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解释一下这首诗,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3:0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0
典故颇多,有其他人写好的分析。
“谢泳先生在一家旧书店购得一册诗词抄本,其中录有陈寅恪的作品。据说,《陈寅恪诗集》中的《阜昌》一诗,见于抄本的标题为《题双照楼集》。谢泳先生认为,这应该是“原题”,而“标题的改动有复杂的原因”(《万象》第七卷第十二期)。
陈寅恪《阜昌》诗作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题下有小序:“甲申冬作时卧病成都存仁医院。”据《吴宓日记》,陈寅恪于十二月十四日因眼疾住进存仁医院,十七日,“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卫(兆铭)诗,命宓录之,以示公权。”日记随后抄录了全诗。
这应是《阜昌》的第一个抄本,因为该诗作于住院期间,如果陈寅恪有手写稿,大可直接拿给吴宓看。他似乎只是打好了腹稿,听说吴宓将赴招待萧公权的晚宴,便“口授”出来,让其代为转达。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汪精卫客死日本,一时议论纷纷。作为历史学家,陈寅恪对一位已“盖棺”的*人物应该怎样“定论”,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他急于让吴宓将诗抄示萧公权,却很是耐人寻味。萧公权是专治中国*思想史的,陈寅恪是要用他的见解,去影响一位*学家对汪精卫的评判吗?
《阜昌》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先来看看吴宓的抄本:
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论,一局收枰胜属谁。
事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有传疑。
首联有两个夹注,“阜昌”后是:“刘豫为齐帝年号。”“集选中州未肯遗”后是:“元遗山选《中州集》,列入齐曹王刘豫诗。按豫曾为进士。”显然,这是将汪精卫比作配合金兵入侵宋境、受金人册封为齐帝的刘豫了。说元好问不因刘豫的*行为,而抹煞他诗界的地位,表明了陈寅恪对待汪精卫的态度。
颔联中的阮瑀和褚渊,也是指汪精卫。阮瑀即阮籍之父,建安七子之一。据说他才思敏捷,落笔成章。为曹操谋士时,起草文书呈上,曹操提笔欲有改订,竟发现不能增损一字。汪精卫为孙中山草拟“总理遗嘱”,孙中山也完全赞同,没有一字添改。褚渊是南朝人,曾在宋、齐两朝为官,他与汪精卫的可比之处较多。其一,那个有“面首三十”的山阴公主,得知褚渊貌美,让皇帝将他赐给自己,百般引诱,褚渊却能坐怀不乱;汪精卫也有“*美男子”之誉,且从未有滥情的表现。其二,宋明帝临终,封褚渊为中书令,托他与袁粲一同协理国事,袁粲死节于宋,褚渊却助萧道成篡宋建齐,因此受世人唾弃;汪精卫的情形颇为类似。其三,褚渊任南齐司徒时,一次乘车外出,阁道断裂,掉入水中,有人嘲笑他为“落水三公”,“褚渊落水”便成了典故;汪精卫与日本人合作,当然是“落水”了。在这一联中,陈寅恪一面肯定汪精卫的才华,一面又为他未能早成烈士而最终“落水”感到可悲。
颈联没有用典。尾联是借“精卫填海”的神话,暗喻现实。“东海”即东瀛,指日本;“冤禽”即精卫鸟,指汪精卫;“有传疑”指当时关于汪精卫之死有种种传闻。后两联的意思比较明显,陈寅恪本着知人论世的史识,充分考虑到时局的复杂性。他对汪精卫不是简单的谴责,更没有一味地去“妖魔化”,而是在讽喻的同时,又因怜惜其才而表示惋惜。在《陈寅恪诗集》里,这后四句文字略有差异:
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
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
“心难论”改成“心难问”,“事变”改成“世变”,“有传疑”改成“总传疑”,意思都更进一层,复杂的心态愈加明显。由此也可以肯定,吴宓抄录的是初稿,后来,陈寅恪又作推敲,修订成诗集中保留的样子。
《吴宓日记》中的这首诗,原本没有标题。《陈寅恪诗集》中题为“阜昌”,实际上是取首二字为题,相当于“无题”。两相对照,前后是一致的。陈寅恪会不会一度将此诗的标题拟定为“题双照楼集”呢?可能性不大。首先,汪精卫生前出版的有《汪精卫文存》、《汪精卫集》及《双照楼诗词稿》等,并没有什么《双照楼集》,写成“题双照楼集”,至少有悖历史学家的严谨。再说,此诗写作的动机是“挽汪精卫”,并非是在几乎双目失明的状态下,看了什么书有感而作。也许,是传抄者怕人读不懂诗的内容,又不便直书汪精卫的名字,才像钱钟书《题某氏集》那样,给它按上一个隐讳的标题吧?”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d544b0100h2af.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0
陈寅恪《阜昌》诗:
“谢泳先生在一家旧书店购得一册诗词抄本,其中录有陈寅恪的作品。据说,《陈寅恪诗集》中的《阜昌》一诗,见于抄本的标题为《题双照楼集》。谢泳先生认为,这应该是“原题”,而“标题的改动有复杂的原因”(《万象》第七卷第十二期)。
陈寅恪《阜昌》诗作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题下有小序:“甲申冬作时卧病成都存仁医院。”据《吴宓日记》,陈寅恪于十二月十四日因眼疾住进存仁医院,十七日,“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卫(兆铭)诗,命宓录之,以示公权。”日记随后抄录了全诗。
这应是《阜昌》的第一个抄本,因为该诗作于住院期间,如果陈寅恪有手写稿,大可直接拿给吴宓看。他似乎只是打好了腹稿,听说吴宓将赴招待萧公权的晚宴,便“口授”出来,让其代为转达。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汪精卫客死日本,一时议论纷纷。作为历史学家,陈寅恪对一位已“盖棺”的*人物应该怎样“定论”,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他急于让吴宓将诗抄示萧公权,却很是耐人寻味。萧公权是专治中国*思想史的,陈寅恪是要用他的见解,去影响一位*学家对汪精卫的评判吗?
