁的好方法。时至今日,在儿童公园、儿童乐园里还专设有“秋千”,供孩子们玩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荡秋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10
秋千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
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
扩展资料
各民族秋千:
朝鲜族最喜爱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这一活动常在节日举行,有时还进行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
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
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11
秋千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古代荡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1991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将“荡秋千”列为表演项目,后来吊秋又被列为比赛项目。
秋千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俗活动,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活跃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民俗工作者提供了蕴涵丰富 内容的标本。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秋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12
关于秋千的起源说法颇多。其中一种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是秋千起源于少数民族,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到了汉代进入宫廷之中。 秋千运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荡秋千、纺车秋千、磨秋千、磨荡秋千等,其中,荡秋千最为常见。积直木为架,上积两绳,下绳拴一横板,人立于板上,做钟摆式运动,以荡高者为胜。 宋代欧阳修《越溪春》中有这样的描述:“三月十三日寒食,春色遍天涯,越溪阳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从古人诗中可以看出,荡秋千活动在古代是寒食节中的一项游戏运动。由于这一活动极具娱乐性,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是妇女所喜好的一项运动。为了使这项运动更为普及,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秋千比赛的形式有荡高和触铃两种。荡高(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也就是荡秋千的高度计算成绩并取胜;触铃(踢铃)比赛则是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并决定胜负。按照传统,秋千比赛只限女子参加。分团体、单人、双人赛。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设了个人高度和触铃,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五个项目。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比赛将安排在银川市游乐园进行。7月18日,筹委会举行抽签仪式确定了本届民族运动会秋千比赛的项目和日常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