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0: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03
耳又称前庭蜗器。包括听器和位觉器。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1.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组成,具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1)耳廓: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皮肤和软骨组成,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2)外耳道:外耳道为位于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弯曲通道,具有声波共鸣腔的作用。外耳道分为外1/3 的软骨部和内2/3 的骨性部。
外耳道的皮肤内含有耵聍腺,分泌耵聍,有清除异物的功能。
(3)鼓膜: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的鼓室之间,为近似卵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分为前上方1/4 部的松弛部和后下方3/4 部的紧张部。
可随声波振动并牵动中耳听骨链的活动。
2.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等结构。
(1)鼓室:鼓室为颞骨岩部内含有空气的小腔隙,介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室腔内面覆有黏膜,腔内有听小骨、肌、血管、神经等。
①鼓室的6 个壁
上壁:即鼓室盖,为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层骨板。
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骨板邻颈内静脉。
前壁:又称颈动脉壁,外上方有咽鼓管鼓室口。
后壁:又称乳突壁, 经鼓窦口连通乳突小房。
外侧壁:即鼓膜。
内侧壁:又称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此壁后上方有前庭窗,被蹬骨底封闭;后下方有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②听小骨:位于鼓室腔内每侧3 块,从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和蹬骨,其间借关节相连构成听骨链,锤骨柄连于鼓膜,蹬骨底覆盖前庭窗,在声波传递过程中起减小振幅、增加压强的作用。
(2)咽鼓管:咽鼓管为连通咽与鼓室之间的管道。空气可经此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良好的振动性能。当咽鼓管阻塞室内空气被吸收,可造成鼓膜内陷产生耳鸣、影响听力等。*咽鼓管长而弯曲,小儿咽鼓管短而直,故小儿中耳炎较为多见。
(3)乳突小房: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的小腔隙,互相连通,向前经乳突窦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在外,膜迷路在内,两者间含有外淋巴,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二者互不相通。
①骨迷路:骨迷路为骨质构成的骨性隧道,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
骨半规管为三个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环状骨性管道,包括前、后和外侧骨半规管,三个骨半规管借其骨脚连于前庭,骨脚的膨大部称骨壶腹。
前庭为耳蜗与骨半规管之间的膨大部分,其外侧壁即为鼓室的内侧壁。
耳蜗形如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蜗轴23/4 圈构成,蜗轴向蜗螺旋管内伸出骨螺旋板。
(2)膜迷路:膜迷路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小管和小囊。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三部分。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半环状管道。在骨壶腹内,膜半规管相应的膨大,称膜壶腹,其内壁上有突向腔内的嵴状突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接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状结构,其囊壁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接受直线运动的刺激。
蜗管位于耳蜗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管,此管在断面上呈三角形,其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 器)是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刺激后转化为神经冲动传至脑,产生听觉。蜗管与骨螺旋板将蜗螺旋管分为上方的前庭阶和下方的鼓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