《阜昌》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先来看看吴宓的抄本:
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论,一局收枰胜属谁。
事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有传疑。
首联有两个夹注,“阜昌”后是:“刘豫为齐帝年号。”“集选中州未肯遗”后是:“元遗山选《中州集》,列入齐曹王刘豫诗。按豫曾为进士。”显然,这是将汪精卫比作配合金兵入侵宋境、受金人册封为齐帝的刘豫了。说元好问不因刘豫的*行为,而抹煞他诗界的地位,表明了陈寅恪对待汪精卫的态度。
颔联中的阮瑀和褚渊,也是指汪精卫。阮瑀即阮籍之父,建安七子之一。据说他才思敏捷,落笔成章。为曹操谋士时,起草文书呈上,曹操提笔欲有改订,竟发现不能增损一字。汪精卫为孙中山草拟“总理遗嘱”,孙中山也完全赞同,没有一字添改。褚渊是南朝人,曾在宋、齐两朝为官,他与汪精卫的可比之处较多。其一,那个有“面首三十”的山阴公主,得知褚渊貌美,让皇帝将他赐给自己,百般引诱,褚渊却能坐怀不乱;汪精卫也有“*美男子”之誉,且从未有滥情的表现。其二,宋明帝临终,封褚渊为中书令,托他与袁粲一同协理国事,袁粲死节于宋,褚渊却助萧道成篡宋建齐,因此受世人唾弃;汪精卫的情形颇为类似。其三,褚渊任南齐司徒时,一次乘车外出,阁道断裂,掉入水中,有人嘲笑他为“落水三公”,“褚渊落水”便成了典故;汪精卫与日本人合作,当然是“落水”了。在这一联中,陈寅恪一面肯定汪精卫的才华,一面又为他未能早成烈士而最终“落水”感到可悲。
颈联没有用典。尾联是借“精卫填海”的神话,暗喻现实。“东海”即东瀛,指日本;“冤禽”即精卫鸟,指汪精卫;“有传疑”指当时关于汪精卫之死有种种传闻。后两联的意思比较明显,陈寅恪本着知人论世的史识,充分考虑到时局的复杂性。他对汪精卫不是简单的谴责,更没有一味地去“妖魔化”,而是在讽喻的同时,又因怜惜其才而表示惋惜。在《陈寅恪诗集》里,这后四句文字略有差异:
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
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
“心难论”改成“心难问”,“事变”改成“世变”,“有传疑”改成“总传疑”,意思都更进一层,复杂的心态愈加明显。由此也可以肯定,吴宓抄录的是初稿,后来,陈寅恪又作推敲,修订成诗集中保留的样子。
《吴宓日记》中的这首诗,原本没有标题。《陈寅恪诗集》中题为“阜昌”,实际上是取首二字为题,相当于“无题”。两相对照,前后是一致的。陈寅恪会不会一度将此诗的标题拟定为“题双照楼集”呢?可能性不大。首先,汪精卫生前出版的有《汪精卫文存》、《汪精卫集》及《双照楼诗词稿》等,并没有什么《双照楼集》,写成“题双照楼集”,至少有悖历史学家的严谨。再说,此诗写作的动机是“挽汪精卫”,并非是在几乎双目失明的状态下,看了什么书有感而作。也许,是传抄者怕人读不懂诗的内容,又不便直书汪精卫的名字,才像钱钟书《题某氏集》那样,给它按上一个隐讳的标题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1
楼主你好,应题目要求,查找了资料。对于这首《阜昌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习了很多知识。网络上对于这首诗的介绍有很多,甚至是杂乱。下面就查到的资料,简要描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这是陈演恪先生惋悼汪精卫的。字面的大意,我是这样认为的:
当年女真兴趣侵入中原,刘豫做了傀儡。听说刘豫这个人挺有才学,出口作诗。元遗山选《中州集》时,并没有着意于他的生平遭遇,而是将他的诗词选入集中。阮瑀最初是不愿意为曹操做事情的,但后来曹操放火烧山,他也还是做了曹操的客聊。褚渊没有像袁粲一样死节于宋,然而他的经历和声名,却更加悲惨。
谈论千古历史,谁知道这些当事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就如同下棋,等到棋子落定,又是谁胜谁败了呢?这世道变迁不定,可是直到东海干涸。关于这段汪兆铭的公案却总也不能定下结论。
这首诗所引录的典故有许多,分别列举了刘豫,阮瑀,褚渊等人物,用来与汪精卫做比较。陈老对于汪精卫的生平并未有太多的评价,只是列举事实。但表达出自己对外界对于汪精卫的评价,有些是不苟同的,认为汪精卫的功过是非并不能一言而论。
最后一句的“怨禽”是指精卫鸟,也就是汪精卫了。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这首诗词的意思,麻烦解释的清楚,详细,通俗易懂些...
