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0:1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1:53
1961年5月,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武装介入越南内战。当时中苏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恶语相向,争吵不休。但是在全球战略利益上,中苏还是一致的。所以,中国出*,苏联出飞机。中美苏就在越南这块地上干了起来。这就像三国时候的魏蜀吴,虽然,刘备和孙权私下里也为荆州争来斗去,但是合力抗曹操还是一点不马虎的。
苏联人高马大,加上越南人好勇斗狠,美国人已经很吃力了。更糟糕的是,周恩来还通过外交途径告诉美国,打仗可以,但是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否则中国出军。这是不是个空头支票我不知道,反正美国真的像是司马懿怕了诸葛亮,硬是不敢越过北纬17度。这样,北越军队有胜无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几年下来,美国实力消耗严重。美国人民有个特点,从来不关心什么正义非正义,打胜仗就支持,打败仗就反战。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反战运动一潮接一潮。越战开始的时候70%美国人赞成增加防务费用,也就是说支持打仗,到1969年尼克松任职时,比例降到了不足10%。(从伊拉克看,美国人现在还是这个德性)。
70年代初,美国人开始寻求战略缓和。毛周抓住这一机会,1972年打破中美僵局,实现战略和解,中美苏大三角成为全球关系大框架。可见,毛周外交的原则始终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其原则,也是始终是维持中美苏之间的平衡,从而获得最大的战略利益。
70年代初,中美战略和解。但是中国外交仍然非常独立。79年,中越一战,标志着中国彻底放弃外交上的独立,站到了美国一侧。我的意思不是说中越不能战,但是打到什么规模,目的是什么,决策者一定要清楚。
小国,属于大国的战略棋子,毛周向来是以和为主,恩威并施,即使打,也是斗而不破。实际上毛周时代,在1974年我国就和南越打了一个小规模的海战。虽然规模小,但是抢回了西沙群岛,战略意义非同小可。79年开始的中越南疆之战,前后10年。毛周时代,哪一战需要10年。蒋介石3年,美国3年,印度3个月。一个小小越南,10年。这一下,彻底把这个战略棋子打没了。
中国战略转向,美国因此从中苏夹击的态势中摆脱出来。中国是平衡美苏的一个关键砝码,毛周一直小心翼翼的调节自己的位置,来保持自己和美苏之间的均势。中国彻底倒向美国,苏联单独承受美国的压力。虽然80年代苏联势力一度扩张,但独木难支,10年以后苏联宣告解体。而这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无可避免的衰落了。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敲打中国。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9年美轰炸我大使馆。2001年,美电子侦察机入侵我国南海。
大国地位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有多大能力参与国际事务以及避免外国势力介入国内事务。看毛周时代,南北朝鲜的北纬38度国境线,南北越南的北纬17度停火线,中国都是决定力量。而如今,不但新疆、*问题国际化,连一个小小的台湾也成了国际问题。以前,中国的外交斗争在美国的后院拉美,而现在,美国*近中国的战略腹地新疆、蒙古。东北方面,韩国意识形态已经完全美国化。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几乎和1931年日本入侵前一样恶劣。
越南之战,醉翁之意不在酒。小小越南,久拖不决,其目的是为了几大军区轮战,借机大军区司令互调,军中势力全部调整。这样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但是代价是毛周辛辛苦苦20年奠定的的中美苏三国框架付之流水。
从长远来看,美国独大,对于中国的安全非常不利。这就像三国争霸的时候,如果孙权联曹抗刘,短期有利。但是一旦曹操消灭刘备,接下来孙权就很危险了。所以,长久之策是联刘抗曹,而不是联曹抗刘。
我们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安全问题的国际化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
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南宋末年,南宋,蒙古和金又是一个三国争霸。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兵攻金。金国虽然屡战屡败,但实力所在,蒙古贵族长期不能达到灭亡金朝的目的。因此,蒙古和金国不约而同向南宋派遣使者,希望结盟。结果南宋君臣选择助强攻弱,和蒙古结盟。1234年,南宋军与蒙古军联合攻占蔡州,金朝灭亡。接着,蒙古就开始对南宋的进攻。
是联弱抗强,还是联强抗弱,一个正确的战略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孙权联弱抗强,三国始终保持鼎立格局;而南宋联强抗弱,助蒙攻金,结果金亡而宋危。今天的共和国,20年间重文轻武,战略选择和南宋多么接近。1211-1234,蒙古和宋国的友好关系保持了20年。1979-1989,中国和美国的友好关系也只保持了10年。苏联解体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美国一下子就从亲亲密密转为步步进*。如今中国被重重包围,不就是南宋末年历史的重演吗。
(不管怎样,战争中流血牺牲的勇士是永远值得尊敬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1:53
越南保持南越北越最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可惜当年中国帮助他们实现了统一,留下心腹大患。