意思是:坐在这里讲道,已经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了;喋喋不休地说话,嘲笑身上沾满泥污的人。你不在的时候洪水来了,为什么要玷污我的名声呢?无耻也是一种境界。这首诗可能是在讽刺那些爱说闲话、喜欢污蔑别人的人。
给解释一下这句古诗谢谢
【译文】蝉在空旷的桑林里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正是秋寒的季节。出塞入塞都是一片寒凉,到处都是枯黄的芦草。自古以来幽州并州的征人,都与尘沙一起衰老。不要学逞意气的游侠儿,夸耀自己的紫骝马。【赏析】这是一首反战诗,描写了塞外百姓的荒凉。诗人描写了征人与尘沙共老的凄凉画面,同时也警戒...
请高手帮忙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谢谢!
从来淋雨啼鹃泪,不得升腾定不归——会有挫折(谁又没有呢?),若志向不移,最终功成身退。
请介绍一下这首诗,讲一下诗的意思,说一说作者的情感,谢谢。
字面上通俗画面的解释大致为晚春的季节,树木茂盛,郁郁葱葱。花开的浓烈茂密,攒簇在一起。在珠帘卷起的地方,就像在古时候的扬州那样,有宝璎珞,玉盘盂,娇艳交相映,形容那个地方的繁华和经济的发达。在殿堂的里面有重重的罗幕半遮半掩,里面有的是喝醉酒的多情人,跳舞的美人,还有美妙的音乐声传...
请帮我解释一首诗
尾联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也是在自嘲,说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注释:①乾隆三十三年(1768),作者首次应江南乡试落选,心怀忧愤。诗后小注:“或戒以吟苦非福,谢之而已。”诗就此而发,抒愤世、自伤之情。②“仙佛”句:以不能成仙...
请写出图中这首诗的翻译,并解释部分字词的意思。
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请帮忙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谢谢
文英这句词,表面是写梦,其深层却是以梦隐喻过去的经历;联系他的生平来看,又似包含着对亡妾的思念 。虽说“无踪 ”,毕竟入梦;梦由思生,又怎能真正地忘却?既然如此,则梦醒后并不会适意如庄周,而是深怀思旧的惆怅,细味“沉”字,其情自见。“寒香深闭小庭心”。寒香,当指春寒之时尚...
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些这首诗的意思~谢谢
1. 人生无非山海,出发时激情如海,到达时淡然如山。人的一生,就是激情与淡然的混合体,年轻时,理想主义的成分多,激情四射,如同大海。年老时,现实主义的成分多,认命了,归于平静。2.也曾身随潮流,终会不动如山。人生就是一个“悟”和“误”。年轻时不懂,易轻信,到老了,领悟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帮忙翻译解释下,谢谢[抱拳] 喜夏雨 【唐】齐己 四郊云影合,千里...
为你做字面解释,其中的“意”要靠自己品味。字面意思是:四郊的乌云合拢,远处的雨声传来。一时间大雨尽洗了万物的尘埃,并将清凉之气送回。白茫茫的雨水浮现广袤的楚地原野,古建筑“荆台”潇洒地在雨中展示它的身姿。本想用诗写下这车行路上的祥云瑞气,准备好笔墨后却发现自己的才情不足。
请帮忙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谢谢
文英这句词,表面是写梦,其深层却是以梦隐喻过去的经历;联系他的生平来看,又似包含着对亡妾的思念 。虽说“无踪 ”,毕竟入梦;梦由思生,又怎能真正地忘却?既然如此,则梦醒后并不会适意如庄周,而是深怀思旧的惆怅,细味“沉”字,其情自见。“寒香深闭小庭心”。寒香,当指春寒之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